刘大中(1914—1975),著名计量经济学家,是《
新帕尔格雷大经济学大辞典》收录传记的唯一一位华裔学者。
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生于
北平市,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即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今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学期间涉猎广泛,尤善音乐,1936年毕业,获工学
学士。1940年获
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任教于
清华大学。1946年,第一个做出中国的National Accounts,1948年再赴美任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54年与
蒋硕杰一起提出外汇贸易改革建议,推动单一汇率。1958年在康乃尔大学任教授直至逝世。1960年选台湾研究院院士。1968年担任台湾当局“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赋税改革委员会主任委员,创设“财税资料处理及考核中心”,并修订《所得税法》和《奖励投资条例》,积极从事赋税革新工作。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中,都发挥出了相当大的作用。1970年,获颁二等
景星勋章。在台湾退出
联合国后,刘氏建议台湾当局仿照联合国统计年报方式编印《英文版台湾地区统计提要》。1975年因肠癌逝世于
美国,其妻亚昭服药身殉于侧。其学术著作由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编成《刘大中院士经济论文集》一书。
描述:创设「财税资料处理及考核中心」,并修订「
所得税法」和「奖励投资条例」。积极从事赋税革新工作,因功于1970年获颁二等
景星勋章。在台湾退出
联合国后,
刘姓建议政府仿照联合国统计年报方式编印《英文版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75年因肠癌逝世于
美国。
1941年,年仅27岁的刘大中就在《
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中国的外汇问题”。他是第一个在这本学报上发表论文的中国人。
刘大中在美国专治计量经济学,在理论上颇有创新,构建了多种计量经济模型。他指导的学生
恩斯特·恩格尔日后更是在这个领域有极大突破,获得了
诺贝尔奖。
1965年,他和叶孔嘉博士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合著了《中国大陆的经济:1933-1959》,在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顿时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这本书成为了研究
中原地区现代经济史的经典。
米尔顿·弗里德曼等大经济学家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也总以这本书作为主要依据。
50年代,台湾大学聘刘大中为教授,台湾研究院聘他为院士,多次请他回来帮助台湾制订
经济政策。于是,他在台湾培养了很多学生,指导编制台湾的统计年鉴,亲自参与设计了台湾的税制改革。刘大中要挽回大陆经济的梦想没有实现,转而在台湾这样的弹丸之地小试牛刀,取得极大成效
1975年,他检查出了肠癌,于是携妻返回
美国,回到他心中的学术圣地
康奈尔大学。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际,刘大中仰药自杀,其妻戢亚昭亦服药身殉于侧。
1948年10月下旬,
胡适曾向
翁文灏、
蒋介石推荐过
吴景超、
蒋硕杰和刘大中。在胡适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刘大中和蒋硕杰后来都到了台湾,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中,都发挥出了相当大的作用。
余英时1999年的一篇文章说:“台湾经济之有今日,当时(二十年前)都说‘六院士’,即刘大中、蒋硕杰、
邢慕寰、
邹至庄、顾应昌、费景汉等六人建言有功。”
“现实目标决不能仅仅是稳定货币”刘大中虽然身在海外,但最拿手的研究就是统计分析现实经济状况,再加上他对中国国民性深刻地了解,所以准确地把黑市上的供需关系分解成十二种类型,分析它们对中美实际汇率的影响。战时的经济是特殊的经济,几乎完全不能用
教科书上主流的均衡分析方法来讨论。刘大中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刘大中还试图为解决
中原地区现实的经济混乱出谋划策,或者为战时经济提供一个大致稳定可靠的替代方案。他提出,现实目标就决不能仅仅是稳定货币,而必须做出更大的全盘考虑。刘大中这篇文章在世界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从一开始,刘大中的学术命运就已注定,是要在一片混乱乃至废墟上绘制新的经济蓝图。
台湾在战后能开出傲人经济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它在195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初期曾放宽外汇管制、采行出口扩张的经济发展路线。在这背后,包含了
蒋硕杰、顾应昌、刘大中、
邢慕寰、费景汉、
邹至庄等几位自由经济学者的远见和坚持。(蒋硕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