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1924年 1940年
基本信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2月1日)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精装: 1240页 正文语种: 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9705049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张学良年谱(修订版)》依据国内外有关档案、谱主函电、日记、遗著、
口述历史及报刊资料、学术论文等,再现千古功臣张学良多姿多彩、曲折坎坷而又极富传奇的爱国人生;真实详尽地记述了惊天动地的
西安事变之背景、发生、发展与和平落幕的全过程;是研究
张学良、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西安事变和国共关系不可缺少的学术专著。
编辑推荐
针对《张学良年谱(修订版)》,流传着这样的语句:
谁人不知张少帅
千古功臣一代骄
爱图爱民情切切
力挽狂澜运略韬
平息申原战火消
西安事变惊天地
赢得抗日烽火烧
身陷囹志不渝
和平统一保台岛
铁血男儿功盖世
华夏子孙赞勋劳
作者简介
张友坤,1938年4月8日生于
洛阳市郊区白营村。1964年毕业于
郑州大学政治系。退休前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
曾任解放军总政白石桥干管处第二干休所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将军秘书。转业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法学、
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保卫局局长,
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事变研究中心顾问,张氏帅府张学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在五四运动爆发的一年里》(合著),《缄默五十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与管宁合著),《张学良年谱》(与钱进、李学群合著),《张学良世纪风采》(大型影集),《张学良画传》,《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等。
1998年赴夏威夷拜见张学良,并赠送其领衔编撰的《张学良年谱》和亲自编拍的《张学良在大陆的幽居里程》录像带。
2000年6月3日,在夏威夷张学良住地,祝贺张学良百岁华诞,赠送《张学良世纪风采》,并与
徐文惠(即徐海东大将的女儿)一起,向张学良将军面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和抗日名将吕正操祝贺张学良将军百岁华诞的亲笔函,同时代为敬献祝寿花篮。
钱进,1955年5月出生于
南京市,祖籍
济宁市。1975年插队,1983年
金陵科技学院毕业。现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中国档案协会委员、近现代史学研究会会员、孙中山研究会会员、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委员、
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员。曾在各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有《关东游子――东北军》、《汪精卫幕府》等著作。
李学群,1962年8月20日生。1984年
辽宁大学法律系毕业,1984-2001年于东药
职工大学任教,讲师。1988年至今为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员、副秘书长。
目录
修订版序
序
编者说明
1901年 一岁
1902年 二岁
1903年 三岁
1904年 四岁
1905年 五岁
1906年 六岁
1907年 七岁
1908年 八岁
1909年 九岁
1910年 十岁
1911年 十一岁
1912年 十二岁
1913年 十三岁
1914年 十四岁
1915年 十五岁
1916年 十六岁
1917年 十七岁
1918年 十八岁
1919年 十九岁
1920年 二十岁
1921年 二十一岁
1922年 二十二岁
1923年 二十三岁
1924年 二十四岁
1925年 二十五岁
1926年 二十六岁
1927年 二十七岁
1928年 二十八岁
1929年 二十九岁
1930年 三十岁
1931年 三十一岁
1932年 三十二岁
1933年 三十三岁
1934年 三十四岁
1935年 三十五岁
1936年 三十六岁
1937年 三十七岁
1938年 三十八岁
1939年 三十九岁
1940年 四十岁
1941年 四十一岁
1942年 四十二岁
1943年 四十三岁
1944年 四十四岁
1945年 四十五岁
1946年 四十六岁
1947年 四十七岁
1948年 四十八岁
1949年 四十九岁
1950年 五十岁
1951年 五十一岁
1952年 五十二岁
1953年 五十三岁
1954年 五十四岁
1955年 五十五岁
1956年 五十六岁
1957年 五十七岁
1958年 五十八岁
1959年 五十九岁
1960年 六十岁
1961年 六十一岁
1962年 六十二岁
1963年 六十三岁
1964年 六十四岁
1965年 六十五岁
1966年 六十六岁
1970年 七十岁
1972年 七十二岁
1973年 七十三岁
1974年 七十四岁
1975年 七十五岁
1978年 七十八岁
1979年 七十九岁
1980年 八十岁
1981年 八十一岁
1983年 八十三岁
1984年 八十四岁
1985年 八十五岁
1986年 八十六岁
1987年 八十七岁
1988年 八十八岁
1989年 八十九岁
1990年 九十岁
1991年 九十一岁
1992年 九十二岁
1993年 九十三岁
1994年 九十四岁
1995年 九十五岁
1996年 九十六岁
1997年 九十七岁
1998年 九十八岁
1999年 九十九岁
2000年 一百岁
2001年 一百零一岁
附录二 张学良口述历史首次曝光:
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全文)
附录四 张学良职务、军衔一览表
附录五 张学良将军家族系列表
附录六 韵目代日表
附录七 星陨异邦 千古遗憾――张学良为什么没回祖国大陆
附录八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张学良年谱》(修订版)要出版了,这实在是一件使人高兴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张学良将军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又是一位富有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因此,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对他的研究和探索,以至流传着“说不尽的
张学良”这样的话。
要对一个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述,首先需要掌握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离开这个前提,只能说些空话,甚至会导致失真,那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年谱是在中国有着古老传统的一种史书体裁,是人物传记的别体。但它同一般传记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传记可以根据作者自己的认识和写作意图着重叙述并剖析传主生平中一些重要事件,而省略一些作者认为次要的情节,行文也比较自由,不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顺序。年谱就不同了,必须严格依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逐年逐月以至逐日地记录。这样,它就有着一般传记所不具备的某些优点:纵的方面,可以更细致地看到传主思想和活动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具体过程,包括中间可能有过的曲折;横的方面,可以更容易看清传主在各个时期所面对的客观环境,看清传主一些重要思想和活动发生的前后或同时还有哪些同它有联系的事情。读者在阅读一般传记时没有得到回答的一些问题,往往可以从年谱中找到答案。特别是近代的历史,时代的变化太快了。同样一种思想或活动,发生在这一个时候还是在那一个时候,可以起很不相同的作用或做出很不相同的解释,时间的确定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年谱和传记这两种体裁,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以相互补充,而决不能相互替代。
年谱的编写,又是一种相当艰难而且很能显出作者功力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它必须力求详尽地收集一切同传主有关的现存历史资料,经过梳理,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他们对传主有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了解,这就需要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从各种档案、报刊、信札以及其他故纸堆中小心寻找。有时一条稀见的新资料的发现,可以使作者欣喜若狂,这种心情也许是别人难以完全领会的。第二,年谱的记事在事情发生的时间上要求精细,而过去历史记载中有时对此却讲得很含糊,有时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断定确切的时间。甚至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一众所周知的重要事实,在一般传记中是很容易处理的,而在年谱中连应该放在什么地方都会使作者感到为难。这些,需要通过作者细心缜密地观察、比较和考证,才可能获得解决。第三,年谱看起来只是以事系时,其实要把它写好的话,必须下一番知人论事的工夫,做到全局在胸。这样,虽是逐年、逐月、逐日的记录,而又主次分明,前后呼应,使人读起来感到脉络清晰、井然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流水账。这几点,做起来是很难很难的。此种甘苦,凡是做过一点这方面工作的人,大概都能领略到。
张友坤、钱进、李学群同志编著的《张学良年谱》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成为研究张学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但作者却不以此为满足。这部书是在
张学良生前出版的,作为一部完整的年谱,需要增加张学良最后五年的内容。本书出版后,又有很多重要档案资料得到公布,学术界也发表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可以补充进来。作者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原来有一些表述得不够准确或缺漏的地方,也要作适当的补充和改正。对一部已得到好评的著作,又肯下这样大的工夫来修订,使它进一步完善,这种治学精神是很值得钦佩的。
后记
96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世纪老人,现与夫人
赵一荻定居美国夏威夷,身体健康,精神铄。他说,这是上帝的恩赐,也许上帝还将赋予他新的使命而让他健在人间。
为纪念张将军96岁华诞和
西安事变60周年,“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确定编著《张学良年谱》。原议由研究会秘书长周毅教授主持其事,后因周教授肩负研究会繁重的日常工作,分身不易,特委托编者承担。周教授无私提供了他多年收藏的一些珍贵资料。
吕正操将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特为本书题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大年题写书名。对前辈的勉励和厚爱,谨表示衷心的感激。
本书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吕正则、张魁堂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允侯、
冯唐、
耿云志、徐辉琪、
曾业英、
章伯锋、
庄建平、
朱东安、杜春和、耿来金、
韩志远等同志的鼓励与支持。
大阪外国语学院西村成雄教授热心提供了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馆藏有关档案,请李春和李锦涛同志译成中文,填补了这方面资料的空白。《历史研究》杂志社的陈文桂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张左糸两同志对本书进行了认真校阅。在书稿打印、编排中近代史研究所的连锐峰、崔兵及航空航天工业部634所的何爱群同志做了大量工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鼎力支持出版。在本书问世之际,特向上述专家、学者、同志、朋友及支持这项工作的单位与个人致以真诚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资料缺乏(其中有些年找不到资料),水平所限,书中疏漏、错误之处,当所不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将来续编、再版时加以补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