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
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籍
《德鲁克日志》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德鲁克/马恰列洛。
本书采了彼得·德鲁克毕生作品的精华,向我们提供了理解德鲁克思想的金钥匙。它不仅仅是对德鲁克一生著述精髓的回顾,更是一本行动手册。正如德鲁克自己写道的那样:“书中每页最下端空白处的‘行动指南’部分是本书中最为重要的。相信读者能从中汲取灵感,从而改善自身的行动、决策以及决策的成效。
内容简介
有史以来,德鲁克最深刻的思想第一次集中在了一处,那就是《德鲁克日志》。本书正是一本行动手册。”
前言
1994年12月,我驾驶着租来的汽车,驱车来到彼得·德鲁克家的房前。当时,我又重新查看了一遍地址,因为这栋房子看起来并不宽敞。这栋房子倒是挺漂亮,位于离克莱尔蒙特学院不远处的一个街区,旁边还有几栋和它类似的郊区住宅,在车道上停着两辆丰田汽车小轿车。如果这是当地学院里某位教授的家,那么这房子可以说是挺相称的。但是,我找的人可不是当地学院里的某位教授,我找的可是彼得·德鲁克呀。
他是管理学的奠基人,也是20世纪下半叶管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还是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的创始人。但是,门牌号码和我手里的地址完全吻合,所以我就快步走到门前,按了门铃。我在门外等着,可是屋内没有任何声响。我又按了一次门铃,“好了,好了,我来了!”这回我听到屋里传来了说话声,“我现在可走不快喽!”声音听起来有些焦躁,我想开门的人准是个性格乖戾的人。没想到,我见到的是一张微笑的脸庞,让我觉得主人见到我非常高兴,尽管我们素未谋面。
“科林斯先生,非常高兴见到您。”彼得·德鲁克先生边说边和我握手,并热情地把我迎进屋子,还对我说道:“请进。”我俩在客厅坐下,德鲁克先生坐在他自己最喜欢的柳条椅里,不断向我提问。他的问题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而且颇具探讨价值。他毫不吝啬地与我分享他的智慧,而不求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他只是希望他的话能对我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当时我的职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当时才36岁,也没什么名气。德鲁克先生对我却慷慨大方,这恰恰说明了为什么他会享有这么崇高的声望。
事后,我又再次拜读了他的大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重温了他的忠告,他让我们要重视作出贡献,而不要只想取得成功。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关键不在于“我如何取得成功?”,而在于“我能作出什么贡献?”德鲁克先生最大的贡献不是提出了单一的某个想法,他著作等身,而且这些宏篇大作都有这样一个优点:中间绝大部分思想都是金玉良言。
德鲁克先生有着这样一种令人惊奇的魔力,他能够对现实世界提出探索隐的洞见,之后它们还会得到历史的证明。他的第一部巨著《经济人的终结》出版于1939年,书中对极权主义的根源进行了剖析。1940年法国沦陷后,温斯顿·丘吉尔将这本书列为英国军官预备学院学生的必读之作。
彼得·德鲁克先生1946年出版了著作《公司的概念》,在该书中,他凭借对通用汽车公司的深入了解,对技术专家管理的公司模式进行了分析。书中对公司王国将会面临挑战的阐述入木三分,使得通用公司的管理层大为震动,以至于在阿尔弗雷德·斯隆掌控通用汽车的时代,德鲁克的学说被贴上了封条。
德鲁克先生1964年的著作划时代地论述了“公司战略”的原则,以至于出版商都觉得这一概念过于前卫,劝说他放弃《商业战略》这一书名,而改用《成果管理》这一名称,因为出版社认为“战略”对于当时的商业而言,完全是一个全新陌生的名词。
本书目录
推荐序(一)忆彼得·德鲁克吉姆·柯林斯
推荐序(二)伟大的探索者和奠基者赵曙明
推荐序(三)“创建一个新社会”黄建东
前言(一)
前言(二)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参考书目与网上材料注解
每日主题汇总
每日材料来源
彼得·德鲁克著作总表
译后记
特色评论
全球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作者 詹姆斯·柯林斯深情作序,《德鲁克日志》带给你366天的洞察力和灵感,教你做正确的事情!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的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
只要提到彼得·德鲁克的名字,在企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倾听。
——《哈佛商业评论
当代最经久不哀的管理思想家。
——《商业周刊
美国商业和管理界思想大师中的执牛耳者。
——《华尔街日报》
作者介绍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界是受人尊敬的思想大师。他1909年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威尔许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加利福尼亚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本书也将成为众多受他影响的人的回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前言
本书目录
特色评论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