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
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
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1749年生,德国地质学家,他是第一个使地质学系统化成为一门科学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水成论。
人物简介
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AbrahamGottlobWerner,1749年9月25日-1817年6月30日),德国的地质学家,1775年起一直担任弗莱贝格矿业学院的矿物学教授。
维尔纳是第一个使地质学系统化成为一门科学的人,提出了著名的水成论。
地质争论
其一为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发生在18世纪末。争论的焦点在于岩石的形成理论,一方以德国科学家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AbrahamG.Werner)为代表,强调形成岩石过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苏格兰科学家赫屯(JamesHutton)为代表,强调火的作用。现今已经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类构成,除了水成为主的沉积岩和火成为主的岩浆岩,还存在一类变质岩。水成过程和火成过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地质学系统化为一个学科的是德国科学家维尔纳。维尔纳是水成论的创始人,主张地球上的岩石都是在水中沉积形成的。与之相对的是由英国地质学家詹姆斯·哈顿提出来的火成论。火成论不否认水的沉积成岩作用,但强调火山喷发和演讲侵入等作用形成火成岩的重要性。这两种理论引发的“水火之争”是地质学史上的首次学术争论,最终以火成论胜利而告终。这次争论大大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
其二为灾变论与渐变论(也称均变论)之争,发生在19世纪早期。持灾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的灾难,是灾难导致了旧的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再创造。持渐变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物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微弱的地质作用在地球演变过程中的长期积累,不依靠大型的灾难也能够发生。
第三场争论是固定论与活动论之争。固定论学说认为地壳的位置是永远不变的,其运动方式以垂直运动为主。传统的地槽、地台学说就是一种固定论学说。活动论学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是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垂直运动虽然存在,但是是水平运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比如两地块水平挤压处地壳向上隆起)。活动论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逐渐被学者所认同。
创立水成论
石油无机化合物成因说主张烃类起源于地球深处,由与地球形成无关的材料演变而来。石油无机成因说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认为石油是太阳系形成留下的残留物,或是地球深层的化学活动的产物。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著名的俄罗斯化学家迪米特里门捷列夫认为石油源自于地球深层,源自于无机物而非由古生物遗体。他认为石油的出现是由大尺度的地壳特征导致的,比如山脉和大峡谷;而不是由沉积岩经过多年沉积而来。此后,其他科学家们都认同了他的观点。今天,石油无机化合物成因说声称,现代科技获得的数据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削弱了烃类纯有机成因论。石油无机成因论者从以下几点为他们的观点辩护:
(1)石油和甲烷(天然气)常常存在于与深层的大规模的地壳结构相关的长线或弧地理格局,而不是规模较小的沉积岩床。
(2)烃类丰富的地区在很多地层都很丰富,向下延伸直到沉淀物之下的结晶基底。
(3)更深和更炎热的地层的石油几乎完全缺乏生物起源的证据。
(4)很多领域都认为甲的成因不可能是生物成因。
(5)大面积的油气藏往往表明其常见的化学特征与各种成分或其所在地层结构的地质年龄无关。
(6)石油生物起源理论不能解释烃类和惰性气体、氦、含油气区高层次的自然氦泄露的地域性联系。石油非生物成因假说认为石油是由深层的积碳形成的,也许能追溯到地球的形成。非生物成因假说的支持者们认为地球上存在着比普遍认为的更多的石油,石油可能源自于从地幔向上移动的含碳流体土星卫星土卫六上存在甲烷,且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大气圈中均发现甲烷的存在,都证明了烃类的形成与生物无关。在发现委内瑞拉东北海岸的库马纳海湾存在石油后,亚历山大·冯·洪堡最早提出石油无机化合物非生物成因的假说。1804年,他被引述说:“石油是地球深处饱含火山活动的压力的地下原始岩蒸馏的产物。”
18世纪,水成论的创立者亚伯拉罕·戈特洛布·维尔纳和其拥护者主张玄武岩岩床被水凝固为石油和沥青。尽管这些观点已被证明是毫无根据的,但认为石油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基本观念还是留存了下来。其他非生物成因假说的突出贡献者还包括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和贝斯勒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地质争论
创立水成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