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两塔是
福州市的地标建筑,得名于福州古城墙内的三座山和两座塔。
基本简介
三山:乌山、于山、屏山
两塔:乌塔、白塔
福州介绍
福州,简称“榕”,为
福建省省会,位于
闽江下游,系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濒
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
宁德市、
南平市、
三明市、
泉州市、
莆田市接壤。
福州是
中原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从宋代起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产生
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
在近
现代史上,它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
三山
福州市是一个“山在城之中,城在山之中”的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
三山:
乌山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
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
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宋代
熙宁年间,郡守
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后程师孟延请福州前任
知府兼
福建路兵马铃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曾巩作《道山亭记》。
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
于山
于山,位于
福州市市区东南五一广场北侧。战国时期有于
京族居此,故名。相传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炼丹,又名九仙山。
最高处海拔58.6米,是为顶峰,后因宋代福州人
陈诚在此读书中了状元,故又称
状元峰。
于山有九仙观等24景,现存万岁寺、
戚公祠、大士殿、
报恩定光多宝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题刻百余处。碑廊陈列有宋、元、明、清历代
碑刻。
由五一广场步上于山文化游览区,上山以后即见树木参天,古榕 盘根错节,蔚为壮观。俯瞰福州全景,一览无遗。
定光塔在于山西麓,砖结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系唐闽王王审知为向双亲报恩而建。
辟基时发现一颗 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又因塔身为白色,故俗称白塔。塔南有定光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创建。
两年后
朱温灭唐,建立
后梁。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寺内法雨堂,系《
天演论》译者、近代思想家严复读书处。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在
台州市九战九捷。次年援闽,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四胜倭寇。
班师回
浙江省时,
福州市官绅在于山设宴饯行,勒碑 记功。百姓在此建留念。
现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内展有战袍盔甲,行军干粮“
羌饼”等。附近有一
长石上镌刻“
唐醉石”二字,系
戚继光抗倭大捷庆功,酒后步月到此醉卧之处。
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称大士殿。殿内有
爱新觉罗·弘历“御题大士出山图”
碑刻,叙述观音大士由男变女的故事。
辛亥革命光复
福州战役时,为革命军前 敌指挥部所在地。大士殿东边的护国寺,西边是龙神庙。
于山九仙观是于 山最大的
庙宇,建于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第三殿称玉皇阁,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陈列历史碑碣19方。
于山摩崖石刻现存113段,宋刻有35段。
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 场演武厅铭》即在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迹极为 苍劲,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遥拜皇帝地方,现为
福州市博物馆。
观音殿东邻“护国寺”,西接“真龙庵”。
报恩定光多宝塔坐落在于
山西省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层八角型白塔,游客可登塔顶俯瞰城区。
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东,专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
相传
戚继光当年率兵在
福建省抗倭,连打了三次大胜仗,
福州市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庆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
现祠为1918年重建。祠正厅塑戚公坐像,厅两侧壁上悬挂着四幅画卷歌颂了戚公抗倭的功绩.
屏山
屏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鼓楼区内,屏山地处市区北端,其山如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屏山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
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
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至今市内屏山之麓华大路一带,遗留下越王时期的古迹甚多,虽时代沧桑,犹依稀可寻。
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人城内。
两塔
乌塔
乌塔位于
福州市市内
乌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
它的前身系唐
贞元十五年(公元七九九年) 所建“
净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八七九年)被毁。
闽
永隆三 年(公元九四一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
王延羲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
佛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
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
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
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临,九十年代又经修缮,已焕然一新。
乌塔,与东面
于山的"
报恩定光多宝塔"构成
福州市著名的"三山两塔"中的"两塔",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乌塔所在的
乌山也是福州著名的风景区,有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塔会馆、慈善堂、
邓拓故居、
林枝春故居等。
白塔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
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
每层的斗、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
明嘉靖十三年(1534 年),塔被雷火焚毁。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
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 色。
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叠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
南宋词人
辛弃疾在 任
福州市知州兼
福建省安抚使时,
重阳节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
中秋节,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 ”
法雨堂:在白塔的正南方有一座由青石盘龙大柱撑起的
庙宇,人称“法雨堂”,曾是和尚打坐诵经做功课的地方。
相传,古时福州干旱,有和尚义收在此积薪自焚祈雨。他的举动感动了主海龙王,偷出
东海龙王的令箭为福州普降及时雨。
后人感恩在此建了“法雨堂”,塑其断臂金身。
戚公祠:从“法雨堂”向东,便进入戚公祠风景区。它是于山文化景观之精华,可以说,不游戚公祠,不算到于山。依山而筑,小巧玲珑的戚公祠厅、平远台、补山精舍、醉石亭影影绰绰地散布在古榕和
白玉兰树丛中。明朝嘉靖年间,
戚继光抗倭东征得胜,
福州市老百姓在这里设宴庆功。酒后的
戚继光曾在一块形同巨榻的平石上酣睡一阵,后人在此勒“醉石”二字,并建“醉石亭”以纪念。
平远台:戚公祠南尚有保守完好的平远台,那是
十九路军将领蔡廷等人兴建的。八一三事变之后,由于
蒋介石的
不抵抗政策,十九路军从
上海市退到
福建省参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共产党人的引导下,蔡廷锴等人在于山“补山精舍”策划了“闽变”会议,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位于榕寿岩旁的“补山精舍”,原是白塔寺和尚接待达官贵人大施主的地方,因其小巧玲珑而得名。蔡廷锴看上它地势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便作为“闽变”的指挥部。
博物馆:从戚公祠景区东门出来,经廊然台、九仙洞、炼丹井,可望于山之鳌顶峰。在揽鳌亭下有
观音殿、护国寺和西龙庵一群古建筑。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的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和总攻阵地便设立在这里,如今被辟为
福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