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韵撮要》是
清代粤语语音的
韵书,现存最早版本为
爱新觉罗·旻宁十八年(1782年)的《江湖尺分韵撮要合集》。该书分为三十三韵部,每个韵部内小韵按照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排列,小韵有字义但无
反切。《分韵撮要》的作者和具体成书年代均不详,但可确定其记录的语音系统不早于明末清初。在目前已知的版本中,经由武溪温仪凤(
岐山县)、温继圣(端石)二人编订,尝为清季中外学人称引。
《分韵撮要》自清乾嘉以来,翻刻甚剧。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由广州双门底壁鱼堂梓行的
单行本,由武溪温岐山校辑,现收藏于德国拜仁州立图书馆。这版本没有写明刊刻年份,也没有前言
后记,但封面上写明是“梓行”,说明并不是根据他人版本而重镌翻刻,至少可证它是经由温岐山编订的第一版本。另一单行本为藏于
莱顿大学图书馆的《元亨字汇分韵撮要》,没有写明年份,没有前言后记,连谁人刊刻都没记录。书坊依照正文,把编者补足作“武溪温岐山温端石”二人,可证此版本乃根据上述壁鱼堂版本翻刻。藏馆根据原藏书人鲁瓦耶(Jean Theodore Royer)身处的年代,估计刊刻年代大约在十八世纪。岑尧昊考证鲁瓦耶最迟在1773年已懂得中文,他这本《分韵》可能是早年购得,或者由其
中原地区朋友若瑟、亚彩所赠,相信此元亨本刊刻于十八世纪中后叶。后来传世的《分韵》则多为合刻本,即在一页分栏刊印二三书者。合刻本依
单行本翻刻,错讹较单行本多。当中最著名的有1782年的《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1856年,美国人
卫三畏根据此版本的《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刻本出版了《英华分韵撮要》。
马礼逊父子自编书目的手稿,也有《江湖分韵酬世全书》《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两部合刻本。若计算不同书坊翻刻的《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或《尺牍辑要分韵撮要合集》,年代由1788年(
乾隆五十三年)至1904年(
光绪三十年),跨越百载。香港陈湘记书局出版的《新辑写信必读分韵撮要合璧》,则是翻刻时间最晚的版本,其错讹也比前述版本多。
《分韵撮要》原书按韵部排列,韵部内分小韵,绝大多数小韵无
反切,故其
声母系统只能从韵部内小韵
音位对立来考证。《分韵撮要》共拟二十四声母,分六类。其中「见」「古」、「溪」「困」为开口与合口的对立,由於
粤语除牙音以外无介音,故将牙音开合口拟为两个声母。「亚」、「以」、「云」同为
零声母,「以」「云」用於区分细音和合口。
由於粤语介音普遍消失,韵部即大体等同於韵目,从三十三韵部内分出舒声
韵母和入声韵母以後,即得五十韵母。
近代对《分韵撮要》的论述,最早是
黄锡凌在《
粤音韵汇》收录的《广州标准音之研究》一文,但他对《分韵》评价不高,认为《分韵》与当时粤语读音的差异,只由于《分韵》依据编者地方口音(黄锡凌认为是
南海顺德的方音)而非标准粤语读音。最先为《分韵撮要》拟定具体
音标音符时值的是
彭小川(1990)。彭小川认为《粤音韵汇》的差异反映了粤语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非地方口音差异。
刘镇发、
张群显(2003)根据来华传教士的语音描述提出《分韵》修另一套拟音方案。罗言发(2020)根据上述两文,又提出第三套拟音方案,并用以佐证澳门话在清末民初的音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