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县盖尾镇仙潭村与
仙溪村境内,有一座寻常小山,却因一处明代石刻和一座名曰“仙正寺”的古刹而显得非同寻常。
石刻位于此山南麓崖壁之上,凿有“第一山”三个硕大的楷体字,字体古朴大方、雄浑苍劲,左上及右下的落款也清晰可辨,上刻“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
廖云龙笔勒。”该石刻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潭、仙溪位于仙游县城以东二十公里处,毗邻
城厢区华亭镇油潭村,自古以来就是
莆田市交界处的一个重要驿站。据莆田县志载:廖云龙,明嘉靖三年(1523)莆田
进士,官至
浔阳区(今江西
九江市)
知府。有日前往仙正寺拜佛,见其山体独特,走向与众不同,由此往南深入
木兰溪中,扼住莆仙古驿道和木兰溪河道,堪称咽喉地带,且地理位置重要,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莆田进入
仙游县的第一座山。故挥毫题写“
第一山”之字。
座落于仙潭、仙溪交界处的仙正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嘉庆丙辰年(1796)扩建,为一方名闻遐迩的佛门禅院。寺院坐东朝西,依山而筑,次第展开,分上下两建筑群,左右两阙并联,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前殿的“
兜率天宫”,供
弥勒菩萨,大佛笑容可掬,无限慈祥。瞻拜者见之,皆生欢喜之心,世间的万般烦恼全消,贪嗔尽去,心中异常宁静。后殿为“
大雄宝殿”,供奉佛祖
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国尊者;两厢为
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各有神通。徜徉在佛门圣地,忽听木鱼声起,耳畔梵音阵阵,天地间一片庄严。站在仙正寺前,山风拂面,空气清新,但觉心旷神怡,疲惫全消……
据史载,仙正寺与抗倭英雄戚继光、
谭纶、
俞大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一月,倭寇两万余人围攻
仙游县县城。福建巡抚谭纶与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率兵前来救援。谭、俞驻军俞潭(即今日的仙潭村),抗倭临时指挥部设在仙正寺,谋划歼敌之策。寺中僧人同仇敌忾,全力支持大明官兵抗倭,谱写了一曲
爱国主义赞歌。
戚家军驻扎河园,后移师石马。同年十二月底,抗倭大军兵分五路,几番血战,终于击溃围城倭寇,全歼来犯之敌,解救被掳村民三千多人,取得了仙游大捷。
嘉靖四十三年春,
兴化府在仙游县城南街等地建祠,刻石立碑,以纪念抗倭将士的丰功伟绩。作为仙游一战的大本营,仙正寺所在地俞潭也建亭、立碑,表彰
戚继光等抗倭将士。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该亭与石碑均毁坏尽,“石碑亭”遗址如今只存半只石龟……
第一山还有着许多传奇故事。明代清官林道南(今
盖尾镇斜尾村人),他“和番”的故事更显得神乎其神。有一次番王下战书,要中原皇帝到番邦会盟,皇帝闻报,惊慌异常。奸臣趁机齐奏:“当朝贤臣林道南与陛下容貌相似,且善口才,只要万岁宣他化装出城,即可退敌。”皇上当即准奏。林道南将计就计,戴上龙冠,他当上“皇上”后,趁机下旨惩办了许多不法奸。随后来到番邦都城,见大门两边放两桶水,便怒气冲冲踢翻一桶说:“天下一桶(统)无二桶(统)”。宴席上,番王故意端出煮熟的人头,林道
南明知是计,就毫不犹豫夹住两颗眼睛往嘴里送,趁擦嘴时吐出包下放进长袖衣袋里,番王和手下看了,都目瞪口呆。林道南泰然自若对番王说:“
明朝与尔等乃友好邻邦,只要互不侵犯,和睦相处,便可互通有无”。此后两国和好。后林道南辞官回归故里,在
第一山隐居……
如今的仙正寺经多次修缮、保存完好,寺院巍峨壮观,交通便捷,寺前寺后,怪石嶙峋,山下村庄隐约可见,时闻鸡犬之声,恍若人间仙境。实为一独特的旅游胜境,也是拜佛修真的好去处。正可谓“
兰溪市碧水绕胜境,青山古刹耀阳林”。
值得一提的是:仙正寺董事会詹吓义、黄金山偕主持释圆空、助理定慈、定静等多方筹措资金,今已建成盘山公路。后续工程,丞望四方善男信女,慷慨解囊,为仙正寺尽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