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域电子(
英语:delocalized electron),也称游离电子,是在分子、离子或固体金属中不止与单一原子或单一
共价键有关系的电子。游离电子包含在
分子轨道中,延伸到几个相邻的原子。一般来讲,离域电子存在于共轭系统和介
离子化合物中。人们渐渐地了解到,σ键中的电子也会游离。例如
甲烷中的成键电子是由五个原子共享的。更多细节详见
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
英语:Molecular orbital theory),简称 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
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
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
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
分子轨道的了解,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
式中的系数可由将等式代入
薛定谔方程以及应用
变分原理求得。简单地讲,该方法意即,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组合而成。原子轨道波函数各乘以某一系数相加或相减,得到分子轨道波函数。组合时
原子轨道对分子轨道的贡献体现在系数上,组合前后轨道总数不变。
利用
分子轨道理论与价键理论通常只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去看问题,常常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只是有时分子轨道理论的思想与计算过于复杂,在研究简单问题时,价键理论反而更显得简单明了。或者说,价键理论对于分子
定态的性质(键长,键角等)的解释和分子轨道理论相近,而分子轨道理论在研究和电子激发相关的性质时(分子颜色,光电子能谱等)更为有效。
在简单
芳香环(如
苯环)中,六个
碳上的电子的 游离在图上常以画一圈来表示。事实上六个键之间的距离都是
相等的,这也是电子游离的一个迹象。在价电子键结理论中,苯环中的游离被描述为
共振。
离域电子也存在于固态金属的结构中,其d轨道和s轨道之间相互干涉。金属的结构中包含排列整齐的带正电离子(阳离子),在“电子海”中形成离域电子。这意味着电子在结构中可以自由移动,产生了导电性。
在钻石中,每个碳上面的四个外层电子,彼此都是以
共价键的形式键结,电子的移动受到限制,也因此无法传导电流。在石墨中,
碳只使用四个外层电子中的三个来形成与另外三个原子间的共价键,并形成一个平面;每一个碳原子贡献一个电子到游离系统中,这些电子也是
化学键的一部分(π键)。离域电子能在整个平面自由移动,因此石墨可以沿着碳原子平面导电,但无法沿着与平面垂直的方向导电。
在离子中,离域电子常常被称为 游离电荷。一个典型的在离子中的离域电子(游离电荷)的例子是
羧酸根,其负电荷在两个氧原子上的分布是
相等的。电荷游离是决定负离子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游离程度越高,反应能力越低),还有特别是共轭酸中酸的强度。一般来说,
阴离子中电荷游离得越好,其共轭酸也越强。
离域电子很重要的原因有多个,主要原因是电子游离使分子变化到一个更稳定的构型,导致预期的化学反应不会发生,或在不同的位置发生。其中一个例子是傅-克反应用1-氯-2-
2-碘-2-甲基丙烷甲基化
苯环;
异丁基碳阳离子重排成为
叔丁基碳正离子,而叔丁基是超共轭(一种特别的游离形式)稳定的。游离会使电子的波长变长,导致电子的能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