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鳟
太平洋鲑属虹鳟的一个突变品系
金鳟是由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群体中体色发生突变的个体,因其体色金黄而得名,别名甘脂鱼、黑珍珠石斑。金鳟原产于日本,后被中国引入,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等地,多栖息在水质清静、水量充足、且有沙砾底的河川或山涧溪流中。金鳟正常生长的最适水温为12-18℃,其性情温和,不会相互蚕食,属于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在河流等自然条件下,金鳟以小虾、水生昆虫、近水和落水陆生昆虫、浮游生物、水草等为食。
金鳟体形呈纺锤形,略侧扁,全长50厘米,腹部白色,成鱼从腮盖后部起沿侧线至尾柄前有一条鲜红或紫红色彩带。金鳟体色富贵华丽,姿态优雅端庄,肉味鲜嫩可口,可食用,也可作为游钓和观赏鱼种。据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记载,金鳟的肉可入药,具有温中和胃、健脾利湿、活血通脉、行水消肿等功效。此外,金鳟的体色是显性遗传性状,作为育种研究的标志性状,金鳟对鲑科鱼类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金鳟是由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选育的虹鳟突变品系,1996年12月,中国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纯系发眼卵1万粒,并人工养殖成功。后被推广至中国吉林、辽宁省、新疆、青海省甘肃省河北省等多地养殖。
历史
金鳟是由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鱼群体中体色发生突变的个体,后经选育而成的体色呈金黄色的突变品系。1996年12月,中国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新县水产试验场引进纯系发眼卵1万粒,并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经3年多的试验养殖育成亲鱼,并人工养殖成功。育成3000多尾亲鱼,形成了年产发眼卵260万粒、苗种80万尾的制种能力。截止2007年时,金鳟已被推广至中国吉林、辽宁省、新疆、青海省甘肃省河北省山东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多地养殖。
纯系金鳟体质较弱,抗病力低。中国育成第一代亲鱼后进行了金鳟与虹鳟的杂交试验,金鳟雄×虹鳟雌或虹鳟雄×金鳟雌的子1代体色全部是金黄色,杂交一代体质明显优于纯系亲本金鳟,发眼率达95%以上,上浮鱼至10克稚鱼育成率达90%以上,这两项指标均高于纯金鳟的60%和70%。杂种一代从稚鱼至成鱼较其亲本表现出摄食力强、抗病力强、耐高密度饲育的优势,杂种一代与虹鳟回交可产生50%以上的金鳟,并表现出体质健壮的优势。
形态特征
金鳟为冷水性鱼类,呈纺锤形,略侧扁,全长50厘米,吻圆。口端位,口大齿尖,眼中等大,侧中位,鼻孔1对,靠近吻端。上、下颌骨发达,下颌后部达到或超过眼的后缘。腿孔大,腮盖腹面与颊部不相连。体背部、侧部黄色或黄色。腹部白色,成鱼从腮盖后部起沿侧线至尾柄前有一条鲜红或紫红色彩带。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金鳟原产于日本,后被中国引入,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甘肃省陕西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等地。
适宜环境
金鳟多栖息在水质清静、水量充足、且有沙砾底的河川或山涧溪流中。金鳟正常生长水温上限为22℃,水温为25℃时易发生死亡。水温下限不明显,接近0℃时金鳟仍能少量摄食,正常生存。金鳟的最适生长水温为12-18℃。对水中的溶解氧要求较高,通常要达3毫克/升以上,该鱼喜栖息在pH值为6.5-7.5的清澈水体中,过于肥沃的水质则会影响其摄食强度。金鳟性情温和,不会相互蚕食,但一般不宜与凶猛性鱼类生活在一起。
生长习性
金鳟属于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纯系金鳟摄食较缓慢,杂交金鳟摄食较旺盛。在河流等自然条件下,金鳟以小虾、水生昆虫、近水和落水陆生昆虫、浮游生物、水草等为食,因此其与纯肉食性鱼类相比,食物来源更丰富。
繁殖技术
性腺发育
金鳟的性成熟年龄随年平均水温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年平均水温8℃时,3年可达性成熟。如果生活在年平均水温为12℃的条件下,约2年可达性成熟。体重500克的二龄成熟雌鱼的采卵数为1200粒,体重1300克的三龄鱼采卵数为2500粒。金鳟亲鱼性腺发育的最适水温是5-13℃,无明显发育下限温度,超过13℃性腺发育不良或发育不成熟。
排卵
金鳟的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1月,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怀卵重量为体重的12-20%,卵径大小为4-6毫米,重100毫克左右,卵具1个玫瑰红色的油球,因此一般呈鲜红色。8月后,随着自然光照时间的缩短和水温的降低,金鳟性腺进入快速发育期。至11月时,水温降至13℃以下,卵细胞发育至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卵脱离滤泡膜落入体腔内,卵母细胞发育成成熟卵,亲鱼进入排卵状态。如果水温高于13℃时,性腺发育不良,不能正常繁殖。
人工授精
金鳟进入排卵期后每7-10天检查1次亲鱼,如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采用等渗洗卵法进行人工采卵、授精。收集卵粒后,用等渗液淋浴洗卵,清除溃卵、粪便等影响受精的污物,然后将卵倒入容器内,并挤入精液,均匀后加入清水,静置2-3分钟。也可直接采用干导法进行人工授精,即授精后用清水洗除多余精液,并在清水中静置30-60分钟。静置过程受精卵吸水膨胀,约17%的水分被吸入卵内,受精卵由柔软变得富有弹性。
孵化
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桶流水孵化,待发眼后将卵移入孵化槽孵化出膜。刚孵出的稚鱼全长2毫米左右,腹部有很大的卵黄囊,侧卧水底。受精至孵出鱼苗积温需达310℃/日,受精至发眼积温需达160℃/日。受精卵至发眼卵期间孵化水温要保持在13℃以下,发眼后水温可以达18℃,孵化器排出水溶氧量要保持在3.5毫克/升以上。
养殖技术
鱼种培育
当半数以上的金鳟稚鱼上浮时需开始投饵饲育,孵化槽可以作为开食期饲育槽,每天投喂6-8次。上浮稚鱼还不具备主动抢食的能力,因此投饵要充足。饲育20-30天后,稚鱼体重达0.5-1克时,即可将其移至稚鱼池。稚鱼池水深约30-50厘米,放养数量取决于供水量。饲料采用半干或全价硬颗粒饲料,其中优质鱼粉是关键,脂肪含量不宜过高,以免引起脂肪性肝病,可在颗粒料上喷上易吸收的低溶点的植物油。此外,饲料中还需添加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添加物。
成鱼培育
养殖地建设
金蹲成鱼的饲养方式为工厂化水泥池养殖居多,也可用网箱养殖,生产周期多为1年半到2年。养殖金鳟多用圆形的水泥池,池水深度以60-80厘米为宜,排水采用底排,这有利于池底污物的清除,同时还需配置增氧设备及防逃设施。
放养投喂
选取规格整齐、体质健壮、尾重在50克左右的金鳟鱼种进行放养。投喂饲料选择全价颗粒饲料,为保证养分充足,可在颗粒料上添加适量的植物油、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等。颗粒饲料的粒径应根据鱼体大小决定,一般为4-8毫米,日投喂2-3次。投饵速度和数量要适当掌握,以饲料未沉底前全被吞食为宜。
日常管理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给饵过多会导致水质污染、饲料利用率低、以至于出现死亡的现象,导致失败,所以严防饱食或投喂过量是金鳟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金鳟生长与年平均水温有关,从发眼卵育成500克的成鱼,在平均水温为8℃的水中约需24个月,在12℃的水温条件下约需16个月。一般而言,一龄鱼的体重为50-100克,全长为20厘米;二龄鱼的体重为400-600克,全长为35厘米左右;三龄鱼的体重为1 000克左右,全长为40厘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00克以上。
病害防治
金鳟的常见病主要为病毒、细菌及动植物寄生虫引起的各类疾病,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病毒性疾病,包括传染性胰脏坏死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细菌性鳃病细鳞鲑三代虫病、肤霉病肠炎病等。防治传染性胰脏坏死症、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可采用聚乙烯吡咯酮碘水溶液浸卵,以预防感染或杀死卵表面的病毒,还需定期喷洒甲醛水溶液、煤酚皂液、漂白粉液等杀毒剂。细菌性鳃病发病早期可用硫酸铜溶液、呋喃类药物洗浴,细鳞鱼三代虫病发生时可用福尔马林清洗金鳟。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可喷洒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肠炎病是金鳟稚鱼较为常见的病症,发病时可喷施喃唑、磺胺二甲基嘧啶药剂。
用途
经济用途
金鳟体色富贵华丽,姿态优雅端庄,肉味鲜嫩可口,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作为游钓和观赏鱼种,金鳟更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在中国北京、山东省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已经成为游钓、观赏的主要品种。
医学药用
据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记载,金鳟的肉可入药,具有温中和胃、健脾利湿、活血通脉、行水消肿等功效,可治疗反胃吐食、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等疾病。
科学研究
金鳟的引进试养成功,为中国养鳟业增加了一个新的优良品种,改变了中国养鳟业40年来仅养殖虹鳟这一单一品种的局面。此外,金鳟的体色是显性遗传性状,作为育种研究的标志性状,金鳟对鲑科鱼类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物种对比
本文所撰写的金鳟指的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鳝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与英文文献中的Oncorhynchus aguabonita并不是同一个主体,英文文献中的Oncorhynchus aguabonita实际上指的是加州金鳟,可能是因为中文名相同,被中文出版物误以为是同一个主体,因此造成拉丁食虫类误用。二者间的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What Is a Golden Rainbow Trout?.TRICKYFISH.2024-09-14
虹鳟.ITIS.2023-12-25
Oncorhynchus aguabonit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2-25
目录
概述
历史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适宜环境
生长习性
繁殖技术
性腺发育
排卵
人工授精
孵化
养殖技术
鱼种培育
成鱼培育
养殖地建设
放养投喂
日常管理
病害防治
用途
经济用途
医学药用
科学研究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