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面在
闽南地区又称为“面线” “面干”,是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制作食品。也是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传统的面食,采优质面粉加盐等辅助料精制而成,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香爽可口。面架一字排开,数百条线面高悬其间,倾泻如帘,慕名者给予美称:能吃的“五线谱”。
线面是闽南节庆喜事时必不可少的主食。放入煮沸的锅内,捞两三分钟即熟,泡进鸡汤、
鸭汤、
羊汤或目鱼
猪蹄汤内,再加上一个白煮的
鸡蛋或
鸭蛋,鲜亮美满。由于当地话“
长面”和“长命”谐音,故称“
生日面”“
妈祖面”。民间传说线面是
玄女给母亲
王母娘娘祝寿的食品,因此大年初一人们都有吃一碗线面的风俗,寓意健康长寿;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要煮线面加两个鸭蛋的点心,谓“太平面”。
在
福州市,线面被称为“太平面”“长寿面”“喜面”等,福州人吃线面的习俗,从
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福安市拥有680多年历史的“穆阳线面”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为原材料制作的“香线面”荣获2016
福建省百道名小吃、
宁德市十大名小吃的荣誉称号。
制作过程
传统线面制作,源于唐末“十八姓随王入闽”时自北方传来的面食加工史。据史志记载,线面制作始于宋,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到了清末
闽清县林氏第十六世林至华时,其线面制作自成一家,工艺独特。传承至今已是130多年的制面世家,有十七道独特的手工工序。
传统的福州线面制作考究,技艺精湛。线面需要选用上等面粉为原料,佐以食盐、生油、
甘薯淀粉等,掌握阴晴、气温、风力等,经和面、揉条、松条、串面、拉面、晾晒等多道工序,历经10多个小时制作而成。
线面,以“丝细如发、柔软而韧、入汤不糊”闻名。线面拉开长度可达180厘米,细仅0.6至0.7毫米直径,挽面时在面头上扎上红线。由于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
福州话“长面”和“长命”谐音,且一束束的线面酷似皓首长须的老寿星,故福州人又叫它“长寿面”。好的线面手工制作时间要在10小时以上,和面、揉条、松条、串面、牵面、拉面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
最复杂的就要数串面、牵面、拉面,和好的面缠绕在两条平行的竹竿上,面的粗细程度以及两根竹竿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掌握得非常到位,串好的面被悬挂在木架上,用手抓住另一根竹竿使劲地拉,线面会变得越来越细。
线面特点
线面漫长的制作过程,考验的是制面人的体力、经验和默契。制好的线面丝细如发,洁白若银,具有“易煮快熟,久煮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牙”的特点。
线面优点
一、线面易消化,养胃,很适合给老人和孩子吃,也是病人最佳的食物。
二、线面保存方便,晒干的线面不容易坏,无需放冰箱保存。
三、线面煮起来非常便捷,在烧开的水里捞一下就熟了。
制作特点
和面时加水较多(50~60%),面团的熟化时间长,并需根据原料面粉的质量和生产时的气候条件加入5~10%的食盐。
工艺流程 合面→搓油条(拉成粗条)→搓粉条(拉、搓成细条)→串面→拉面
在每经一步操作后面团都须经过熟化,最后拉成的细面要求直径在0.6毫米左右。目前有的地方也有用机器代替手工的,但质量还赶不上手工制品。
煮食方法
准备一碗
高汤,
排骨汤、鸡汤、
鸭汤都可以,将线面投入沸水中,一会线面上浮后捞起,放入准备好的高汤中。需要注意的是,线面本身是咸的,不需要再加盐进去了。线面会充分将高汤中的营养吸收进来,
福州市人管这叫“泡线面”。线面柔韧滑润,入口即化,营养美味。
获得荣誉
福安市拥有680多年历史的“穆阳线面”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其为原材料制作的“畲香线面”荣获2016
福建省百道名小吃、
宁德市十大名小吃、福安十大特色小吃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