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图
梅山图
《梅山图》是瑶族做“洪门”道场时张挂的神像图。据估计:至少有200多幅《梅山图》散落在民间,是研究梅山和瑶族文化的重要资料。
《梅山图》简介
瑶族做“洪门”道场时张挂的神像图。洪门道场是瑶族梅山先民的遗风,当村里老人去世时,都要唱梅山歌和悬挂《梅山图》祭奠亡灵返回梅山十三洞安息。新化县位于今湖南省中部新化县与安化县之间,属雪峰山系。据《宋史梅山峒蛮》记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而梅山居其中”。自秦汉以来,就有畲族在梅山一带生活。起初,出于“开辟荒野”的考虑,梅山一带的瑶人得到减免一些赋税的优待。到1072年,宋朝派官开发梅山,立城设县,编制户口,征收赋税。瑶人不堪重负,开始逃离梅山。
明万历四十四年《梅山图》
1、该图长约3米,宽约15公分。纸质似白宣纸,已发黄,局部破损。据收藏者袁先生说,它取自一个菩萨的肚腹。图像为毛笔所绘,墨色。落款“丹青曾子瑞”,曾子瑞疑为巫师。结尾处署年“明万历四十四年”。这张图是现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张关于梅山的图像文献,十分宝贵。
2、图上的画像从右至左依次排列为:五个鸟头类人形雷神——一个竖长方形上下连着两个人头(头发类羽毛)中书一个“车”字的奇怪图形——一个女性人头鸟身雷神——五个女性“五猖”(中间三个似裸体),每人手捉一只鸟——倒立张五郎,似裸体,头顶三角形帽,双手撑一个“离卦”,身体右侧连着两个大鸟头——四只鸟从四角向中间光圈(太阳)飞的图形——两个相向的龙头图——两个鸟形人,手、脚掌皆执一个“雷”——书有“五八雷”字样的几道符,一道类“葫芦”的符——三个上衣下裙带方形帽的男性,手执斧头,裙有叉,如原始时代围的兽皮——三个类鸟形着装的怪异女性——一个双手举着小屋的着汉装的女性——一个类巫师的身如卵形的男性——一个着短衫、手执竹叉类工具的女性,一个上衣下裙举弯刀的女性,一个举斧头的男性(似劳动场景)——一个拄竹杖穿长衫的巫师——一个执棍女性裸人,一个执棍男性光头裸人——最后一个图像是带师公帽、着汉衫,双手如鸟翅膀,盘坐在高台上的神像,就如今梅山“都猖大愿”中的所谓“韩王”形象——接着是这张图原来的主人曾氏家族有关“开光”的一段文字。
从以上内容看,该图反映了梅山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全过程,集中体现了南方原始文化的雷神崇拜、鸟崇拜以及龙崇拜等重要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二人头“车”字图像,前所未闻,或与所传皇帝时代的指南车有关,蕴藏有珍贵的远古文化信息。从图中可见,张五郎与“五”字亦密切相关,很可能是开辟“五方”的开天辟地之神!
清乾隆九年的《梅山图》
《梅山图》
上的彩绘以人物为主,画布为麻织,大约有一千余位形貌各异的神和人。有神鬼菩萨、道、佛、儒三教先师,帝王将相,民间信仰的各种神仙以及瑶族人农耕布织以及渔猎劳作的画面,是一幅反映瑶族信仰、历史的珍贵画卷。从其中的文字说明可以得知,它是根据明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张挂”的梅山图临摹绘制而成。瑶族的信仰是泛神论,主要宗教是道教,《梅山图》中的诸神以及洪门道场就反映了瑶民的信仰。
该图于一九九五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水宾村被人发现后送交当地档案局收藏。据了解,该图绘制于清乾隆九年(一七四五年),全图分五卷,总长五百三十一米,彩绘在宽零点三五米的土白棉布上。从工艺上看,该图是经过
防腐处理后彩绘的,每隔二米许订有绳索,以供悬挂之用。该图除有小部分因年久破损外,
其余大部分保存完好。此《梅山图》为我国瑶族保存完好、反映瑶族历史深刻、内容丰富的瑶族文化古画卷。
在恭城观音乡一带瑶民中,代代相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绘制梅山图”的故事:瑶族先人盘王去世后,6个各自成家立业的儿子每年农历十月十五都要携妻带子聚集到父亲生活过的老屋里打鼓吹笙,追念父亲。老母亲目睹此情此景,欣慰中又有担忧:随着岁月流逝,后代子孙还能记得住祖先的音容笑貌和谋生的艰辛吗?一天,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们说:“你们每人留下一件自己穿过的衣服,趁我眼睛还好使,手脚也灵便,把你们父亲的音容笑貌、谋生的情景画在上面。以后我不在了,每到你们父亲的忌日,就把这图挂在老屋前追念吧!”儿子们含泪脱下了身上的衣服,老母亲倾尽精力把图画完,并将丈夫最后的归宿地“梅山”题写于画卷之首——这就是瑶民们传说中的最早的梅山图。而发现的梅山图,上面的文字则清楚地告诉后人:这图是依据瑶族祖上绘制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梅山图临摹而成的,全图共分5卷,长达500余米,分散于多个家庭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梅山图》简介
明万历四十四年《梅山图》
清乾隆九年的《梅山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