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外文名:RIPED),是中国石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成立于1958年。该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石油科学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四个发展阶段,与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要肩负着全球油气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油气勘探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发、全球油气业务技术支持与生产技术服务、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等职责,综合科研实力在中国石油上游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院包括北京院区、廊坊分院、西北分院、杭州地质研究院四家单位,业务领域涵盖油气勘探、油气开发、采油工程、海外业务、信息化与标准化、技术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研究院人才实力雄厚,拥有技术人员近2000人,包括7名院士、70余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占51%。该研究所科研条件完善,拥有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和国家能源CO2驱油与埋存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公司重点实验室和众多先进仪器设备,存有丰富的科技文献和勘探开发数据资料,配有先进
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强大信息网络系统。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直接参与了中国大多数陆上油气田以及中国石油海外油气的勘探发现与开发建设;建立完善了完整配套的中国陆相石油地质与油气田开发理论技术体系,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0余项;培养造就了一批以16名院士为代表的知名专家,打造了一支人才队伍。
历史沿革
建院背景
1951年,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决定组建一个包括地质勘探、油田开发、采油和石油加工工艺研究的石油科技研究机构。经
清华大学教授
张维先生提出建议,并得到石油管理总局与北京市城建局的赞同,研究机构的
基址选在六道口、九间房一带。
1952年,石油科技研究机构筹建工作遇到困难,暂时停止,人员和物资调往中国科学院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
1955年12月,石油工业部通知石油设计局着手进行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暂定名为“石油工业部中央研究所筹建处”。
1956年3月,国务院批准石油工业部的报告,同意建立北京石油炼制工业研究所、北京石油地质勘探研究所、改建抚顺页岩油研究所。
1958年9月,石油部决定将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和北京石油地质勘探研究所两个研究所筹建处合并成立“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筹建处”。
1958年11月,“石油部印发《关于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在北京的石油炼制和石油地质两研究所合并成立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兹决定自11月15日起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随文颁发院章一枚。
创建初期
1960年5月,研究院开发室和钻井机械室搬迁至
大庆市,组建松辽研究站,院勘探开发绝大部分科研人员投入大庆会战。
1961年8月,抚顺页岩油研究所更名为石油科学研究院人造石油研究所,仍属院领导。
1962年12月,中共石油科学研究院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66年1月,石油部决定设立石油部“地质二线”、“炼制二线”。院地质研究人员全部划归“地质二线”,院内地质部分研究工作全部停止。一部分炼制研究人员参加石油部“炼制二线”工作。6月,院成立“文化革命”小组,“文化大革命”开始席卷全院。11月,研究院首批23名科研人员去
大庆市。
1967年2月,全院停止了工作。
1968年1月,实现群众组织“大联合”,成立院革命委员会。12月,院军管组在全院开展清理阶级队伍的工作,先后涉及到220多人,其中立案审查了106人,后陆续平反。
1969年1月,院军管组和革委会把全院分成革命和生产两套班子,抓紧“清队”工作。4月,院第一批干部及
科技人员400人左右下放到
潜江市石油部“五七”干校。11月,院第二批干部及科技人员400人左右下放到潜江“五七”干校。
1970年6月,石油科学研究院归属燃化部领导。
1971年9月,全院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1972年5月,中共燃化部党的核心小组会决定成立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5月20日,将
原石油科学研究院的地质研究机构单独设置改名为“燃料
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
1973年3月,石油部决定成立
地球物理学会战指挥部,由石油部领导。
1974年9月,规划院通知
大庆市、胜利、
辽河、华北、
吉林省、
四川省、新疆、江汉、玉门、
青海省、长庆、
河南省、延长等油田会战指挥部石油管理局“关于编制全国油田开发图册的几点要求”,并定10月10日在北京院召开。
创新发展
1978年9月,石油部党组决定,建立中共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临时委员会。
1979年12月,康世恩副总理批示:同意石油部研究院的规划。
1981年6月,“石油部呈报国务院“关于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人员编制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明确:研究院主要承担全国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钻井、专用机械等生产应用科学研究和长远性课题的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等任务。”
1983年1月,院举行首届硕士研究生证书授予典礼。
1984年1月,院研究生部成立,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2月,石油部研究决定:将
华北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设计院北部地区分院划归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领导,并改名为“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廊坊分院”。
1988年12月,总公司发出通知,将原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更名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1991年1月,总公司决定:成立“中加石油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办公地点设在研究院。
1998年12月,
集团公司研究决定,将原总公司西北石油地质研究所和杭州地质研究所,自1999年1月1日划归研究院管理。
1999年2月,研究院举行海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大会。
1999年11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给集团公司《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部分所属事业单位更名的批复》中,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11月30日,股份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机构设置方案》,将研究院划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业部分定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事业法人),简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0年10月,股份公司对研究院《关于西北地质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的请示》作出批复,同意西北地质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简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2001年2月,
集团公司《关于部分转制科研机构更名的通知》决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廊坊分院更名为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廊坊分院(分支机构)。
2007年11月,杭州地质研究院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
2008年9月,股份公司下发文件决定,正式将海外研究中心与研究院合并重组为新的勘探开发研究院,列入股份公司机构序列管理。撤销海外研究中心建制,海外研究中心资产、人员纳入研究院。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共有4000多名员工,其中技术人员近200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70余名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专家,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占51%。研究院拥有的教授中,北京院有91人、廊坊分院有8人、西北分院有6人、杭州院有7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李德生、
郭尚平、
戴金星、
田在艺研究部门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北京院区设有33个研究所(中心)、西北分院设有7个研究所、杭州地质研究院设有6个研究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高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页岩气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CO2驱油与埋存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盆地构造与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
地球物理学重点实验室、测井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油层物理与渗透力学、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稠油开采重点实验室、采油采气重点实验室、油田化学重点实验室、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
设备资源
• 仪器设备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拥有全自动X衍射仪、高精度页岩气含气量测试装置、扫描探针
显微镜及制样系统、研究级材料偏光显微镜、气体等温
吸附测试装置、X射线CT显微镜、全自动应变测试系统等仪器设备。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设备696台/套,其中大型仪器40余台/套(自主知识产权13台/套)和大型数值模拟软件10套;建成支撑油气形成与资源预测、
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等方向的6个科研条件平台。
• 馆藏资源
据2017年7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显示,中国石油数据中心、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资料中心设在研究院,存有勘探开发数据资料和科技文献,配有
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信息网络系统。
合作交流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与30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研究机构、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内外十几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600余项。十一五期间,研究院获得授权专利95件、发明26件,完成软件登记24个。 2010年获得国家级奖2项(
特等奖1项、
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43项(
一等奖13项,二等奖14项,
三等奖16项)。
学术期刊
《
石油勘探与开发》创刊于1974年,为中国重要的学术期刊,以促进石油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及石油工程领域理论技术发展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开设“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
石油工程”、“综合研究”和“学术讨论”等栏目。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被Ei数据库收录、2012年被美国SCI(
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是国内30余种Ei、SCI同时收录的科技期刊之一。2017年6月13日
汤森路透发布2016年全球SCI期刊影响因子引证报告(JCR),《
石油勘探与开发》SCI影响因子高达1.903,排名全球石油工程类SCI期刊第2。
2016年10月12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公告,《石油勘探与开发》2015年影响因子为3.797,连续4年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蝉联全国第1;第13次获得“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石油勘探与开发》获得中国政府期刊奖
提名奖,连续5届被评为“中国权威
学术期刊”,连续5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石油勘探与开发》除被SCI、Ei收录外,还被美国地质信息数据库(Geo-Ref)、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
爱思唯尔公司的
Scopus引文数据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CSA:MI)、
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JST)、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国内外知名科学文献数据库、各大研究机构和大学图书馆收录,是送国务院办公厅供中央领导参阅的重要
学术期刊。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0月,研究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截至2017年6月,研究院设有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
化学工程、井下
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油气资源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油气信息工程、油气田化学工程、井下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教学建设
• 导师队伍
据2017年7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博士生导师65人,其中院士16人;硕士生导师82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0人。
• 奖助体系
研究院研究生部设有助学金、奖学金、助研补助、医疗及保险、
孙越崎奖、困难补助、伙食补助等奖助学金。
• 学制学位
硕士生研究生:学制三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学习。
博士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至5年,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学习。
• 培训工作
担负研究院在职职工继续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任务,还承担面向石油企事业单位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勘探开发方面的业务,其次还进行英语、
计算机、文化与管理方面的培训。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外轮廓为十等分圆弧的几何图形,象征企业产品与事业的多元辽阔及面向国际化市场的经营战略,并传达出企业为大众提供圆满服务的宗旨。从色彩看,红色代表热情、开放、创新与突破,橘黄色渐变代表高品质的能源与动力。
精神文化
•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丰厚的企业文化积淀,培育了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文化。
• 使命、宗旨
使命:我为祖国献石油
宗旨:为中国石油发展提供不竭的科技动力
参考资料
研究院简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24-04-02
历史沿革.riped.cnpc.com.cn.2020-01-06
科研条件.riped.cnpc.com.cn.2020-01-06
科研成就.riped.cnpc.com.cn.2020-01-06
人才培养.riped.cnpc.com.cn.2020-01-06
文化传统.riped.cnpc.com.cn.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