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培松,男,1964年5月20日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胡培松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的
农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浙江省水稻产业创新服务技术平台主任,国家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功能实验室主任,中国-IRRI水稻品质与营养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2016年6月,胡培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986年、1991年和2002年分别在浙江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和
南京农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1年起,一直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在种质创制、品质高效评价和优质稻培育等取得多项获奖成果。主持育成了优质专用早稻品种
中嘉早17。
胡培松,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以上奖励9项。获得发明专利11项,品种权17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1年被评为
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获得第5届
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工程,其领衔的“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团队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业科技杰出人才资助,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7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
胡培松长期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挖掘创制了Jefferson、D50等品质改良骨干材料,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实践;创建了品质育种高效技术体系;育成优质专用品种53个,其中
中香1号、
中鉴100、
中嘉早17等主导(推)品种12个,累计推广1.63亿亩;
克隆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水稻品质基因5个,获发明专利17项,新品种权1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2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胡培松展现出一种显著的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他长时间深耕田间,通过持续数十年的努力,专注且刻苦地从大量种子中筛选出优质良种。更为显著的是,他怀有深厚的农业情感,这种情感源于他坚定的信念,即为实现国人“吃得饱”和“吃得好”的目标而努力。(《
浙江日报》评)
在长达30年(1991年至2021年)的时间里,胡培松坚守在稻田边,见证了嫩绿与金黄在稻田里年复一年的交替。他未辜负这片稻田的期望,同时稻田也回馈了他辛勤的付出。通过培育出优质专用的水稻品种,胡培松为
中原地区水稻品质的遗传改良和双季稻生产做出了显著贡献,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农民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