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福寺位于
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因该庙建于巴图哈拉嘎地方,又称为“巴图哈拉嘎庙”(
蒙古语,意为“坚固的关隘”),汉名“广福寺”;
百灵庙是由“贝勒因庙”的转音异写而来的。
基本介绍
百灵庙始建于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这里原是喀尔喀右翼部达尔罕亲王本塔尔的冬营地,寺庙建成后,皇帝御赐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的匾额“广福寺”。
当时,广福寺因是贝勒王主持兴建的庙,现在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由
清代喀尔喀右翼旗和茂明安札萨克旗两个旗合并而成的。喀尔喀右翼旗俗称达尔罕贝勒旗,因该庙建在达尔罕贝勒旗,故当地群众称“贝勒因庙” (“贝勒”,清代封爵,位在亲王、郡王之下;“因”是助词,相当于汉语的“的”),汉语音译为“白林庙”,由于这里常年栖息着鸣啼婉转的
百灵鸟,所以后来又将其改称为“
百灵庙”。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途经此地,看到这里地势险要,是漠南通往漠北和新疆地区的交通要塞,遂决定在此建庙。
康熙四十年(1701年),着手筹款备料,聘请工匠。从
宁武县、乌喇特、
五当召、大库伦等地驮运木材,从
山西省、归化城请来建筑艺人。
翌年,达尔罕贝勒旗第二代札萨克诺内亲王奉康熙皇帝的旨意,正式破土动工,采用汉、藏两种方式,用三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主殿朝克沁独贡。诺乃亲王呈报朝廷,康熙皇帝赠送朱墨《甘珠尔经》,赐庙名为“广福寺”(
蒙古语名为宝音巴达拉古鲁格其苏木)。庙内设大喇嘛席位,按照黄教法规广招信徒,喇嘛僧人日趋增多,很快发展成漠南地区著名的
藏传佛教寺院。
百灵庙初建时喇嘛人数较少,到达尔罕贝勒詹达固密(1708—1728年)在位时,曾向清廷请求从外旗移入一部分喇嘛,又收留了一部分游方僧侣。
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庙内香火最盛,喇嘛人数达1200多人。百灵庙没有活佛,全庙最高首领为席力图喇嘛(首席喇嘛),只设一人,首席喇嘛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
长期以来,百灵庙就是达尔罕草原上商旅云集之地,是著名的物资集散地,素有“草原码头”之称,同时,这里还是
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政治、经济、佛教活动中心,是漠南通往漠北以及新疆地区的交通要道。在我国近代史上,在这里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和同年十一月先后爆发的百灵庙抗日武装暴动和百灵庙战役。从20世纪60年代起,
百灵庙就成为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客们除了参观古朴雄伟的寺庙之外,还可以参加一年一度的
那达慕盛会,观赏
蒙古族传统的体育竞赛。百灵庙早已被
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建筑
百灵庙是内蒙古地区规模宏大的古刹之一。整个建筑群由5座大殿、9顶
佛塔和36处藏式结构的院落组成,占地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各处殿塔雕梁画栋,廊柱林立。墙壁上彩绘着佛经人物故事,造型生动,构图细腻。
苏古沁大殿是
大雄宝殿,是该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巍然屹立在寺院中央,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由三座逐级降低的建筑构成,每座殿顶都置有象征佛法的塔型“甘迪尔”和东西两侧有日月相照的赤铜“甘迪尔”。最高达30余米。歇山式顶,与
美岱召的大雄宝殿属一个风格。满面斗拱窗扇,飞檐重迭,青砖灰瓦,飞阁流黛,檐角下铜铃随风叮铛作响。底楼是藏式建筑,小轩窗白粉墙,整齐的红围栏。一层楼顶东西两面是开阔的阳台。一楼后半部有半周围廊柱,用18根朱红大柱支撑。正面前廊有12根朱红大柱顶着二楼前阳台,阳台的栏杆上卧有两只造形优美的法羊,中央有一镀金法轮。两边的围栏、墙上镶嵌着4面铜镜,顶上插着雪亮的
三股叉,叉下鬃缨飘舞。朱红的大门上铆着一排钢钉,中间扣着两只兽面,吊着两只铜制铺首。
苏古沁大殿南面是却日殿(经堂),该殿是学习和教学的场所。却日殿东南隅是朱德布殿(
密宗殿),是喇嘛们诵经超度亡灵的殿堂,殿顶置有黑色石块为镇压之物。苏古沁殿东邻洞阔尔殿(时轮殿),是学习数学的经堂。苏古沁大殿西侧为“玛兰布殿”,是学习医学的地方,其西侧还有
曲吉尼玛的府邸。苏古沁大殿东侧为“吉如海殿”,是研究
天文学的地方。除此之外,在百灵庙前方还残存着两座覆钵式
佛塔,其后有小白塔十余座,据说,这里存放着经卷和喇嘛的舍利。
百灵庙周围共有九个隘口,俗称为“九龙口”。出西口1公里处的山顶上有
康熙帝营盘遗址,是
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叛军时,途经此地驻之所,至今尚有遗留下来的石砌旱井和兵塞残垣可供游人观赏。
开门进入大殿前厅,48根朱红大柱林立,柱上裹着彩色壁毯,柱间悬挂五光十色的经幡。还有3处用红、蓝、黄、白四色绸缎围成的大型垂饰。
正面两侧分别开有太平门,墙面上画着金刚菩萨查格达尔、马头明王达木仁、千手千眼观音江赖斯格、长寿佛阿尤喜的壁画。东西两侧墙面上画有
释迦牟尼身世壁画12幅。南面进大门西侧墙上画有护法神大黑天、大红天、吉祥天母;财神毗沙门那穆斯赖和阎罗天子却日吉勒的壁画。抬头仰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大厅正面设有锡热喇嘛主持宝座1处,上层喇嘛活佛席位8处,西侧设达喇嘛座席1处,东侧设掌堂执法者格斯贵座席1处,并配有法棍等。中心地板上排放着12-14对座榻,每座配有方型坐毯一块,是僧众诵经的座位。周围还摆放着各种法器及经卷。
进入后厅,门型的佛台高筑,正面屹立着三座五米高的泥塑镀金三世佛,它们是
释迦牟尼、迦叶佛和
弥勒佛。前面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弟子
摩诃迦叶、
阿难陀的泥塑立像,黄教的创始人
宗喀巴以及他的弟子扎拉色布吉、海拉布吉的泥塑坐像。东西两侧供奉着文殊扎穆扬(
文殊菩萨)、大势至查格达尔(
大势至菩萨)、千手千眼观音江赖斯格、色宁宝、热娲那木锡勒、那木凯宁宝、金巴、公德桑宝、达木仁等的泥塑坐像。众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佛台前摆放着长1丈,宽3尺的大供桌,上面摆满了供品,其中有:
爱新觉罗·弘历赐给的
青铜佛灯1盏(可容
酥油100斤),金银装饰的“班灵”3个,银塔8座,百两重银盘1个,50两酥油佛灯8盏,100两酥油佛灯l盏,镶嵌珍珠宝石的圣水铜碗24只。还有头颅骨碗、甘露瓶、圣水碗若干,四季佛灯通明,终年香火不熄。
寺院历史
广福寺主殿苏古沁大殿建成后,又经历近百年,才先后建成其它殿宇,形成一组建筑群。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特尔扈特部喇嘛罗卜森宁日格主持修建了却伊拉拉桑;乾隆五年(1740年)喇嘛道仁巴阿卜干云登主持修建了纠德巴拉桑和满巴拉桑(密宗学部和医学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确吉活佛阿卜干希达汉布丹毕尼玛主持修建了东音科尔拉桑(时轮学部)。自此“广福寺”形成五大学部的规模,专修和研讨哲学、医学、天文历法学、
密宗学等。除五大拉桑的建筑外,在达尔罕贝勒的大力支持下,还先后修建了三大活佛府,五大仓以及五大厨房。至1942年,广福寺共有僧房360间,
舍利塔11座。
广福寺
藏传佛教组织健全,等级分明,分工细致,戒律森严。从锡热喇嘛、达喇嘛到服劳役的岗尼尔共有19种职务,这也是黄教寺院的特点。朝克沁拉桑的锡热喇嘛权势最大,各拉桑的执事喇嘛次之。朝克沁拉桑为正殿(即
大雄宝殿),统管各仓(学部);却伊拉拉桑主要学习研究宗教、哲理学等为显教哲学部;纠德巴拉桑主要学习研究法术、咒文等为密教学部;满卜拉桑主要学习研究医药学,为医学部;东科尔拉桑主要学习研究时轮学、数学、天文、
占卜、历法等。
随着广福寺建筑群的扩大,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喇嘛僧人不断增加,信徒朝拜者也越来越多。朝克沁和却伊拉两个拉桑每年举行的大型诵经会就有400多次,较隆重的大型法会每年要举行6-7次,每年还有不少重大的佛事。社会上的各界名流、官吏、信徒从四面八方纷纭而来,烧香拜佛,布施参观。1932年6月14日
曲吉尼玛额尔德尼亲临广福寺诵经(
百灵庙曾是九世班禅的临时行宫),来自各地的信徒达2万多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