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是一种早期的禽龙类
鸭嘴龙超科恐龙,生活在上
白垩纪的中国。
原巴克龙是植食性恐龙,身长约5.5米,体重约1公吨。原巴克龙的体型较轻型,有较修长的前肢、
手掌,第一指有小型指刺。原巴克龙拥有狭窄的口鼻部、修长的下颌、与多排齿系,每个齿系各有两排平坦的颊齿、一排替换用牙齿。原巴克龙可能主要以四足方式移动,并具有一些
鸭嘴龙科的常见特征。
原巴克龙(Probactrosaurus)是
鸟脚亚目、
禽龙科(Iguanodontidae)的一个属,植食性,生活在中生代的
白垩纪早期,化石标本发现于中国。
原巴克龙的化石最初在1959到1960年间由一个
苏联与中国组成的挖掘团队在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发现。模式种是戈壁原巴克龙(P. gobiensis),由苏联的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 K. Rozhdestvensky)在1966年所描述、命名。罗特杰斯特文斯基还根据零碎骨头化石,建立了第二个种,阿拉善原巴克龙(P. alashanicus)。然而,大卫·诺曼(David B. Norman)在2002年的研究中提出阿拉善原巴克龙、戈壁原巴克龙是同种恐龙。
在
阿拉善盟发掘的禽龙类被监定归于一个新的属,原巴克龙,从二个层位发掘到两个生物种,即:戈壁原巴克龙与阿拉善原巴克龙。这些标本在1962年运送到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根据双方协议,这些材料在研究完成后将送返中国。这个属与
巴克龙具极近亲的血缘关系,是为
鸭嘴龙科的祖先型。根据rozhdestvensky的看法,
禽龙的原始型是
鸭嘴龙的祖先,而鸭嘴龙取代禽龙的演化进程,被认为是一种中型的恐龙,体长大约五到六公尺。
头骨相当低平,在眼部较枕骨后部略宽阔;齿列属于禽龙型式;下颔的绞合处位居齿列线之下,适于食植物类的作用,得以让颔部更有效的咀嚼运动。由于原巴克龙的发掘,brett-surman在1979年提出论文认为鸭嘴龙类起源于
亚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