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1963年10月—),出生于
广东省惠州市,研究员,曾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全球海洋资料同化试验(GODAE)科学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大气、海洋资料同化和自然控制论研究。
人物经历
1980年9月-1984年7月,在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
1986年9月-1988年10月,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
1988年10月-1992年1月,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公派到英国Lancaster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于1992年1月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2年1月-1994年10月,在
中国海洋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海洋资料同化研究。
1994年10月-1996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6年9月-1998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资料同化研究和自然控制论研究。
1998年10月-2001年2月,在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访问。从事日本科技厅的战略基础研究中的“黑潮变动的可预测研究”,承担海洋新的资料同化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001年2月应聘
中国科学院“吸引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得到批准入选、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并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从事大气、海洋资料同化和自然控制论研究。
2001年8月任所长助理。
2002年12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3年9月获中央组织部等表彰的“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3年12月任大气所副所长。
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2014年5月始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资料同化的方法以及在海洋、大气和环境中的应用。
研究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过程的预报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第3课题"关键海域中尺度物理海洋过程预报模式研究" (2008-2011, 课题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创新重要方向项目“海洋资料同化和临近预报”(2007-2010;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适应海洋观测资料同化的降维方法及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研究”(2005-2008;负责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3-2007;负责人)。
973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第6课题“海洋资料同化和可预报性研究”(2006-2010;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多尺度集合滤波同化的理论及方法”(这2007-2010;项目负责人)。
863重大项目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模拟、预测技术及应用”子专题“大气化学资料同化和评估”(2007-2010;子专题负责人)。
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其他行业应用项目多项。
出席活动
2011年 8月1日上午,“2011年碳循环与气候会议暨第三届气候和环境
北京市国际暑期学校”在北京隆重开幕。会议与暑期学校由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科学和
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办,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以及气候与环境领域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学者三百余人参加会议。朱江作为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对与会学者和学员出席会议表示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