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与大公报》为《报人时代》系列之一。虽然有极端的个案出现,但在当时一般报人看来,只要不涉及“赤化”宣传,在报刊上指陈时政,批评当权还是有一定空间的,因此这段时期新报刊的创办依然很多。
当时人们创办报刊很少有长久打算,一般拉来一笔资金,或者拉来政治关系,有个政治和经济上的靠山,就开始办报。钱花光了没有接济,或者政治靠山倒台了,报纸也就办不下去了。特别是北方,政治的动荡、商业的不完善、经济的不发达都直接影响了报纸的经营。
当时在北京,《
晨报》、《世界日报》、《
京报》算是大报,销量多时不过八九千份,少的则只有三五千份。
日本人办的《
顺天时报》因为有日本势力的庇护,敢于刊登些别的报纸不敢登的新闻,因此销量大约有一万五千份左右。
天津市作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重地,比邻首都,接近中央,同时又有租界外国势力的
庇护,因此在历史上就常有舆论重镇盘踞。清末维新变法时期著名的《
国闻报》、1902年的《
大公报》、1915年的《
益世报》都是
影响巨大的报纸。特别是1902年创办的《大公报》,在京津很有名气。其创办者
英敛之是
满族,天主教徒,主持《大公报》十年,辛亥革命后退出。
代表作有:《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编著者之一)、《中国新闻事业图史》(著者之一)、《:最新日本广告实务》(专著),先后在《
国际新闻界》、《
中国记者》、《
新闻与写作》、《
现代广告》等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三十余篇,主要有:《民国前期中国现代报纸的发行途径及其潜规则》、《技术、制度与新闻的互动——民初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与新闻业的发展》、《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中国近代社会新闻的演进与价值取向》、《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