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14岁考中秀才,21岁入浙江高等学堂(
浙江大学前身)。
曾为《
申报》《
时事新报》《
时报》执笔,并成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1918年10月5日创办《
京报》,多针砭时弊,及时报道新闻事实,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926年4月,因写就多篇痛斥
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文章,被
张作霖缉拿并枪杀。新闻领域上,有代表作《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等。
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
人物生平
幼年经历
1886年10月11日,邵飘萍出生于浙江东阳县的紫溪村,邵家给其取名新成。
此时,正值社会动荡、封建社会极速解体之时江南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邵家人丁兴旺,却家境贫寒,可谓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其父邵桂林只得带领妻子儿女背井离乡,寻找谋生之路。凭借教书才能在金华开设私塾,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全家得以团聚。
因此,邵飘萍幼承庭训,五岁时便随父亲到私塾里读书。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邵飘萍刻苦读书,聪慧伶俐,有“婺郡神童”之称。1899年,14岁的邵飘萍前往
杭州市考取秀才,获得考官、知县的赏识。与此同时,邵飘萍随父亲行走乡间,看父亲代贫苦大众写诉状,对民间苦难有了清晰的认知,积淀下浓厚的反清爱国之情。
少年壮志
1906年,21岁的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现
浙江大学前身)。读书时,邵飘萍成绩好,文章好,常常旷课自习,又喜欢写稿,外出到处采访,为《
申报》撰写通讯,其对新闻事业的追求在此时已初露头角。邵飘萍在读书期间,曾受
章太炎、
蔡元培等近代民主革命家影响,并喜爱
梁启超文章的犀利风格。并接触到各地报纸杂志,眼界大开,萌生新闻救国理想。1908年省开运动会时,邵飘萍与
张任天、
陈布雷办《一日报》,共出20余期,受到广泛欢迎,这成为他们办报生涯的开端。
大学毕业之后,邵飘萍回到
婺城区在金华中学教授国文、历史,并参加“南社”,投身革命斗争。在
金华市执教时,邵飘萍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听课,但从不体罚学生。热爱历史,邵飘萍以激昂的爱国热情讲课,常常以史为鉴,感悟国家兴衰,深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在任教期间,邵飘萍转而崇拜起
孙中山,追求民主、自由、共和。又受浙人办报氛围的熏陶,邵飘萍选择辞去教职,走上“新闻救国”的道路,在报纸上追求革命爱国精神。
投身报业
1911年,为追求办报理想,邵飘萍辞去教书工作来到杭州,并拜访《汉民日报》社长
杭辛斋,二人投缘,故决定联手合办《汉民日报》,由邵飘萍主笔。1912年元月3日,《汉民日报》正式发刊,邵飘萍从此开始坚持一生的报业事业。
在继续为《
申报》与《新闻报》作地方通讯员同时,邵飘萍于1912年1月开始为《浙江军政府公报》担任编辑。后因办报出彩,经同仁认可,被浙江新闻界推介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
同年,
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落入
袁世凯之手,袁世凯随机采取解散国会、修改临时约法、投靠帝国主义等措施,面对袁世凯独断、卑劣的种种手段,邵飘萍愤慨至极、怒不可遏,随即在《汉民日报》中发表《政党政治之危机》《谁不顾大体?》《草木皆兵》等文章进行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恶劣行径。
1913年5月9日,邵飘萍在《汉民日报》评论中发表《呜呼共和国人民之生命财产》,列举官僚残害百姓的暴行,抨击贪官污吏。内容提到:“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为可怕。”邵飘萍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受到
袁世凯及部分权贵的仇恨,故亲袁势力不遗余力加害于邵飘萍,实行挑衅、纵火、刺杀等行为,但被邵飘萍平安化解。
1913年,因权贵对邵飘萍不满,反动当局以数种罪名逮捕邵飘萍。1913年6月被捕时,邵飘萍与律师
阮性存、许壬据理力争,完成精彩的法庭抗辩,打赢了官司。同年8月,邵飘萍因“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再次被捕,报馆被查封。在被妻子
汤修慧营救出狱后,邵飘萍回
金华市小住。
东渡日本
面对
帝国主义列强的倾轧和封建沉渣的起势,也为暂避亲袁势力的迫害,邵飘萍于1914年春前往日本,走上进一步探求救国道路的旅程。
在日本,邵飘萍一方面前往浪人寺尾亨为中国人办的政法大学学习法律政治,结交
孙中山、
黄兴、李大钊等人,寻找救国之策;一方面与
潘公弼、马文车合办
东京通讯社,以期及时向国内输送东京见闻,并较早的向国内报道日本帝国主义与
袁世凯秘密进行“
二十一条”协商的事件。一经报道,国内风波乍起,推动了国内反日倒袁爱国运动的进行。
1916年,应上海新闻界联合邀请,邵飘萍返回祖国,参加报界的讨袁斗争。
继续报业
回到国内后,邵飘萍为《
申报》《
时事新报》《
时报》执笔,并成为《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从1916年8月23日到1918年12月11日,他共撰写了223篇“北京特别通信”,内容多为国是,富有见解
段祺瑞掌权后,面对政府新闻发布颠倒黑白的状况,邵飘萍于1916年7月自办新闻编译社,追求事实清晰、刚直不阿,打破了
帝国主义对中国通讯事业的垄断。
1918年秋,邵飘萍深觉报纸要表达民众心声,故辞去《
申报》职务,于10月5日创办《京报》及副刊《小京报》,实现自办报纸的愿望。在编辑部办公室,邵飘萍胸中蕴含壮志,写下“铁肩辣手”,悬挂于墙上。邵飘萍认为,封建军阀统治祸国病民,遂在《
京报》创刊号上号召“国民共起,志同道合,协力以除之”。由于讲究时效性和真实性,敢于说真话,《京报》很快成为
北平市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京报》追求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及时报道了众多新闻事件,使民众得以及时知晓时政。同时,邵飘萍促成
北京大学创立新闻研究会,作为导师亲自授课,推动了
新闻学教育的发展。邵飘萍在
五四运动前的半年时间里,每周日都会抽出时间给学员讲授新闻学课程,听课学生有毛泽东、
高君宇等人,1919年,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创办中国第一本新闻学专业刊物《
新闻周刊》。1923年,邵飘萍应北京国立法政大学邀请,担任该校新闻专业导师,讲授新闻采编和报纸经营管理知识。此外,邵飘萍著书立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部著作,并于1923、1924年出版。《实际应用新闻学》与
徐宝璜的《新闻学》、
戈公振的《
中国报学史》被誉为中国新闻学体系诞生的三大标志。
五四前后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消息传出,举国愤慨。1919年5月3日北河沿北大法科大礼堂全体学生大会中,邵飘萍发表演说,鼓励同学挺身而出,救亡图存。
邵飘萍密切关注
五四运动,在前三个月在《
京报》发表数十篇相关评论,如1919年2月10日《外交部之声明》、3月39日《请国民注意世界和会》以及《和约签字后如何》《我国不签字之影响》《拒绝签约后之一致对外》《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国民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等,直言要求
北洋政府当局维护主权。
邵飘萍在《京报》上抨击军阀,怒斥
帝国主义,共在《京报》发表署名文章40余篇,揭发
曹汝霖、
章宗祥、
陆宗舆的丑恶行径,被反动当局镇压,《京报》被“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并通缉邵飘萍,邵飘萍乔装逃往天津,后又辗转上海,经友人
张季鸾推荐,前往日本任《
朝日新闻》中国问题顾问。1920年,邵飘萍再次返回国内。
在日本时期,邵飘萍白天在《朝日新闻》工作,晚上潜心研读《资本论大纲》等书,并写作《新俄国之研究》《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接触了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步成为热情宣传
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员。
1920年秋,《
京报》复刊,邵飘萍组织版面设计、内容、送报方式的改革,并通过《京报》继续揭露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与丑闻。并推出《农民皆大欢喜》《苏维埃革命纪念》等报道。此外邵飘萍深感如果人民的觉悟不彻底,那么政治的改革也无法彻底,故在《京报》发表《导中国于国际共管之路者》《政治罪恶与社会罪恶》等文章来启蒙观众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引起了社会广大反响,表现了新闻报业为“社会公共机关”的作用,《京报》进入黄金时代。
1924年,《京报副刊》创刊邵飘萍坚持独立自由之表达,支持主编
孙伏园放开手脚办刊,《京报副刊》成为
五四运动时期全国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
1925年春,在李大钊、罗章龙的介绍下,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秘密党员。邵飘萍在《
京报》编发《马克思纪念特刊》《列宁特刊》等文章,
马克思主义得以广泛传播。
最后一役
郭松龄反奉失败后被杀,邵飘萍在《京报》陈述事实真相,并痛斥
张作霖,在北方掀起反日反张的浪潮,张作霖对邵飘萍恨之入骨,发誓缉拿、枪杀邵飘萍。
面对五惨案,邵飘萍用《京报》第二版整版报道《沪界印捕枪杀学生之惨剧》,详细报道学生被屠杀之经过。又撰《外人枪毙学生多名巨案》,公开署名“飘萍”,笔锋尖锐、言辞激烈,并以中国共产党的《告全国民众书》为准绳,发表多篇评论,痛斥反动军阀、政客的无耻行径,大大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
三·一八惨案后,邵飘萍更加紧报道,与反动军阀、
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广泛、深入、连续地报道事件真相。
以身殉报
1926年4月,
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
吴佩孚也预备缉捕邵飘萍。4月24日晚间,邵飘萍被捕。
北京报界及其他各界闻此消息,集合力量努力营救邵飘萍,但面对军阀必杀之心,营救无济于事。4月26日凌晨1时左右,警厅提审,秘密判处邵飘萍死刑。4时2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邵飘萍于刑场面不改色,英勇就义,饮弹
气绝。
1986年,邵飘萍以身殉报60年后,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确认邵飘萍的中国共产党员
党籍,邵飘萍秘密共产党员的身份得以公开。1949年4月毛主席亲自批示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
《新闻学总论》
1924年6月由京报馆出版,论述了报纸的性质、任务,新文学的基本概念,具有“总论”的性质,共分10章,6万余字,蕴含了邵飘萍的办报理念和新闻观。
《实际应用新闻学》
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是中国第一本论述新闻采访的专著,于1923年9月由北京京报馆出版,共分14章,约6万字。内容涉及新闻的价值地位、新闻记者的地位、新闻标准等,较之《新闻学总论》,更注重实际应用性。
《实用一家经济法》
1917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为邵飘萍1915年在日本时编写,一边译注一边写作而成。内容涉及伦理、道德、教育、婚姻、家庭、人口等社会问题。
《新俄国之研究》
1920年8月由日本东瀛编译社(大阪南区)出版,中国泰东图书局发行。是当时较为全面介绍
苏联的专著。
《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
本书于1920年4月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书中,邵飘萍详细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一部系统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编著。邵飘萍还提出,研究
社会主义,要同时关注中国国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闻思想
注重新闻真实性
邵飘萍认为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当“以新闻为本位”,摆脱政论在新闻领域的统治地位。报纸的首要任务是报道真实的事实,而非发表意见看法,记者当注重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基础。 邵飘萍认为真实性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部分。并抨击了影响颇大的“有闻必录”观念,认为记者当探求事实,对内容负责,对读者负责。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读者”作为第一信条。
但与此同时,他又反对“有闻必录”,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新闻记者被利益引诱,邵飘萍认为“有闻必录”是对于新闻的不尊重,既有可能罔顾事物全貌,又有可能凭空编造,闭门造车,使得真相和新闻报道出入甚远。
记者的人格品质要求
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到:“外交记者精神上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此外,需践行“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准则,保持人格的独立。
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邵飘萍将新闻工作者的品格素质概括为“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应守之道德。邵飘萍在新闻生涯
中将“铁肩辣手”奉为圭,该句出自明朝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故其
时评多激烈辛辣,针砭时弊,展现社会责任感。
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应该“尽自已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如果有恃强凌弱的行为,应当毅然伸张正义,为弱者鸣不平,让恃强凌弱之徒不敢逞其志,不得不屈服于制裁。并且还认为,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以友或敌为标准,而是以真理和事实为标准。
新闻要保持内容独立
邵飘萍对含有广告、个人隐私、有害风俗的新闻类型加以抨击,认为报纸当有社会引导作用,美化人心,保持新闻的健康、纯洁。此外,新闻还要避免卷入党派斗争之中,要牢牢站住第三方的中立客观立场,如此,才能把真理和客观回馈给读者。
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公有与商有有着个人独特见解:“余个人之所见,新闻经营之方法,与其他 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故将来纵有变化,亦必随社会其他制度以变迁。”这指明新闻的经营与社会经济制度息息相关,具有前瞻性。而新闻事业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邵飘萍认为当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性,在正当营业中兼顾承担社会责任。
主要成就
在新闻事业中,邵飘萍被称为“新闻全才”,一生践行“铁肩辣手”的信条。邵飘萍与
潘公弼二人创立《
京报》,主张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部资金投资,故不受外国通讯社与国内军阀的左右,成为了可以真正为“民众发表意见”的报社,开创了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一方面追求新闻的事实准确性、时效性,一方面充满一名中国记者的爱国情感。在政治内容上,对北洋军阀政客的蝇营狗苟进行淋漓尽致地报道,堪称“现代之史记”。邵飘萍可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其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上,邵飘萍致力于新闻人才培养,是
中国新闻教育的先驱。邵飘萍在国内大力普及新闻教育:“新闻与人生之关系既如此其密切,新闻知识应列为国民普通知识之一。”1918年10月14日,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成立,北京大学有了正式的新闻研究机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研究和教育机构,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邵飘萍作为创立人、导师,推动着国内新闻教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即使《京报》事务繁忙,他仍坚持每周上台讲课。毛泽东当时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会员,聆听了邵飘萍讲授的《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被其记者应“主持公道,不怕牺牲的观点感染。在任教期间,邵飘萍写作《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两部专业性著作作为教材,为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革命斗争中,邵飘萍不畏强权,在文章中痛陈
帝国主义、反动军阀的卑劣行径,致力于民主革命运动,终身探究救国图存的道路。奔赴刑场,面对死亡时,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诸位免送”,从容就义,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和牺牲精神。
他无愧于报界巨子、新闻导师的美誉,也当得起时代先驱、万世师表的称号。他观点鲜明、言简意、旗帜鲜明的写作风格更是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邵飘萍堂弟邵泛萍所题《飘哥殉报纪念》:“…为民兼为国,无党又无私。嫉恶言词疑,含冤性命牺…直笔昭千古,雄名中外知。”
同为新闻报人的好友
张季鸾在评价邵飘萍对新闻的敏感性:“飘萍每遇内政外交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
民国时期
西北军阀首领
冯玉祥曾评价邵飘萍:“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
1936年,毛泽东对外宾说:“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
鲁迅与邵飘萍二者既是战友,又是能直言坦率的朋友,是讨伐黑暗政府主要战将。
鲁迅曾对邵飘萍的新闻实践给予批评,称其是“虚张声势的民气论”。
经济学家、教育家
马寅初在《飘萍先生千古》中称其“报社巨子,新闻导师”,并赞叹他议论语言犀利,文笔优异。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
于右任先生称赞邵飘萍:“既为干将莫邪兮,宁畏缺折!鸣呼,报界之牺牲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评价邵飘萍:“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认为他有“勇于探索的与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坚持真理为之献身的战斗精神”“精益求精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虽有缺点和历史局限,但不必苛求于前人。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者林溪声评价邵飘萍:“邵飘萍的一生是为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事业战斗的一生,是一位正直爱国的职业报人奋斗的一生。他是中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作为一名坚守社会责任的新闻记者,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的人格品质和职业精神将鼓舞每一位中国新闻业的后来者。”
后世纪念
浙江省东阳市邵飘萍纪念馆
2015年9月9日,
浙江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邵飘萍故居维修进行验收,邵飘萍故居“御史第”在今东阳市飘萍小学内,当地政府辟为邵飘萍纪念馆。
北京西城邵飘萍故居/京报馆
邵飘萍所创《
京报》的办公室旧址,地处北京
西城区魏染胡同,现今是北京西城邵飘萍故居纪念馆。2021年修缮后,向社会公众开放。
浙江省金华婺州公园邵飘萍铜像
1986年为邵飘萍诞辰100周年,1986年7月1日上午,邵飘萍铜像在
金华市婺州公园揭幕。
铜像为半身胸像,高95厘米,宽110厘米,铜像邵飘萍戴眼镜望向远方,右手持《京报副刊》,正气凛然。基座正面刻陆定一同志题词:“邵飘萍烈士纪念碑”,铜像右侧
碑石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撰写邵飘萍烈士生平事略。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文学作品
轶事典故
“而”的妙用
邵飘萍在金华中学教授国文时,授课认真,内容生动。在课后,认真批阅同学作业,受到尊重。其时八股已废,但学生作业中仍以
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居多。一次某生用“而”字错误甚多,邵飘萍便在下批注:“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加上标点后应该是“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读起来精妙绝伦。
巧避刺杀
邵飘萍因发表一系列讨伐
袁世凯及亲袁势力的文章被其忌恨,故亲袁势力总想加害于邵飘萍。某天邵飘萍正坐轿前往焦旗杆编辑部,遇上袁世凯的两名刺客意欲行刺,邵飘萍急中生智,在轿中自言自语:“邵振青啊邵振青,你可真该死!”,刺客茫然,不知轿内何人,故放弃行刺,邵飘萍因此化险为夷。
参考资料
师者邵飘萍.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