鲿科
珠江及长江水系鲿科
鮠科又名鱼科、鮠鱼科、黄鱼科,是辐鳍鱼纲形目的其中一科。鲿科(又名:叉金鲿)属鮠科的一类。
正文
细体拟鲿栖息于江河底层。个体不大,常见者100—200毫米。分布于长江及珠江水系。为常见的中小型经济鱼类
释义
拉丁名:Pseudobagrus pratti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Vertebrata
纲:鱼纲 Pisces
目:鲇形目Siluriformes
科:鮠科Bagridae
属:金鲿属Chrysichthys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6—7;臀鳍条19—22;胸鳍条Ⅰ-7—8;腹鳍条i-5—6。鳃耙10一11。游离脊椎骨41。 体长为体高的4.8—8.5倍,为头长的4.2—6.4倍,为尾柄长的5—5.8倍,为前背长的3.2—3.5倍。头长为吻长的2.5—3.3倍,为眼径的3.3—4.2倍,为眼间距的2.7—3.7倍,为头宽的1.2—1.4倍,为口裂宽的2—2.5倍,为尾柄高的3.2—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3—3.9倍。        体很细长,前部略粗圆,后部侧扁,尾柄高等于或小于头长的1/3。头略纵扁,被皮肤所覆盖。吻宽,钝圆。口大,下位,口裂略呈弧形。唇厚,边缘具梳状纹,在口角处形成发达的唇褶。上颌突出于下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形成宽的齿带,下颌齿带中央分离;腭骨齿带近半圆形,中间最窄。眼小,侧上位,位于头的前半部。须细短,鼻须后伸达眼中央,颌须后端稍过眼后缘。鳔1室。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后缘均光滑,无锯齿,短于鳍条,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低长,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远大于至胸鳍基后端。胸鳍侧下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8—10枚,鳍条后伸不达腹鳍。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近。尾鳍浅凹形,上下叶末端圆钝。        活体呈褐色,至腹部渐浅,无斑。背鳍、尾鳍末端灰黑。
食性特征
鲿科
淡水夜行性鱼类,肉食。肉食性鱼类,一般以小鱼、水生昆虫以及甲壳类等为食。
栖息环境
鲿科鱼类主要栖息于河川溪流中,白天常躲在岩石孔隙,黄昏或夜间才出来活动或觅食。栖息于江河底层,为小型的肉食性鱼类,人工养殖可驯化吃颗粒饲料 。
参考资料
细体拟鲿.细体拟鲿.2024-09-03
细体拟鲿 Pseudobagrus pratti.细体拟鲿 Pseudobagrus pratti.2024-09-03
Pseudobagrus pratti (Günther , 1892)细体拟鲿.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3
目录
概述
正文
释义
形态特征
食性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