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杆菌到
球杆菌,直径0.5~0.8μm,长1~3μm。无
芽孢。不形成荚膜,但在37℃生长或来自体内样品的
细胞中的
鼠疫耶尔森菌属(Y.pestis)能产生包被。革兰氏阴性。37℃时不运动。生长在30℃以下时以周生鞭毛运动。
鼠疫耶尔森氏菌总是不运动。在普通的营养培养基上生长。在
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后,菌落半透明到不透明,直径0.1~1.0mm。最适生长温度28~29℃。兼性
厌氧,既具有呼吸型代谢又具有发酵型代谢。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除了个别的生物变型(biovars)外,都能还原
硝酸盐成
亚硝酸盐。发酵
葡萄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产酸,但不产气或产少量的气。表现特征常常与温度有关,一般培养在25~29℃比在37~39℃能呈现出更多的特征性。所研究过的种具有
肠杆菌属的常见抗原。生境很广泛(从有生命到无生命),有些种适应于特异性寄主。
脱氧核糖核酸的G+C
摩尔%为46~50(Tm,Bd)。种间鉴别见表3-18。
耶尔森氏菌属Yersinia 原称巴斯德菌,系包括
鼠疫杆菌的细菌的一属。可
寄生于所有恒温动物,引起出血性败血症。菌体通常为1μm左右,小卵形杆菌。菌体两端易被碱性
染料着染。可形成不活动性
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氧性或兼厌氧性。对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能力很弱,同时并不产生气体。最初发现鼠病
病原体的,是
北里柴三郎和A.E.J.Yersin,二氏均于1894年各自独立发现的。该菌有侵犯中胚层性细胞的倾向,一般表现为淋巴腺鼠疫和肺鼠疫的发生。原来
鼠疫是鼠类的流行病,它是通过蚤的传播感染于人的。破坏细菌
细胞所溶出的内毒素可通过硫盐析法进行提纯,得知
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为0.6r。内毒素是一种
蛋白质,具有较高的抗原性;另外具有于低温下培养可消失的一种荚膜,构成荚膜的物质,其抗原性很高,称为舒兹氏被膜抗原(Schütze′s envelope anpigen)。此外,还有多糖蛋白性的菌体成分的抗原。该属细菌在病原寄主方面虽有明显特异性,但抗原的构成上却极为相似。又对噬菌体有相当高的感受性而导致溶菌。
肠杆菌科的1 属。为一组革兰氏染色阴性、卵圆形、短小的杆菌。1894年,
瑞士细菌学家A.-É.-J.
亚历山大·耶尔森和
日本细菌学家
北里柴三郎分别发现本属菌中的
鼠疫杆菌,后以前者的姓作为属名。本属菌1974年前曾归入
巴斯德氏菌属。菌体大小(0.5~1.0)×(1.0~2.0)微米。无
芽孢,无荚膜,兼性
厌氧,营养要求一般,生化反应能力较弱。
脱氧核糖核酸中的G+C
摩尔含量为45.8~46.8%。
鼠疫的
病原菌。纯培养中大多数分散存在,在宿主
体液中可成双排列。在新分离菌株及动物体液中呈两极浓染。在慢性病灶、陈旧培养物或3~4%食盐琼脂培养基中呈明显多形态,可见大小不一的球形、杆形、酵母形和哑铃形等。在宿主体内形成类似荚膜的表面粘液层,具有抗吞噬作用。生长温度以25~30℃最佳。适宜pH为6.9~7.2。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48小时后,长出中心厚而致密、周围薄、边缘不整齐的无色透明、细小、圆形、粗糙型菌落。在
肉汤培养基中48小时后形成菌膜,菌膜下悬垂粘性棉絮状生长物,此特征具有鉴定价值。抗原组成复杂,有20种以上。其中V、W和包膜组分Ⅰ3种抗原与毒力有关。本菌至少含有内毒素(endo-toxin)和鼠毒素(murinetoxin)。
鼠疫在人群流行之前,常在鼠类中先流行。鼠蚤失去宿主后就叮咬人群,人类鼠疫有腺型、败血型和肺型等。人患鼠疫后,可通过
人蚤或呼吸道(肺型)引起人间传播。可用减毒活菌苗预防。用
链霉素、磺胺药等治疗。
生物学性状与
鼠疫杆菌相似。不同点是本菌在18~22℃时有动力,4℃时仍能生长。分解
尿素,发酵
鼠李糖,在脱氧
胆酸盐柠檬酸盐琼脂培养基上长成大而不透明的菌落。按菌体和鞭毛抗原不同,至少可分成6个血清型。主要引起
啮齿动物疾病,
豚鼠尤为易感。病变是在感染动物的多种脏器出现类似
结核病的干酪样
肿胀和结节。自然传播途径可能是消化道。人类感染偶有报道,病兔可能是传染源。人类大多为肠道感染症状,伴有肠系膜淋巴结炎,似
急性阑尾炎。
与假
结核分枝杆菌类似,22℃时形成周身鞭毛,能运动。不同处是不发酵
七叶苷、
鼠李糖或
水杨苷,但发酵
蔗糖。至少有34个血清型和5个生物型。本菌对栗鼠、猪、牛等动物有高度致病力。人类也有散发感染,主要引起
急性胃肠炎。传染源是病畜,可能还有污染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