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
艾萨克·牛顿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新材料,展现了科学在复杂社会背景中艰难诞生的过程。
牛津通识读本 (共104册),这套丛书还包括《文学理论入门》《法律-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牛津通识读本》《生活中的心理学-牛津通识读本》《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等。
科学的发展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能提供正确理论分析的严格的逻辑,一个是能反映客观实际的观察和实验。在牛顿时代,这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已经给出了严格逻辑体系的范例。
伽利略·伽利莱、
约翰尼斯·开普勒等已经开创了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实验和观测工作。牛顿得以在他们的基础上完成了完整的低速度经典力学体系,系统描述了物体的
动力学行为。他是第一位集大成的科学家。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必然还处于科学发展的早期,还存在着不少非科学甚或
迷信的东西。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中,在这样一种科学发展的过渡时期,作出这样的科学贡献确实十分不易。20世纪上半叶,人们曾发现了一箱子
艾萨克·牛顿没有公开过的手稿,包括了他的大量笔记、手稿和私人信件等资料。事实上,牛顿本人也存在着两面性,他不仅发表了《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等著作,总结了他的科学贡献,也留下了五十多万字的炼金术手稿和一百多万字的
神学手稿这些非科学的东西。当然,无论从他本人思想达到的程度,还是从他产生的客观效果来看,发表的与未发表的应当区别看待。
Rob Iliffe(罗布·艾利夫),萨塞克斯大学学术史和科学史教授,同时也是《科学史》杂志的编辑。他发表了多篇关于早期现代诗和科学的学术文章,并担任一个致力于整理
艾萨克·牛顿所有著作完整电子版本的国际项目的编辑总监。
万兆元,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拥有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他在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多年,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并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和
牛津大学历史系深造,期间在社科院近代史所和牛津大学科学史博物馆担任过职务。2019年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