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设有3个系,11个研究所,两个实验室,两个杂志社,7个跨学科交流的研究中心。目前,学院在校学习的全日制本科生199人,硕士生302人,博士生115人,在站博士后9人;另有教育专业硕士59人,函授生103人。
机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设有3个系: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系、社会学系;“十五”期间,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取得了跨越性发展。截止2005年底,学院设有3个系:哲学系、思想政治教育系、
社会学系;11个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外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所、宗教与文化研究所、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两个实验室:社会数据调查实验室、科学技术与应用美学实验室;两个杂志社: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高等学校文摘:哲学》(英文版)、教育部委托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7个跨学科交流的研究中心:价值与
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民意调查事务研究中心、过程哲学研究中心、企业管理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文化研究中心、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传播与交流中心。
发展现状
1.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集聚了一支阵容强、后劲足的教学科研队伍。“十五”期间,学院引进了10位教授。截止2005年底,学院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授25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6人,副编审3人,讲师9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38人(其中4人为欧美国家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获教育部“
青年教师奖”的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选5人。队伍结构具有良好的学术潜力:专任教师46人中45岁以下28人(其中19人40岁以下,7人35岁以下)。2.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学院已经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3个本科专业:哲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学科融合,学院获得了全国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学科进入“211”二期建设,以学院为主要依托建设了“985”工程“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创新基地。
3.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取得了科研经费和研究成果显著增长。“十五”期间,学院实现了学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方面零的突破;并且还获得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学院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累计超过700万元,哲学学科的人均论文产出量在校内名列前茅。特别要提到的是,从2003年起,学院教师每年都有论文在SCI或SSCI和A\u0026HCI系统刊物发表,在《
中国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
新华文摘》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迅猛。
4.改革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十五”期间,学院通过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学院从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转向本科培养为基础,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约为2:1。研究生生源质量和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学院形成了系统有效、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模式,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5.强化制度建设,完成了学院运行机制的磨合。2003年4月,原哲学系改建为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学院在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胆创新。学院完善了院务会(即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院以下设系作为虚设的本科生培养的基层单位,设研究所作为有相对自主权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基层单位,设中心为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学院强化了专门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保证了专门委员会独立工作。学院还设立了教师办公制度、所长联席会议制度、学术奖励制度以及各种其他各种相关的学术民主制度,以保障学院健康发展。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协作、支持、竞争、进取的学院文化。
6.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十五”期间,学院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派出多位教师到国际知名大学访问进修。目前在国内,哲学学科在国内已经处于比较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国际知名学者
理查德·罗蒂、约翰·培里、
杜维明、约翰·柯布、戴维·格里芬等先后到学院开展了学术交流。
形势与挑战
世纪之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发展进入
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全国上下正努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强调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明显,这为该院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在“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
高水平大学”的战略转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11工程”的实施、“985”创新基地的建设,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传统优势得以延续和凸显,这为该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但是,该院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外部竞争十分激烈,形势比较严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内很多院校都十分重视哲学、
社会学、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与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和学校特色等因素的制约,总体上看来,学院与国内顶尖级的同类院系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与实力相当的兄弟单位相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用形象的话说,学院目前所处的位置是:前有强敌,后有追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内部发展尚不均衡,结构有待调整。(1)该院目前哲学学科发展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缓慢,社会学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曾经是
中原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但目前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在本系统中的影响力等方面都没有恢复到历史最佳时期的水平。
社会学在该院是新兴学科,处于创建阶段,与国内前列尚有较大差距。2)某些二级学科,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
伦理学等学科,基本上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和冲击一流水平的地位;而有些二级学科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师资短缺和学术影响力不够的问题。(3)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对研究生的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对于数量规模与教学效果、培养质量之间矛盾的解决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
3、研究特色还不甚明确,学术传统仍有待稳固。在形成比较稳定的、高水准的和有自己特色的学术传统方面,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成系统、成规模和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还不是太多,仍然需要长期而艰苦的积累;教材体系建设不太完整,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
4.基础不稳固,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兄弟单位相比,如教育、心理是师大的特色学科,中文、历史有悠久的传统和积累,外语、经济、管理和艺术是热门专业,而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学等学科却没有这样的天然优势。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学校在教师办公条件,办学资金等方面,仍然有很大距离;与国内许多兄弟院校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学校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大学”的战略目标,坚持“追求卓越”的办院理念,抢占学术制高点,凝炼优势学科和研究特色,加强专业间的整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学术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促进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稳妥、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工作使命
作为21世纪的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服务
改革开放大局的社会责任感。使命和责任是:
——培育能积极适应21世纪的挑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和
社会工作者;
——培养通晓专业知识和教育规律,具有世界眼光、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引领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工作者;
——锻造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文化精华和富有时代特点的学术精品,奉献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论;
——提高解决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和综合研究能力,咨政为民,服务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才智。
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学校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健全稳定现有专业体系,大力培育优势学科,充实完善课程结构,完成该院向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学院的转型。通过高水平队伍建设,使哲学学科的整体水平保持在全国第一集团的地位,逐步恢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全国师范院校的一流地位,实现
社会学学科的重点突破。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把学院建成特色明显、学科精良、队伍齐整、形成稳定的学术传统、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流学院。
提高质量和层次
——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建设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精品课程,完善博士生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出版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形成有自己特色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每年邀请多位国际际知名学者来院里讲学,聘请外籍教师和专家来院进行中长期的教学与研究。
提高科研和理论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能力,打造学术精品,巩固学术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争取哲学一级学科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形成具有突出特色的、稳定的学术传统。
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和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要加强力量,在学科调整中壮大实力。社会学科要加快博士点的筹备,争取设立博士点。明确各学科的研究方向,突出优势,选准研究领域和创新点,力争有所突破。每年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办好《中国高等学校文摘:哲学》(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SelectedPublicationsfromChineseUniversities,英文版)、《价值与文化》辑刊、《
思想政治课教学》,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铸造学术共同体
——铸造学术特色鲜明、学术积淀深厚的学术共同体。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团队的基础上,再建设1~2个学术创新团队,力争再有1个学科能够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支持和宣传若干名在国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著名专家;培养一批在国内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人才,使之成为本学科的领军人物;发现和培育一批名35岁以下的后备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着眼于学院“十一五”、“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学术竞争力,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所有教师都要有确定的学术发展方向,青年教师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学院的发展目标很好地衔接。学院要陆续派出一批教师去国外进入访学与研究。要坚定地造就一批杰出人才,促进形成大师级的人才。
巩固完善制度建设
——巩固并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系统化管理制度和学术民主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院务会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任用制度;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分会和教学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完善学术民主。建立二级教代会,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体制。
构建学院文化
——构建团结、协作、和谐、进取的学院文化。营造一个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公平竞争、人人进取的学院文化,是学院稳定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并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软环境”,为此必须进一步增进师生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认同感。
发展方向
为实现该院发展的目标,完成使命,面对形势和任务、机遇和挑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思路如下:
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追求学术的高水准和高品位。学科外延式的大规模发展已经基本完成(哲学和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就绪,
社会学仍然存在外延发展的任务),外延发展要转变成为以内涵发展为主,追求卓越成为主要任务,要逐步形成崇尚高水准、高品位的学术传统,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从以引进人才为主转向引进与培养并重
——从以引进人才为主转向引进与培养并重,持续提升学术竞争力。大规模的中年人才引进计划基本结束,重点应该转向选择和培养40岁以下,特别是35岁以下的年轻苗子,着眼于5年、10年之后的学术竞争力;
从注重教学科研的数量转向注重提升质量
——从注重教学科研的数量转向注重提升质量和自主创新,打造精品课程和学术成果。教学科研的数量发展任务基本完成,应该转向以质量提升和自主创新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创建文化宽松而又有制度约束的运行机制,为提升教学科研质量创造条件,形成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的师大学派,力争在未来有新的学术大师脱颖而出;
从学科各自分别发展转向学科间互相融合
——从学科各自分别发展转向学科间互相融合,凝练有师大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学院现有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影响,哲学与
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哲学与
社会学之间,社会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都有许多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形成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学的特点。哲学学科要打造一流哲学教师队伍,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与学术规范的养成,使该院成为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充分利用全院的资源,形成与哲学、社会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抓住全国大、中、小学课程改革和中央要求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努力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排头兵的地位与影响,将该院建成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中心、中学政治教师的培养基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的培训基地。
社会学学科要借助
民俗学的发展优势,倚重哲学与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支撑,在逐步健全学科体系的基础上,适度
外延式发展,初步形成学科的师大特色,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实现学科建设的重点突破,在社会学学科上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发展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育方向。认真学习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作为以理论和
意识形态研究与教育见长的学院,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改革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继续推进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的改革。增设高、精、专的课程,增加双语教学课程门数,加强研究性和探索性课程;编写和出版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系列教材;坚持教师办公时间制度,给学生与全院教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进一步建设社会数据调查实验室和科学技术与应用美学实验室建设,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引进培养人才,打造学术团队。继续引进拔尖人才,但人才战略的重点转向年轻教师的引进、选留和培养,为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活动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4)强化制度功能,激励创新研究。利用制度的激励和抑制功能,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鼓励创造性和创新性研究,如完善学院的科研奖励制度和参与学术会议的补助制度,为教师学术沙龙提供专门空间和基础设施,定期举办学术论坛。
(5)办好研究刊物,建设学术阵地。通过办好《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版)、《价值与文化》,提升该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继续办好《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强化对中学思想品德和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辐射作用。
(6)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学术影响。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力度,尤其是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扩大国际交往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每年争取聘请10位左右的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讲学,每两年召开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互换学生的机制。
(7)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公效率。行政办公室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服务意识,创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建设和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效率。逐步建立学术资源、教师信息数据库,方便师生学习和研究。
(8)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民主管理。完善院务会即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发挥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健全学院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学术委员会负责
学术评价以及科研奖励,教学委员会负责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教学奖励,学位委员会负责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及其学位授予问题,所长联席会议负责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及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等事务,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教职员工的职称评聘问题。
创办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和有
北京师范大学自身特色的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是全院师生的共同心愿,将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专业介绍
哲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开设国学算起已经有了将近百年哲学研究和传播的历史。中国近代哲学启蒙者
梁启超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的董事长,
严复、李大钊、
鲁迅等都曾弘文励教、传授哲学智慧、评点中西文化。20年代,美国哲学家
约翰·杜威曾应邀到北京高师讲学。受
新文化运动和杜威教育思想影响,师生成立平民教育杂志社,“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1953年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政教系,哲学教研室是政教系的主要组成部分。1979年,政教系的哲学教研室、哲学史教研室、逻辑教研室和校属自然辩证法教研室、苏联哲学研究室联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经过24年的努力,目前哲学系已经发展成为学术基础雄厚、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与科研人才荟萃、在全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哲学系从1979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成为
改革开放后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系现有一个哲学本科专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逻辑学、
伦理学、美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成立的“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哲学系经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培养了一千多名本科生和数百名哲学各学科研究生,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哲学理论工作者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特别是在培养哲学教育和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
建立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以后,还将努力增设外国哲学、
伦理学等学科的博士点和
宗教学的硕士点,同时积极申报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逐步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通道。
此外,依托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在科学研究上,还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所、
西方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伦理学与道德教育研究所;还将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组建科学美学与网络艺术实验室和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机构,搭建新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平台,逐步形成几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一方面推进学术理论研究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哲学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同时与社会现实有着重要的关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一方面是一种自由探索的事业,另一方面也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反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哲学将与科学、技术和社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渗透和互动,也越来越要求哲学家与科学家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结成联盟,实现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建立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以后,通过学术资源的合理整合,在全院教师的精诚合作和积极进取下,哲学系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在21世纪为中国哲学和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哲学系现任系主任为
韩震教授,副主任为刘晓力教授、
李祥俊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政教专业,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成立最早、影响也最大。直到1979年,思想政治教育系各项工作一直处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前列。197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思想政治教育系分为哲学系、
政治经济学系(现经济学院)和马列所(现法政所),在哲学系下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研室。1981年,在哲学系成立《
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创办《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1984年,以哲学系思政教研室为基础,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同时并入该中心。1985年,《思想政治课教学》编辑部改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1986年,学校再度成立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1989年,政教系并入哲学系,成为哲学系政教专业。1994年,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中心及《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又并入哲学系。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
社会学学院成立,原哲学系政教专业撤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50年来,政教系培养了一批管理干部、政工干部、思想宣传工作者、中学政治课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骨干,其中许多担任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或成为特级教师、博士生导师,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
目前,
思想政治教育系现有思想政治教育1个本科专业,有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共2个硕士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获得批准)1个博士点,并招收教育专业硕士。同时,中学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及《
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同思想政治教育系关系密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有唐伟、王德胜、刘晓力、
廖申白等;硕士生导师有刘孝廷、王庆英等;课程与教学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许惠英、庄永敏等;教育专业硕士导师有
刘孝廷、崔新建、吴向东、晏辉、王庆英、许惠英、庄永敏等。
思想政治教育系今后的发展,将根据学院的整体布局,有效地完成对现有各种资源的一体化组合,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加强合作;在学科建设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为依托,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巩固学校在该学科的领先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特别是注重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利用人才和研究优势,把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宣传融为一体,在大、中学校
相关课程的教师培训、教材推广方面多做工作,建设成全国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系。
思想政治教育系现任系主任为
崔新建教授,副主任为
程光泉副教授。
2003年4月,随着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成立,作为正式建制的社会学系终于得到恢复重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有着悠长的历史。1919年5月13日,社会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正式设立,标志着社会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近百年历史的开端。1920年,李大钊来校讲授社会学。1930年9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社会学系正式成立,第一任系主任为
黄文山;1931年9月,
黎锦熙代理系主任;1931年10月,马哲民担任系主任。1933年6月,
社会学被迫停止招生。此后,在1939年成立的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设有家政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家政系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而在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的
台湾辅仁大学,也早在1929年就设立了社会经济系,培养社会学和
经济学人才,1943年,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独立。
赵锡禹曾担任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系主任,著名社会学家
李景汉则在1950年担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辅仁大学的社会学学科云集了一批名家,也培养了优秀人才。曾经在两校
社会学系任教的名家有李大钊、
黎锦熙、许德珩、
黄文山、施复亮、
许仕廉、
马哲民、李景汉、
袁方等,李达则是两校培养的优秀社会学人才的杰出代表。两校在社会学学科发展上,坚持高标准、国际化。
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曾同时聘任9名外籍教授,
法国人类学家雷冕则担任了12年系主任(1937--1948)。
1950年代-——197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学科被取消,
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学发展也受到影响。在1980年代,社会学学科恢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就迅速恢复发展起来。经过20余年不同院系所
社会学同仁的卓绝努力,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得到迅速壮大,在
民俗学、
教育社会学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
社会政策、家庭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拥有一个博士点(民俗学),两个硕士点(社会学、民俗学),一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学系的恢复重建,为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平台。目前社会学系处在恢复重建初期,仅拥有两个硕士点,一个本科专业,与社会现实对社会学学科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学系热切期望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给予关心帮助,热切期望各位系友出谋划策,热忱欢迎有志于社会学研究的同仁加入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