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风景区,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狮子山早在清末年间就是“狮岭雄观”之美誉,被称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狮子山风景区海拔78.4米,占地14公顷,周长2千米。狮子山曾两度被帝王所冠名。据史书记载,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面临大江,从江北遥望此山,“吴远眺,看隔江螺髻离离”,也就是说山的形状犹如水上的青螺或美人的发髻,绿树成荫,峰林叠翠,当时人们俗称之为青螺山或北山。
1963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曾在狮子山北隅明代
南京明城墙内,发现一段全部以六朝砖垒砌的古城墙,个别修补过的地方还发现镌有“靖安塘湾水军”和“池司前军”的宋砖,证明六朝和宋代曾在狮子山屯驻重兵。据史书记载,从1874年起,清政府还在狮子山筑起永久性江防工事,建了炮房、弹库,安置了
火炮,遗址至今尚存。
早在明代,狮子山就是南京地区主要的风景游乐区之一。历史上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钟山、玄武湖,由于建了
皇陵、黄册库而成为禁地,致使“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当时只有城西南诸山,树木参天,百草丛生,寺观错落有致,是主要的公共游览区。狮子山山上有卢龙观、徐将军庙、东道院、翠微亭、玩咸亭以及山下的
天妃宫、静海寺等人文景观。
简介
狮子山风景区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具体来说,即以“阅江楼”为主要标志,山巅有孙中山观江亭、古炮台遗址、渡假村;山坡有徐达将军庙、玩咸亭、狮字林
碑刻;山麓有静海寺、三宿岩和天妃宫碑;附近还有
绣球公园、小桃园、
渡江胜利纪念馆、八字山、江南水师学堂遗址、孙津川故居、
太平军破城处等景点。同时,还要整修这一带古城墙,恢复仪凤门。将来,当游人欲登“阅江楼”而一览万里
长江、远眺
古城风貌之时,不仅可沿盘山公路而上,也可从八字山沿城墙步行至山巅,还可自隧道入口或乘缆车而登峰顶。斯时的狮子山风景区,将是“南京外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下游的一颗灿烂明珠。
阅江楼与
黄鹤楼、
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成为中国东南的旅游胜地。下关狮子山蔚然成林,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明代伟大航海家
郑和及伟大药物学家
李时珍在狮子山坡种植和培育从海外引进的海滨及娑罗、
沉香、
龙脑木等名贵药材后,狮子山更加林木葱郁,苍翠欲滴,令众多文人墨客如
王守仁、
金大车、
汤显祖、
吴敬梓、
陈文述、
巩珍等一往情深,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因而,在清
乾隆,金陵四十八景图卷中,下关狮子山被誉为“狮岭雄观”。
狮子山景区从1993年起就开始筹划设计,1998年开始建设,到2001年9月底道路,主要景点基本建成有:在东区有沿街照壁,“卢龙胜境”、“狮雄观”牌坊、牵马出征及
朱元璋雕象等一组建筑;山之东、西、北连同环山“卢龙湖”,开辟了马蹄形山公园;古城墙经加垛、补缺、修如初,墙顶内侧还辟有宽2米多的便道;山腰东有玩咸亭、西有地藏寺;山顶有明太祖朱元璋赐名、撰记的高50米、面积为3500平方米的“阅江楼”。
历史文化
南京狮子山原名卢龙山,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司马睿司马因北方“
八王之乱”逃往金陵,初渡
长江时,“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以比此地
卢龙县(河北长城线上卢龙),故名。”“卢龙山”之名历经
东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等九个朝代达1000多年。
朱元璋在卢龙山大败
陈友谅,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1373年(
洪武六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驾临卢龙山,将其更名为“狮子山”。三月后,在其亲撰的《阅江楼记》中言明了更名原因:“一峰突兀,凌烟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
狻猊(狮子之别名)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自此,“狮子”替代了“
卢龙县”。
朱元璋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
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
古文观止》。600多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建成。
地理发现
在建造阅江楼的南京城北狮子山景区时,科学家发现同时存在紫白红黄黑5色的土壤结构,除具有科研价值外,还为正在开发的该景区增添了新的景点。
中山公园内的“五色土”是明代从全国各地选取代表土样,而后由人工堆积成
祭坛,以供皇帝祭祀之用。“五色土”出现在狮子山半山腰的一处山坡上,面积约1平方米,系有人在寻找石头时挖出的断面。断面底部土壤呈紫色,其中有少量白色层,上面依次为红、黄、黑色土壤,其中黄色鲜艳夺目,如同颜料。经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考察,断定为天然形成,并找到多种证据,认为实属罕见。
主要景点
一、阅江楼
阅江楼景区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
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A级旅游风景区。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高52米,共7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阅江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阅江楼景区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
浮雕等5个“全国之最大”,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
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阅江楼和前面三大名楼,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名楼。阅江楼的特色,一是高,山高78米,楼高52米,总高130多米,是最高的名楼;二是精,处处精工细作,精雕细刻,无比华美;三是内涵丰富,有许许多多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的足迹和作品;四是皇家气派,因为只有南京,出过十姓二十六位帝王,这里的建筑都是按照皇帝的规格建造房屋。
1998年后的阅江楼,是南京市批准并支持部分资金,由
下关区投资4000余万元建起来的。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
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廊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完全符合
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飞彩盈”的具体描述。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在狮子山风景区西侧有一座静海古寺,这座古寺始建于明朝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是
朱棣为纪念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凯旋归来而敕建的。在敕建时,朱棣还赐了一块匾额,上书“静海”二字,意为四海平静。志书记载:“文皇命使海外,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静海”。
因火灾和战乱,静海寺曾几次毁坏,几次重修,到全国解放后,它仅剩下几间僧房。静海寺是1842年6月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议约的地方,是中国近代历史起点的标志,也是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在寺内挖地道到仪凤门,炸毁城墙后攻进城的地方。
1987年,南京市和
下关区政府拨款在原址复建了一座占地628平方米的
静海寺,后被辟为《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时,在南门入口处架设了一座“警世钟”,洪亮、深沉、幽远的钟声警示世人:不忘国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天妃宫
狮子山风景区西侧原有座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
天妃宫。该宫始建于
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十七年(1419年)重建,
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说其规格高,是明
朱棣钦定敕建的。
永乐七年,朱棣以神屡有护助大功为由,加封天妃为“扩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并下发了《敕封扩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诏》,同时亲赐“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匾额。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又为南京天妃宫撰写了699字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一文,并在宫中树起了高4.63米(加碑座6米)的刻有碑文的石碑。皇帝亲自敕建宫殿、下诏加封、撰写碑文,这在
妈祖文化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其规格之高了。
清咸丰后,天妃宫遭到毁坏,至后因战乱等原因屡建屡毁,至今仅存《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并从原地移至静海寺内。
参考资料
国家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