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经》的作者是
清代时期的
王心敬。他除了这部作品外,还创作了《丰川易说》,已被记录在案。
《春秋原经》并未直接引用《春秋》的文本,也不涉及书中记载的具体事件,而是广泛讨论了孔子的思想意图。全书共分四篇,分别为《讲读八法》《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原春秋之由作》以及《诸儒论春秋》。王心敬的主要观点源自《
孟子》的论述,强调尊重君主、抑制诸侯的重要性,这一立场非常正确。他认为
孔子并不通过文字来表达褒贬态度,这一点有助于打破各家学派之间对《
春秋》的不同解释。然而,他的观点有时过于极端,会主观猜测并忽略实际的情况。他还主张《左传》中的所有故事都是被孔子删除的内容,不应该再次出现。这种看法忽略了历史学家的传统做法,即左史负责记录言论,右史负责记录事件。《
尚书》属于左史类别,而《春秋》则属于右史类别。
刘知几在其著作《
史通》中详细阐述了这些概念,使得它们变得十分明确。王心敬却将《尚书》作为例子,声称只有那些值得保存的历史事件才会被
孔子保留下来,比如《尚书》中的典、谟、训、诰等篇章。他认为其他不重要的事件都会被孔子删除,就像《左传》中所记载的故事一样。因此,他反对使用任何注释或解释,只允许用《
春秋》本身去理解《春秋》。但他似乎没有考虑到《春秋》的文字简洁,如果没有注释的帮助,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例如,“郑伯克段于鄢”的一段话,如果没有《左传》的补充说明,就无法知道段是郑伯的弟弟,因为母亲
武姜的支持而发动叛乱。这样的情况在整本书中比比皆是,如果仅仅依靠《春秋》本身的六个字,即使是
孔子再生,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无法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含义。此外,自《六经》以来,直到现代,有许多学者对《春秋》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他们中有许多人误解了《春秋》的真正意义,但也有一些人发现了它的
真谛。然而,王心敬却一概否定他们的贡献,声称只有
孟子能够理解《
春秋》,而在孟子之后,直到他自己才重新发现《春秋》的意义。他甚至提出,孔子的弟子们从未见过《春秋》,因此《
论语》中没有任何相关的描述。同样的道理,
孔伋也没有见过《春秋》,所以《
中庸》中也没有相关的内容。
王心敬的观点显然不符合常理,难以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