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哈调
赞哈调
赞哈调,又称“12356”调,是傣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演唱曲调。
历史沿革
赞哈调起源于公元11世纪傣族部落首领叭真澜沧江边建立景龙金殿国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傣族文化的兴旺,赞哈调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音乐形式。赞哈调在傣族人民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全州县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几乎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赞哈调不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地区流行,也在德宏傣族地区以及缅甸、老挝泰国的傣族地区盛行。赞哈调对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成背景
赞哈调的形成与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早期狩猎和采集生活中,傣族人民有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赞哈逐渐从其他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赞哈调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自由演唱、即兴演唱、男女对唱和赛唱等。赞哈调的演唱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需一人一笛,或两人对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表演形式
赞哈调的表演形式灵活简便,一人一笛,或两人对唱,随时随地可以演唱。演唱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被称为“傣族生活中的盐巴”。
主要作品
赞哈调的传统曲目多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有艺人即兴编唱的猎歌、酒歌,如《贺新房》《恒勐拉》《帕召列罗》﹑《召树屯》《召相勐》《四棵缅桂》《兰戛西贺》《四棵缅桂花》《哈路教》等;新编曲目为《流沙河之歌》《彩虹》等。能演唱上述长歌者,均可称为赞哈艺人。
社会影响
赞哈调不仅是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赞哈调的演唱在傣族的各种节日和庆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新年、结婚、婴儿满月、升和尚等。赞哈调的演唱不仅限于专业歌手,普通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体现了傣族文化的普及性和多样性。
参考资料
乐享云南|非遗·傣族章哈 .抖音短视频.2024-11-04
赞哈、其甘(现存曲艺曲种简介).新浪爱问知识人·教育 .2024-11-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形成背景
表演形式
主要作品
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