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苔与皂角树》是201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梁鸿。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体,
河南省还保持着农业文明以来中国最原生态、最纯粹的村庄形式。现当代的众多河南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对“村庄”这一“乡土中国”意象进行考察并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成进行全方位的再阐释,从中我们能够体悟到中国文化机制、政治性格、民众性格的基本特点。虽然现代文明对中国已经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村庄”仍以最基本的形式和活跃的生命力影响、塑造着“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和其中的民众。
《黄花苔与皂角树》所选择的五位河南作家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们对“村庄”的不同书写和想象也是在以不同方式探讨“乡土中国”的现代命运。20世纪30年代的师陀在充满“异乡感”的漂泊之中回到故乡“
果园城”,却发现“果园城”的荒凉和废墟;
周大新始终把目光投向他的故乡
南阳市,这个“圆形盆地”从地理上形成一种封闭性、完整性,当与现代文明冲突之时,盆地里的人生是如此溃败,但又显示出它的朴素的高贵;
刘震云看到“我故乡的人们”的历史虚无主义、生存主义,但又深深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幽默、坚韧和寻找的渴望;
阎连科的“村庄”充满着政治寓言的意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地的色彩、命运和苦难的来源;
李洱则以后现代的方式解构了我们的“乡愁”,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光裸的、与现代文明共进的支离破碎的村庄。这五位作家的美学风格、语言色彩和结构意象都有鲜明的差异,但却共同塑造了一个村庄——我们所有人的村庄。
梁鸿,1973年出生,文学博士,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
出梁庄记》和《
中国在梁庄》;学术专著《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的文学与社会》,《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学术对话《
巫婆的红筷子》。曾在《
南方文坛》、《
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
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获“《当代作家评论》奖(2008)”,“《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09、2011)”;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3年度青年作家”。《
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
人民文学奖”,“
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
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第二届
朱自清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