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四弦
彝族弹拨弦鸣乐器之一
彝族四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路南彝族撒尼支系称腔资,弥勒彝族阿细支系称杰猜。也有称作月琴彝族月琴的。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红河、石屏县弥勒菩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和石林彝族自治县等地。
流传故事
在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的路南圭山,流传着彝族四弦的故事:很早以前,撒尼寨子里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姑娘阿玛,她爱上了勇敢的猎手阿娃。他们都是头人阿豹的奴隶,阿豹要娶阿玛为妻,阿玛死活不从,为了胁迫阿玛屈服,阿豹派人拉来了一牛车麻片,要她搓成丝线。阿玛从春搓到冬,搓破了手指,搓裂了手掌,搓得山风也呜呜咽咽陪着她悲泣。每到夜晚,当月亮探进茅草棚,阿玛便向远山的阿娃倾吐衷情,默默歌唱。……为了纪念这对相爱的彝家青年,后来人们便用麻丝搓成琴弦,拴在琴身上,做成了彝族四弦。还传说在圭山住着一位老阿爹和他的四个女儿,勤劳智慧的老爹能学九十九种鸟雀歌唱,他用九十九天做成了一把四弦,能弹出人间最美好、最动听的乐曲。老爹去世前,担心四胡不够子孙后代弹奏,便将它抛进了箐沟里。从此,圭山长起了茂密的树木,彝家后生砍来最好的木料,做出了音色优美的四弦。
形制结构
形制与彝族月琴相同,由共鸣箱、琴头、琴颈、弦轴、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琴身全长65厘米~70厘米。共鸣箱扁圆形或扁八角形,琴框多用红木、榆木红椿木或果木制作,面、背板均用梧桐木薄板制成,面径36厘米~38厘米,厚3厘米左右,面板上开有四个对称的古钱形、八角花形镂空音孔。琴头雕刻龙头、如意头或平顶无饰,上置四个黄杨弦轴(左右各二),中间开有弦槽。琴颈较窄而细,上方设有竹或木制山口,琴颈正面和面板上方设有9个~11个竹或木制音品,面板下方置老竹或红木制缚弦。张有四条琴弦,均使用丝弦。四胡的装饰比较讲究,多在面板上绘画或雕刻出龙、凤和松、竹、梅、其它花卉等动植物图饰或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花纹。布局协调,色彩斑斓。有的精品四弦,还在琴上系以一长串金属响片或响铃。
收藏现状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极为珍贵的彝族四弦。此琴用果木制成,琴身全长69厘米。共鸣箱扁圆形,蒙以桐木面板,面径37.3厘米、厚3厘米,面板上开有两对镂空的八角花形音孔。琴头平顶、稍向前曲,两侧置有四,弦槽下方设有竹制山口。琴颈和面板上设竹制音品,木制缚弦,张以丝弦,四弦九品。此琴制作精美,面板上雕刻有“喜鹊舞梅花”、“八哥属孟宗竹”和小鹿等图案纹饰。在弦槽和琴尾之间,还系有一条链带,其上串有二十个银元、三个银角子和多个银铃,富有浓郁的彝族风采。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演奏方法
演奏时,执琴姿势和弹奏方法均与月琴相同,常用拨片弹弦发音。四胡分为两组,每组两弦 定同音,通常以五度关系定弦为:c1、g1;D1飘移大奖赛、a1。有时也以四度定弦为d1、g1,音域有两个八度。音色优美柔和。有的演奏者只弹一条外弦,以求音色的纯净,以演奏更细腻的乐曲。有多种装饰音的音型和弹奏指法,如右手的快速弹挑、扫弦、打音、勾弹音等;左手的上下换把滑音、推、拉、吟、揉等。四弦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也是彝族人民常用的自娱性弹弦乐器。在彝族 的音乐歌舞中,四胡是滇南彝族“四大腔”( 包括“海菜腔”、“山药腔”、“五山腔”和“四腔”)山歌和“正弦调”(只舞不唱)、“杂弦调”(边唱边舞)的主要伴奏乐器,青年男女恋爱期间在户外唱“海菜腔”时,常由小伙子弹四弦作为伴奏。四弦也用于民间歌舞“打歌”、《烟盒舞》和《花灯》的伴奏,在红河彝族民间乐队中,四弦还居于领奏地位。较著名的四弦曲有:《约玩调》、《翻身调》、《慢三步调》、《正弦》、《讽刺调》和套曲《三腔》等。
彝族外,聚居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的哈尼族和生活在怒江族自治州兰坪的普米族,民间也流行有四弦。哈尼族四弦曲有:《哈尼四弦调》等。普米族四胡曲有:《锅庄舞》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流传故事
形制结构
收藏现状
演奏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