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丘是
冰盖冰川形成的一种常见地貌,其形态类似于倒置的勺子或沿长轴半埋的
鸡蛋。一般来说,迎冰方向宽而陡,去冰方向较为尖而细,鼓丘的长轴方向代表了冰盖的移动方向。
鼓丘主要由富含
黏土的冰物构成,有时有
基岩核心。它分布在大陆冰川的终碛带内侧,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现,呈带状分布,称鼓丘带。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一般情况下,鼓丘的长轴方向指示了冰流的方向,但鼓丘中
砾石的长轴方向并不总与流向一致,需要详细研究。鼓丘分布的位置比较固定,总是成群地出现在大陆冰川终碛堤后方不远的地方。这种排列位置是
冰川侵蚀和
堆积作用在一定部位维持着
动态平衡的结果。
在
太行山的东麓、
华北地区冰盖分布区均有
基岩鼓丘分布,基岩鼓丘在判断古冰川存在及冰流方向中具有重要意义。
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
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广泛分布于欧洲、
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
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
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
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
冰盖。面积\u003e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
南极冰盖和
格陵兰冰盖;②
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
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
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
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
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
刃脊、
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
羊背石、冰川刻槽等
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侧碛垅、
冰碛丘陵、冰碛
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
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
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
冰盖和山地
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
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
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
冰斗—冰坎—
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
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
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山地
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
地壳运动有关。在
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
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