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河
发源于四川越溪镇俩母山的河流
威远河,又名清溪河,是沱江的二级支流,源于威远县越溪镇的俩母山东省北麓,全长131公里,流域面积956平方公里。威远河在威远县、自贡市大安区境内流经,主要支流有新场河、龙会河、达木河等。在自贡市大安区凤凰乡双河口与旭水河交汇后,始称为釜溪河。威远河在上游威远境内建有长沙坝、葫芦口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为大安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自贡盐场运威煤烧盐之需,川康盐务管理局筹建威远河渠化工程,对自贡盐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历史渊源
威远河有独孤水、献宝溪、清水溪、清水河等古名称。在北宋早期,威远河被称为独孤水,并记入史料。《太平寰宇记》(成书于983年)荣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东七十里。旧三乡,今五乡。本汉资中县东汉汉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开皇二年于旧威远戍置威远县(此句记载有误,应以唐《元和郡县志》记载为正,即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以招抚生獠,十一年改戍为县)。唐武德元年割属荣州。皇朝(北宋)并和义入威远。独孤水自陵州始建县界流入,又南流过公井县(今贡井区)界出泸州富义县(今富顺县)界。”始建古县治所在今仁寿县镇子场,其县界与威远接壤处可能在越溪镇俩母山和两河镇勇敢村一带。在清同治、光绪仁寿县志》中,关于独孤水的描述记载与《太平寰宇记》相同。
清代时,威远河被称为献宝溪,并记入史料。成书于康熙三十年(1691)的《读史方舆纪要》在嘉定州条目下记载:“威远县州东三百里。东南至叙州府富顺县百三十里。亦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初置,属资州。唐初,改属荣州。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洪武四年,省入荣县。九年,复置,改今属。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里。县今省。献宝溪县西北七十里。《志》云: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一出俩母山,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又有中溪,在县南,下流合于荣县之荣川。龙会河,在县东,曲流如盘龙,合于献宝溪。又硫磺川(新场河),在县北四十里,溪自山壑中来,旁有一窍,硫磺随泉而出。”《读史方舆纪要》对献宝溪、龙会河、硫磺川的详细描述与今威远河流域状态一致,但对献宝溪“溪源一出仁寿县界罗泉山下”的描述存在一点溪源地理误差。
在清中期,威远河被称为马边河和献宝溪,并记入县志。清乾隆《威远县志——山川》记载:“献宝溪:县西北四十里,其源一出仁寿界罗泉山下,一出俩母山下,合流而东南入富顺县界注于金川县。一说献宝溪即硫磺川也。〔旧志〕(可能是指明代威远县志稿)云:旧传遗王游此,有樵者献一贝俄不见,故名。又传:溪边有漆土地小祠,侧有石刻云‘金漆里银漆里,金银只在漆漆里。’土人不知土地即金银人,后有商人过而识之,丹佛掘金队银而去。二说荒唐,然兹溪即来绕邑城之正河也。”乾隆《威远县志——山川》又记载:“清水溪:发源于县西北七十里分水岭,经县治后左抱城郭,东南流至高洞而下,与自流井大滩诸水合达于富江。硫磺川:县西北四十里,川旁一泉有硫磺气,因名。”乾隆《威远县志》对献宝溪的描述:一是保留了《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二是记录了当时有县人把硫磺川也称为献宝溪的说法,三是记载了关于献宝溪的二种传说。乾隆《威远县志》对清水溪的描述,则记录了当时县人对威远河的另一种称谓,也可能是对当时献宝溪正源和支流(硫磺川)称谓有所混淆而做的一种区分。在清末,威远河正源上游亦被称为清水河,在兴隆场古石桥上有石刻题记:“清水河永兴桥,清代同治二年。”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威远县河伴随威远建县1400余年的历史和威远人文明进步的步伐,在名称上完成了从独孤水到献宝溪、清水溪、清水河、清溪河、威远河的演变,在过程中承载了上千年的铁、煤、盐、天然气历史文化,也产生出了让土人、客家人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
地理位置
威远河为沱江二级支流,发源于我县俩母山东省北麓,从西北横穿东南,流经连界、兴隆场、长沙坝水库葫芦口水库、威远县城,于向义镇凤凰桥与旭水河汇合后注入自贡市釜溪河
河流特点
威远河全长131公里,流域面积986.3平方公里,其中县境内859.8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5%),自然落差334米,河道坡降在4‰以上,大小支流分布全县15个镇。属典型的水利工程控制的河流,上游有长葫水库和团结渠、联合渠农灌工程及自贡输水管道工程,中、下游有雷家、罗家坝等9座堰闸,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梯级系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地理位置
河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