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寺,原名双泉福缘禅寺,坐落于安徽省
无为市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周家大山脚下。双泉寺创自六朝,三国吴赤乌甲申年已有该寺,是安徽佛教
祖庭之一。久享盛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双泉寺遭难于历代兵,原貌已非复存。现仅存
清代康熙石佛两尊和清朝重建的
大雄宝殿,地藏殿、天王殿和房,已经修复还原。
双泉寺,位于无为县城西南40公里的
蜀山镇,身处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周家大山山脚之下,群山环抱,泉水溪流,苍松翠柏。有碑记:唐
贞观二年(628年),
李世民皇帝赐
金建福源寺,顶梁有“李世民御建,尉迟恭德监造”11个涂金大字。唐永徽四年(653年),
伏虎禅师重建禅院,因寺外有双泉胜景而更名为“双泉寺”。因双泉寺历经数朝,惜寺与塔早已毁损。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赐金建殿,顶梁有“唐李世民御建,
尉迟敬德敬德监制”十三个涂金大字,在庙门外有石雕莲花座6个。大殿对联:“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
唐朝为香火鼎盛时期,古寺在深山林中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环境幽静、静听泉声,远看飞鸟,是僧家的福地.宋代
嘉祐二年建
舍利塔,毁于文革时期,塔内有金棺装有
舍利子,现由县文物馆保存。
出土于
无为市双泉寺地宫里的金棺银及舍利珍藏于该县文物管理所。金棺为纯金锤打成型,出土时里面装有200余粒"舍利"。
双泉寺隶属禅宗,历代高僧辈出,传灯有属,公元242年有僧结庐传教,唐贞观公元628年僧稳德建双泉福源禅寺,永徽四年
伏虎禅师开建双泉寺,宋嘉年间僧信达、崇泽、德严,明洪武年无极,
正统年间大千,
天顺年间宋昌,
成化年间如明,
宣德年间芳洲,万历年间义仆,嘉靖年间碧天,清
顺治现佑,
康熙普璇、
荆溪湛然,乾隆年间慈成、佩全,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悟峰、开悟等,轶闻传承109代僧,世代农禅并重,禅门风盛。
民国间(1944),天井山及其周边成为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战场,
新四军第七师在这里谱写了抗击
日本法西斯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顽固派进攻的辉煌篇章。可惜的是,双泉寺也毁于战火。抗战结束后,僧长净、霞峰等又重新募修寺宇。
新中国成立后,双泉寺成为国营周家大山林场的一部分。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僧霞峰修复
大雄宝殿,装塑佛像,复原传统的“倒座干何事,回头醒执迷”的倒座
观世音位,并搜集久已散失的
乾隆时石雕
释迦牟尼像、
碑刻和文献。
世代推移,沧桑巨变,双泉寺的历史内涵是丰富和永恒的。古寺的建筑和佛像,寺外的碑刻、墓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双泉寺的前身福缘寺碑文,是研究双泉寺兴衰更替的重要史料。分散在古寺外的石雕莲花型佛座、
南越国僧崇泽募缘而建的
舍利塔石雕塔顶和清乾隆时石雕释迦牟尼、韦陀等宝贵文物,可反映出双泉寺建寺规模和
造像世俗化趋向。我们还可以从传说中整理出寺僧修禅与发展禅宗教义的史实,为中华文化和佛教理论增添新的活力。从双泉寺近1800年的兴废演变中,我们可以一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各个时代政府的宗教政策。如今,双泉寺已纳入《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中,要“打造
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以天井山森林公园为核心,恢复双泉寺等历史建筑。”双泉古寺将继续发挥安徽佛教
祖庭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做好古寺文物的保护工作,成为书写古寺历史的新起点。
无为米公祠里至今保存着出土于双泉寺地宫里一方石碑即塔铭,碑文十分清楚。有碑文可知,
北宋嘉祐三年,
南越国僧崇泽募缘造金棺银椁及金银舍利
古水晶舍利相和,佛舍利葬于
佛塔内,永不朽用,壮福四庶。出土的金棺通高3.5厘米,长8厘米,宽6厘米,方形,盒状,有
梯形盖,
盖面上有“南越僧崇泽募缘造佛舍利金棺嘉佑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打造人张宴”28字铭文,出土时里面装有200余粒“舍利”。此棺有著明确的铸造时间、人物,实为一件珍贵的佛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