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室墓
多室墓
多室墓是一种常见的古代墓葬形式,通常包括前后两室和多个耳室,这些房间通过通道相连。前室通常是近似方形的,两侧设有耳室,而墓门前后则有较短的甬道连接。后室相对较大,呈长方形并采用券顶设计。
发展史
西汉末期,出现了带有前后室的双室墓,后室为长方形,前室为正方形。墙壁和顶部的构建方式多样,包括穹隆顶和四角攒尖顶。前室用于放置随葬品和祭祀用品,而后室则是放置夫妇棺椁的地方。这种被称为"单穹隆顶"的设计对土洞墓产生了影响,使得它们也开始采用穹隆顶。到了东汉时期,多室墓开始流行,耳室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被用来安置死者,形成了家族合葬墓。此外,随着多室墓的发展,墓道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出现了斜坡式、阶梯式墓道,以便于进出和多次使用。同时,还出现了带有天井的墓道,方便取土。
实例
多室墓的实例包括湖北省武汉市的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墓、襄阳市的永安五年(262年)墓、湖北省鄂城市的孙将军墓、江西省南昌市的高荣墓等。这些墓葬都采用了类似的形制。
西汉诸侯墓葬
2010年2月,山东省大坞镇染山地区发现了一座西汉中期的诸侯墓葬,这是迄今为止在鲁西南地区发现的最大规模的汉墓。该墓是一座由原山石凿成的长方形多室墓,尺寸为东西6.2米、南北12.3米。墓穴由墓道、前室、南北两侧室和五个墓室构成,墓道长达18米。墓室之间的隔墙由长条料石砌筑而成,形成了一种长墓道、前室、正三室及内外贮藏室的墓葬格局。这一墓葬被认为是西汉时期崖墓向多室墓转变的一个例子。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曹休墓是一处长斜坡墓道砖券多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后室、北侧室、南双侧室等多个部分组成。墓葬土圹的总长度为50.6米,宽度为21.1米,深度为10.5米。墓道长达35米,最宽处达到9米。墓砖分为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类,其中最大的墓砖长46厘米、厚10厘米,重量高达50公斤,显示了墓葬的高级别。在楔形砖上发现了标记有"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字样的朱书,这些标记的位置排列有序,表明这些砖块可能是预先制作好的。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是目前唯一幸存、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辽朝皇室墓葬。该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的斯布格图村。墓葬为砖砌多室墓,全长16.4米,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西耳室和后室六个部分组成。墓道为阶梯形,斜长6.5米。天井呈长方形,上宽下窄,像漏斗一样,前接墓道,后通墓门。前室为长方形,南北长3.48米,东西宽1.93米,高2.65米,顶部为券顶,地面铺设方砖。东西耳室为圆形,穹窿顶,地表铺有条形青砖。后室即主室,平面呈圆形,东西直径4.38米,顶部迭涩内收呈穹窿顶,地面错缝平铺方砖。前后两室之间嵌有木门框和双扇木门,清理时仍能自由开启。主室内靠近砖壁有一层东北红豆杉制成的木护壁,一直延伸至墓顶。主室正北壁的地面上有一个砖砌的尸床,尸床前方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供台。尸床和供台的东、西、南三面共有16个壶门,装饰精美。
冯京墓
冯京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村南约100米的台地上。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以及原密县文化馆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瓷器和四盒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志。墓室结构为石砌多室墓,共有四个墓室,东西向排列。墓志共有四盒,分别放置在各个墓室的封石上。根据墓志记载,从南向北依次安葬的是冯京的继妻富氏、再次续娶的妻子富氏、冯京本人及其原配夫人王氏。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包括汝窑瓷器、陶器、石器、骨饰以及北宋时期的铜钱等。冯京(1021年—1094年),宋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汉)人,曾在赵顼朝担任翰林学士,赵煦朝时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冯京夫妇的合葬墓建于赵祯嘉枯八年(1063年),这种规模的北宋石砌多室墓在河南省尚属首次发现,其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原地区北方宋墓的形制,也为研究埋葬习俗的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东汉砖石混作多室墓.洛阳古墓博物馆.2024-10-29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中国政府网.2024-10-29
目录
概述
发展史
实例
西汉诸侯墓葬
洛阳邙山发现曹休墓
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
冯京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