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城镇,位于安徽省
滁州市定远县,是定远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地处定远县中路,东邻
桑涧镇,南接
仓镇、
严桥乡,西连
西卅店镇,北靠范岗乡。镇人民政府距离定远县城3.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为27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定城镇常住人口为18.69万人。定城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是江淮之间的古老重镇,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定城镇多次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1月18日,定远解放,成立了定城镇,隶属于定城区。1983年,定城镇升格为乡镇级行政单位。截至2020年6月,定城镇辖21个社区和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东顾社区。2019年,定城镇户籍人口为158,175人,拥有工业企业115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个),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0个。
建置沿革
定城历史悠久,早在
秦汉境内曾有西曲阳、东城、阴陵等县建置。唐
武则天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定远县治迁移定城镇。定城自宋
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兴筑城池。元明清时,城池因战争和洪水屡遭破坏,先后修复10余次。民国28年﹙公元1939年﹚
日本飞机轰炸定城时,城池全部被毁。定城镇是江淮之间的古老重镇,历史上有九省通之称,在中国几次南北大分裂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1月18日,定城解放,1959年定为建制镇,1984年升格为标准镇。1992年2月份撤区并乡,原定东乡、定西乡并入定城镇,1993年9月分原定东乡、城西乡又从定城镇划出,2001年12月原定东乡、城西乡又合并到定城镇,2007年原程桥乡、斋朗乡合并归定城镇。
地理环境
定城镇是江淮之间的古老重镇,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几次南北大分裂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该镇居全县中部略偏北,东距
江苏省南京市142公里、
滁州市78公里,南距省会
合肥市95公里,北距南北交通枢纽
蚌埠市75公里,西距
淮南市67公里。即将开工建设的
南京—淮安高速公路纵跨东西,距开通的京沪高铁定远客运站仅12公里,近属南京、合肥
都市圈,远融长三角经济圈。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定城镇常住人口数位186977人。
社会
新中国诞生后,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定城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政建设日新月异,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交通能源、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邮电通讯、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定城交通十分便捷,公路四通八达,合蚌、定滁、定明、定炉四条主干路通向四方,每天都有班车通往
上海市、南京、
常熟市、义乌、
合肥市、
蚌埠市、
淮南市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县内已形成了以定城为中心的乡村公路网,可与21个乡镇相通,每天均有客车往返。电力设施配套、能源充足,有22万伏、11万伏和3万伏变电所各一座。邮电通讯快捷,4.5万部程控电话8万门移动电话以及小灵通与世界各地联网,国际互联网覆盖全县。城内主干道10街44路79巷纵横交错,整齐畅通。改造后的曲阳大街、东西大街、南环路、迎宾路、长征路、幸福路等两旁高楼耸立,商铺生意兴隆。全省设施一流的县级游泳池、初具规模的体育场、城市花园小区、锦竹园小区和绿园小区等向人们展示现代化县城的风采。正在建设中的县东城新区、花园湖公园、县工业园区、汉画像石馆、曲阳商业步行街、
合蚌路示范街区、人民路商务街等也必将成为定城人引以为豪的一道道亮丽风景。建材、粮油、蔬菜、水果、服装、机械、日用百货等20多个专业市场分布有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商业网络。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一年一个台阶。定城依托县城优势,积极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市场繁荣,城内商场、超市、中小店铺林立;中高档宾馆、浴室及娱乐休闲场所数十家;餐饮业兴旺,高档优雅的大酒店,经济实惠的小餐厅完全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
经济
定城镇从事农业生产的22个行政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稳粮扩经,形成程桥4000亩鱼业养殖、
宫集村50亩草莓、何庄、连环等村1000亩
无籽西瓜、棠店村5000亩优质水稻、东顾村等沿山畜禽养殖基地。长青、城北、城南、南塘、定东、程桥等大部分村组以蔬菜生产为主,由于大量采用
冬暖式蔬菜大棚等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蔬菜生产可基本供应定城居民需求。距定城东6公里定滁路北处的3000亩银杏园,它不仅为丰收村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也是定城镇江淮分水岭治理一种有效模式。2006年全镇累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2.1亿元,财政收入2651万元,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8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0元。镇综合实力在滁洲市36个经济强镇中居第14位,在全省百强乡镇榜上有名。2007年初以来,定城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镇党委书记韩先锋同志的带领下,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镇”的总体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支撑、以发展城郊型经济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建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镇累计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6.2亿元,财政收入4800万元,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93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2:23.1:32.7,镇综合实力在滁洲市36个经济强镇中位居前列,在全省百强乡镇榜上有名。
工业发展
定城镇的工业特点是:底子薄、起步晚、发展快。建国前,定城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没有真正的现代工业,仅有碾坊、油坊、磨坊、糟坊等加工作坊30余家。这些作坊工具简陋,全靠人力作业,且生产规模很小,多者一、二十人,少者3—5人。手工业多为铁、木、泥水、缝纫等匠铺,常为家庭成员或师徒三五人组成。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工业开始起步,一批机械化工厂相继建立,但发展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定城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工业为主导,全民、集体、私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地方工业体系。至1990年底,在城的县属工业企业63个,
滁州市地区直属
中型企业1个(
石膏矿)。全镇企业总数1351个,其中镇办工厂19个,校办工厂3个,镇属羽绒厂、化工厂、麻纺厂、修配厂、汽酒厂、酱醋厂等十余家工厂已初具规模,形成各自的定型产品。1986年底新建的定远羽绒厂,全部采用国内先进设备。至1990年底,镇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已达939.78万元,工业年产值3311.52万元,年利税581万元。
农业发展
定城镇农业规模很小,仅辖两个农业行政村,共有1770人,耕地573亩,以蔬菜生产为主。由于大量采用蔬菜大棚等新技术,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长青村,已成为定城6万多人口的蔬菜供应地。两村人多地少,大部分劳动力已转向城市的工商业,纯农业产值很小,城郊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城镇职工的生活水平。1990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千元。
交通
定城公路四通八达,合(肥)蚌(埠)、定(远)滁(州)、定(远)明(光)、定(城)炉(桥)四条主干公路通向四方。每天都有班车通往南京、
合肥市、
淮南市、
蚌埠市、
滁州市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县内已形成了以定城为中心的乡村公路网,可与53个乡镇相通,每天均有客车往返。
风景名胜
定城是江淮之间的古老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之称。在中国几次南北大分裂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定远县治迁至定城始为县治,此后1200多年历经数个朝代,县治基本未动。定城自宋
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筑城池。元明清时城池因战争和洪水屡造破坏,先后修复10余次。民国28年
日本飞机轰炸定城时,城池全部被毁。明代鼎盛时,城内名胜古迹颇多,著名的有董槐墓、鲁肃祖母墓、戚继光亭、峰阁、西禅寺、文峰塔等。风景区花园湖,更是景色宜人。那时市容整齐,商埠林立,商贾云集,市场繁华,成为江淮之间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清末和民国间遭遇几次大的战争破坏,文物古迹破坏尽,至
新中国成立前夕,定城已是一片衰败景象。
地方特产
和
息县的油酥馍有很大的区别,中间可灌上
鸡蛋,面薄且酥,由于是放入炉内烤成,所以外焦里嫩十分可口。
鸡汤加
油酥饼,乃泉坞山野味必出美食。也是淮扬菜典型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