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考古学(Archaeology of
音乐)是一门通过分析音乐文化的物质遗产,如乐器、乐谱、艺术品等,结合考古学方法探索音乐史、乐器史及相关
音乐学课题的科学。
音乐考古学是音乐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研究视角。在中国,音乐考古学的发展超出了传统考古学的范畴,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
音乐考古学的研究范例丰富多样,例如通过对古陶埙的研究,可以运用陶瓷考古的方法确定其形制、年代和文化背景;对《曾侯乙钟铭》的研究则依赖于古文字考古和青铜器考古的知识;而《敦煌古谱》的研究则需要基于古谱原件的文物考古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古代乐律学、音乐形态学、音乐
民族学的具体问题,还能从
音乐学的角度为
考古学提供有益的信息。
国外的音乐考古研究历史悠久,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不同历史阶段,音乐考古的研究对象和地域不断拓展,从早期的
欧洲中部到后来的古希腊、
罗马,再到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东南亚、
墨西哥、大洋洲等地。
日本也在东方音乐考古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西方发掘出的古代音乐文物极为珍贵,其中包括苏美尔人、埃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多种乐器和相关艺术品。此外,还有古老的乐谱,如品达罗斯的颂歌片段、迈索迈泽斯的赞美歌等。
中国的音乐考古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孟子·尽心》中记录了关于先商乐器的讨论。
东汉之后,历代乐志、律志中均有对出土乐器的文献考证。宋代“金石学”的创立推动了乐器考古研究的发展。明清时期,乾嘉考据学派继续这一研究方向。20世纪,受
新文化运动影响,
刘半农开创了古乐器测音工作,
唐兰发表了《古乐器小记》等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考古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古谱发掘和翻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近年来,
中原地区的音乐考古学重点关注古谱的发掘和翻译,对
敦煌市古乐、
西安市古乐、
智化寺古谱、福建南音以及
河南省、
山西省、
西藏自治区、新疆的寺院音乐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建立古谱学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