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夏
广东籍革命烈士
刘光夏(1904—1930),革命烈士,广东兴宁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厦门大学就读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受党委派回兴宁市发动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斗争。9月2日,领导发动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宣布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并任团长,率领部队与敌作战,打击反动势力,创建了水口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该团与古大存领导的第七团队部汇合。同年夏天,又与郑天保部汇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五(华)、兴(宁)、丰(顺)、梅(县)、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任委员。1929年冬,所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五十团,任团长。红五十团成立后,多次粉碎敌人的“会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使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十分仇恨、惧怕,设重金悬赏缉捕。1930年3月下旬,率部攻打反动武装据点澄江圩,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人物简介
刘光夏1904年出身于广东兴宁下堡镇柏树村农民家庭。民国九年(1920 年)考入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在厦门大学就读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思想倾向革命。1923年考进厦门大学,学校查其学历不足退学,回到兴民中学读书,担任学生会主席至毕业。毕业后在新陂小学任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25年冬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当时水口的地主恶霸反动势力勾结伪县政府到潮州分校把刘光夏及其父母、岳父母抓进兴宁监狱,后经多方营救,无罪释放。民国十五年(1926年)春,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即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武昌分校)第六期,化名曙光、川东。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到武汉中央军校政治科特训。
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受党委派回家乡兴宁市,在水口盐米沙发动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接着又与蓝胜青等在9月2日,领导发动兴宁第二次武装暴动并取得胜利,宣布成立“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并任团长,率领部队与敌作战,打击反动势力,创建了水口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该团与古大存领导的第七团队部汇合。同年夏天,又与郑天保部汇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五(华)、兴(宁)、丰(顺)、梅(县)、大(埔)五县暴动委员会”,任委员。1928年5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委员,“五兴梅丰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委员,七县联委委员。同年冬任兴宁县委书记。他是土地革命时期东江地区兴宁市农民武装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1929年10月颁布了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夏、陈魁亚朱子干、陈海云七人署名的土地政纲布告《东江革命委员(1929-177号)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的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冬,任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中共东江特委委员,所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五十团,任团长。红五十团成立后,多次粉碎敌人的“会剿”。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使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十分仇恨、惧怕,设重金悬赏缉捕。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下旬,率部攻打反动武装据点澄江圩,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人物生平
刘光夏是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农民武装的主要领导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民国15年(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并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训练。南昌起义前夕,刘光夏奉命从武昌回到兴宁市组织农民武装。接着又与蓝胜青等商定在9月3日发动全县农民武装暴动。这次暴动攻占县城,缴获长短枪100多支,子弹4箱,县政府铜印一颗,并开监释放无辜的工农100多人,还向县商会筹集军饷2000元。当天傍晚,刘光夏、蓝胜青率暴动队伍撤出县城,次日在永和湖尾召开庆功大会,按上级指示宣布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十五团(后改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刘光夏任团长,蓝胜青任党代表。
民国17年(1928年)1月10日,刘光夏率十二团与古大存的第七团汇合。同年夏,成立了五、兴、丰、梅、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古大存为暴动委员会主任,刘光夏为委员。是年冬,中共兴宁县委在梅县九龙嶂召开扩大会议,健全领导机构,刘光夏任县委书记。次年春,又亲自领导建立水口区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同年10月,朱德率中国工农红军3个纵队1万多人进据梅州市,援助梅州各县斗争,古大存、刘光夏到梅县区向朱德汇报东江革命斗争和红军发展情况,共同研究了东江武装斗争问题。同时,发布由毛泽东、朱德、古大存、刘光复、朱子干、陈魁亚、陈海云等7人签署的《东江革命委员会(1929~177号)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有力地推动了东江地区的土地革命。两年后,东江红军五十团成立,刘光夏任团长。该团是寻乌县兴宁市蕉岭县平远县龙川县五县武装的主力部队。成立不久,在平远石正、东石等地打了胜仗。尤其是石南一仗,打败了兴宁县团防陈楚麓、谢海筹、陈尧石所率500余敌军,打死打伤敌人70多名,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
刘光夏在战斗中英勇无畏,身先士卒,驰聘在战斗的最前方。当时,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荆棘当途敢远游,每怀正义度春秋;此间疑是桃源洞,天地容我几出头!”刘光夏指挥作战,在非常险恶的战斗环境下。均能临危不惧,沉着镇定地指挥。1927年,他得到情报,说只有10来个敌人从梅县区押运枪枝弹药到兴宁市,他便带领部队到径心去截击敌人。不料,发现大批敌人。原来,所得情报是内奸提供的。在这紧要关头,他急中生智,立即发动群众,把各户过年用的布质门红做成许多红旗,插上周围山头,同时鸣枪疾呼:“大批朱、毛红军到了!”敌人信以为真,吓得纷纷逃跑。
中国国民党十分仇视和惧怕刘光夏。从民国16年(1927年)冬起,驻兴的潮梅守备司令部多次出重金悬赏缉捕刘光夏。可是,刘光夏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保护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安然无恙。兴宁市革命群众曾用这样的山歌赞颂他:“光夏部队到我乡,土豪劣绅望风逃;我军有了刘勇士,翻身从此有保障。”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亲属也一一投入革命斗争:其妻蓝亚梅曾任中共兴宁县委委员;其父刘殿阶是农民武装随军医生;其生母陈各娣曾任游击队交通员;其胞兄弟刘治文、刘育文均是中国工农红军指挥员。
民国19年(1930年)3月下旬,为了实现粤赣根据地联成一片的战略目标,奉东江特委之命,刘光夏率领红军五十团攻打国民党军在江西的顽固据点澄江圩。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侦察不周,加上大雾弥漫,致使战斗失败。3月25日下午,反动武装包围了五十团。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刘光夏受重伤,由警卫员背着撤退。敌人追上来了,刘见形势危急,便对警卫员说:“背不走了,我宁受其死,不受其辱,你给我加枪,把文件带走!”警卫员不允,刘光夏又说:“不给我加枪就不是革命同志,你不加,我加……”说着,从警卫员手里猛地拿过枪,对准自己的喉头,扣了扳机,壮烈牺牲,时年26岁。
1952年7月18日,兴梅专署决定把烈士家乡更名为光夏乡。
家庭成员
刘光夏一家7位亲人,包括爱人蓝亚梅(女,中共兴宁市县委委员)为争取人民得解放而壮烈牺牲。他们是:其父刘殿阶,是农民武装随军医生;其生母陈娣,游击队交通员;其胞兄弟刘治文、刘育文,均是中国工农红军指战员;其侄刘汉仁,交通员。
所获荣誉
邓小平同志曾称赞刘光夏同志是我党红军初建时期的优秀军事骨干。
1952年7月18日,兴梅专署批准,将烈士家乡命名为光夏乡,家乡小学命名为光夏小学。
2003年10月16日,在烈士家乡光夏小学举行盛会,上级领导为革命烈士刘光夏铜像揭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家庭成员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