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武
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李正武(1916.11—2013.7),浙江省东阳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之一,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学会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人物生平
1916年11月,出生于浙江东阳。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曾任贵阳气象所技士,江苏医学院、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考取留美公费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1951年,获博士学位,任加州理工学院凯洛格实验室研究助理、研究员。在美国望城医学中心研究核技术和辐射应用,创制“钴线治疗机”。早期留美期间,主要从事轻原子核反应实验研究,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确的直接实验测定;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突破重重封锁,李正武夫妇与钱学森夫妇等,是第一批回归新中国的科学家。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核物理研究室副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五八五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核聚变研究委员会中国成员等职。
回国后从事质子、电子静电加速器研制工作,是我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左者为李正武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同时积极倡仪在我国开展受控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方面的研究,这一倡仪被列入1956年制定的全国12年科学规划;
1961年,转入受控磁约束核变研究领域,倡仪、领导研制了一系列的实验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中国环流一号”就是由他亲自指导的。在此期间,还在东北503所倡仪建造稳态“多用磁笼”装置。
1965年,他负责三线基地,即原二机部585所的筹建工作。
1969年底,随三线建设迁至四川乐山原二机部585所,即后来的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二机部585所所长,任职期间,他指导了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的设计建设,领导了这一装置和全所的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技术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他在中国率先提出了聚变裂变共生堆的概念。他高瞻远瞩,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并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委员会会议上做了特邀报告。
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第三、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8年,为了指导中国受控聚变事业的发展,他及时提出了中国环流器二号的概念设计框架,成为中国环流器二号计划的早期基础。
2013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正武长期从事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轻原子核反应方面完成多项实验研究,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质量能量转换关系作出当时最精确的直接实验测定。提出了带电粒子活化分析方法。是中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之一,领导解决了若干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学术论著
李正武撰写的《中国受控核聚变的里程碑》、《中国环流器一号初步实验报告》等论文和实验报告,在中国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爱因斯坦常数的精密测定》
《带电粒子活化分析》
《轻原子核质量》
《中国的受控聚变研究》
荣誉表彰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2年8月,获四川省物理学会颁发的从事物理学会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表彰。
1990年起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20年1月15日,中核集团功勋榜发布,李正武上榜,被授予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社会任职
李正武为推动学术交流,创办了《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期刊,任主编。李正武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聚变研究理事会首届中国成员,曾任该机构《NuclearFusion》期刊编委,并曾多次任国际有关专业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李正武先生曾列席第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参考资料
李正武.casad.cas.cn.2020-01-20
著名核物理学家李正武院士逝世.news.sciencenet.cn.2020-01-2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