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长安,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1963年7月生,
红安县人,文学博士。2002晋升为教授,2003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理事。
人物经历
方长安,男,1963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主要贡献
主要从事新诗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出版专著4部,合著多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等全文转载,十数篇被《
新华文摘》摘要或篇目辑览,多篇收入不同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主持完成2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课题、2项211工程子课题。
著作类
1.《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新星出版社(
韩国)2001年版,专著。
2.《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专著。
3.《对话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专著。
4.《审美的神韵》,
中南矿冶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二人合著。
5.《延安文艺概论》,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合著。
6.《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参著。
教材类
7.《文学名著精品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卷》,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主编。
8.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引(1917-2000)》,
高教社2004年版,参著。
9.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参著。
10.《中国新诗名作导读》,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参著。
论文类
11.论30年代现代派小说,《
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12.外国文学译介在17年语境中的嬗变,《文学评论》2002年第6期。
13.
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 《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4.自由对自由的背离,《
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15.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16.作品的崇高感哪里去了,《
光明日报》2002年5月29日。
17.西方现代哲学思想与文学的转型,《
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18.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19.现代文学的审美超越性与现实的羁绊,《
学习与探索》 2001年第3期。
20.现代传播与《女神》的出场及其经典化,《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21.译诗与中国诗歌转型,《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杂志类
22.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发生论,《
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23.强力原型与郭沫若的《
女神》,《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
24.五四文学现代性与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
25.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白桦派的关系,《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26.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形式论,《
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
27.五四文学发展与《苦闷的象征》,《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28.死亡之维与新诗研究反思,《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29.建国后17年译介外国文学的现代性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期。
30.《
新青年》对新诗的运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31.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上),《
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4期。
32.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学(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33.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34.以他者话语质疑五四文学非写实潮流,《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报刊类
35.前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6.
穆旦被经典化的话语历程,《南开学报》2007年第3期。
37.1949-1966中国对外文学关系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8.论
丁芒归来后的诗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39.
美苏冷战、民族主义与十七年文学思潮,《
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40.新诗择取民族诗歌传统之启蒙逻辑反思,《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41.近20年中国文学入史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42.中国近现代文学接受日本文学影响反思,《
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43.日本文学知识与
鲁迅对文学“关系”的言说,《福建论坛》2007年第11期。
44.论中国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边缘性,《
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刊物类
45.晚清文体革命与
日本启蒙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6.中国戏剧近代转型与日本新剧之关系,《戏剧》2002年第2期。
47.世纪末的探索,《诗探索》1996年第3期。
49.中国近现代文学话语转型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求索》 2004年第2期。
50.
韩少功的《
马桥词典》新论,《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3期。
51.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
晋阳学刊》 2004年第4期。
52.17年文学的民族性与反西方性,《文艺争鸣》2002年第4期。
53.现代主义文学的超越性,《
文艺争鸣》1998年第5期。
54.走不出的男权阴影,《
文艺评论》2006年第3期。
55.《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56.17年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韩国《
现代文学》2002年23号。
57.形成?调整与质变,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4年第6辑。
58.
鲁迅的“为人生”文学观与日本文学关系,《远东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俄罗斯 圣?
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死亡与超越——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新论,《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梁实秋诗学论,《
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
评论类
61.对张恨水的《
八十一梦》的形式分析,《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62.文化守成与艺术调整,《通俗文学评论》 1998年第3期。
63.世纪末与世纪初—中国与西方,\u003c\u003c文艺报\u003e\u003e 1996年2月16日。
64.中国化“在路上”话语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5.冲突与融合——
梁实秋的
自由主义思想论,《
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66.论
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缘起与特征,《
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67.对语言现代性的反思,《
长江学术》2002年第2期。
68.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69.
日本审美经验与
周作人文风,《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论《
边城》叙述者性格及其功能。《
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71.论19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 种倾向,《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72.
周立波延安时期小说谈片,《延安文艺研究》1988年第4期。
73.论延安文学的艰难选择,《延安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
74.论延安小说与五四
小说叙述方式之差异,《延安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
75.意义与限制,《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76.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关系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7.新时期18年文艺鸟瞰,《武当学刊》1995年第3期。
78.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都市性,《武当学刊》2000年第3期。
79.晚清诗界革命与
日本启蒙诗歌,《阳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80.
鲁迅悲剧美学新探,《郧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81.新诗锤字炼句的现代主义色彩,《写作》1996年第3期。
82.对贾平凹的《
白夜》的题旨解析,《三秦论坛》1998年第3期。
83.闻一多民族主义思想的发生与特征,《
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科研项目
1、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建国后17年(1950-1966)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2、独立完成教育部“211工程”子项目:“
美苏冷战语境下的文学交往”。
3、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4、参与完成
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荆楚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冷战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研究”。
6、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获奖记录
4.武汉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
武汉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6.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