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岩崖墓群位于
江西省鹰潭市西南18公里处,分布在龙虎墓山、仙岩、水岩、度假村等地,距水面30~80米的悬崖峭壁上。这是中国现存
崖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年代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调查发现70多处,共有205座崖墓。墓葬中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具和乐器等随葬品。其中,棺木形制多样,全系优质的樟
闽楠制而成;随葬品中的
十三弦古筝,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木制弦乐器;斜织机构件的发现,将中国纺织机构件生产年代由
东汉提前到战国时期。1978年至1979年,在此进行了两次大的发掘,清理
崖墓18座,棺木37具,取得陶瓷、木竹器、
玉石等文物220余件。2001年6月25日,仙水岩崖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水岩崖墓群的崖墓大部分利用天然岩洞造成。洞穴大小悬殊,有的宽2米,有的宽58.3米。洞口朝向东南。墓门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夹板式墓门,一种为横串式墓门。从墓葬习俗来看,大体分为单洞单葬、单洞群葬、联洞群葬三种。发掘棺木41具,形式多样,全是优质的木材精制而成。随葬品中
十三弦古筝是目前国内最早的木制弦乐器;纺织工具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大发现,斜织机构件的发现,将其最早年代从
东汉提前至战国时期。
华厦一绝的仙水岩崖墓群,在这些高崖绝壁上的垒垒洞穴内,散布着数百座崖墓,岩洞大小不一,里面陈放棺木,形式各异,声单洞单葬,也有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最大的洞内有十几具棺木,安放着一家族几代人,这些
崖墓距离水面10至60米,基本朝东,棺木大小不一,大多用巨大的整段
楠木制成,形态上有干栏式建筑造型的屋脊棺,圆筒独木的独舟棺,方形棺等。大多数岩洞还安装了封门板,其意不让人看见洞内情况和防止鸟兽进入洞内捣乱,让先人居住在一个安全、舒适的极乐世界。那么,这些崖墓是如何形成的?硕大的棺木又是如何放进绝壁之中的呢?这是一个让世人难解的千古之迷。
为了揭开这一谜底,1978年11月,
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开始对仙水岩一带的的
崖墓群进行了考古发发掘,共清理崖墓18座,发掘棺木37具,保存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陶器、青瓷器、竹木器、纺织品、纺织工具、古乐器等共235件,其中,有由细如发丝的竹丝纺织而成的竹器制品,非常精致,陶器中多为印纹硬陶,也有磨光黑陶、夹砂红陶和原始青瓷,造型非常奇巧,尤其是十三弦和纺织工具物件的出土,为我国的音乐史和纺织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经文物部门鉴定,
龙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
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其年代久远,数量之众多,位置之险要,堪称"华厦一绝"。
从考古发掘的陪葬物来看,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为古越族人。"越有百族",生活在
龙虎山一带的,属于干越。他们居住干栏房屋,信奉蛇(龙)图腾,断发纹身,善于用船,鼓食水产。
仙水岩崖墓群放置的年代集中在
春秋晚期和
战国早期。对龙虎山古悬棺放置的设想,国内考古界从多个方面给予了论证,现在主要有地质说、土堆说、隧道说、机械吊装说和搭架子说。尽管这次科考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为诠释
崖墓文化作出了新的努力,但专家们认为,悬棺仍然是个千古之谜,要科学地揭开悬棺之谜,目前为时过早,尚需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