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
社会工作的一种
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以社区组织、社区发展、社区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
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也是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过程。
基本概念
社区工作是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社区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年薪——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目前每月拿到手的只有2000元左右的薪酬,除了保险齐全外(部分地区可能有一些偏差),没有任何补贴,也不解决食宿。一般工作人员只是590+740=1330元(有些地区还要低一点),交了保险之后,只剩一千零点。
美其名曰3600元的奖金,其实是从平时每月的正常工资里扣除的,到年终即使可以拿全,也不过1200元而已,也就是年终评定不过关的话,还不一定能要拿回本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血汗钱。所谓的3.4万元只是记者的炒作,只是各方精心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谎言。社区工作还有专干与群干之分,专干是没有职务年限补贴。
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专职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并与街道(乡镇)签订服务协议的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由基本工资、职务年限补贴、奖金和其他待遇四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分三档,正职每月720元,副职每月640元,一般工作者每月590元。
职务年限补贴也分每月960元、845元和740元不等。奖金按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核定总额。另外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也将增加职业水平补贴80元;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自完成登记注册当月起,每人每月将增加职业水平补贴50元。由此计算,社会工作者的平均年薪可达到3.4万元左右。
在社区工作者中,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服务站站长,享受正职待遇;社区党组织副书记、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服务站副站长,享受副职待遇;其他工作人员,享受一般工作人员待遇。交叉任职人员“兼职不兼薪,就高不就低。”
概述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
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因此,作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也根据社区工作的普遍价值和中国社区工作的实践,制订有自己的专业伦理守则。
具体要求
平民意识
社区工作项目一般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而确定的,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置于社区一员的位置才能体会和理解社区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的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人们的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
没有这种“群众路线”,社区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即使社区工作者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自的潜力。
知识基础
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社区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
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如果说,从事个案和小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的话,社区工作则更需要政治学(如公共行政学)、社会学(如组织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知识。
第三,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从而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沟通技巧
社区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区工作者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集中财力、协同服务,还是推动工作对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社区工作者面对的工作伙伴或对象的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组织能力
社区工作也被称为“社区组织”,也就是说社区工作是一种运用组织方法的干预或互动过程。社区工作者运用组织动员手段来协助居民认识社区的整体需要和目标,通过计划方案和专门机构协调、整合社区成员、团体或机构,挖掘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满足社区需要、实现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是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特征。社区工作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社区工作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如社会调查、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
职业伦理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自身规范所规定。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机构都制订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或职业道德守则。Durkhein(译为涂尔干或迪尔凯姆)将伦理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另一种则适于特定团体。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属于第二种,人们称其为专业或职业伦理。专业伦理至少有4种功能:(1)指明该专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为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提供具体规范和标准;(2)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某些职责冲突或伦理矛盾时,能够遵循专业伦理守则,维护专业的原则;(3)为社会公众提供理解社会工作专业职责的伦理标准;(4)提供一套评价或衡量系统,评判专业工作的优劣,尤其用于裁决专业界中的不道德行为。美国全国社区工作者协会最新修订的《伦理守则》(1999年),洋洋数万言,详尽规定了社区工作者的日常行为规范(美国全国社区工作者协会[NASW]网页)。这套守则为社区工作者的行为和作出决策时的价值观列举出基本的价值观、原理及准则,这些准则以美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作为基础,包括服务取向、社会公义、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视、诚信以及职称与否等项(Rowena Fong,2000)。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于1998年10月订立的《工作守则》也列明了社区工作者与其服务对象、同事、所属机构、专业及社会建立专业关系时的道德行为标准,其应用范围包括社区工作者以社工身份所从事的一切有关活动(参见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网页)。必须承认,大陆有美国社会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大陆中国人所奉行的职业伦理也会与此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国一方面需要探求境外社区工作者伦理守则在中国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快制订出符合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伦理守则。
社会责任感
社区工作者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识。即每个个体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社区工作者作为以社区和居民群体为对象的社区工作者,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社区工作者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为社区工作者个人或小团体赚取金钱或私利。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提供社会救助或救人自助的特殊服务,并不向求助者收取费用。社区工作属于“非营利”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基础建设。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以务实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社区,贡献社会。
具体目标
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自己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2.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
3.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满足社区需要,解决或预测社会问题,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促进社区进步;
4.追求权力和资源的公平分配;
5.发挥人民的潜能,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
6.培养互相关怀、彼此互济的美德;
7.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献身于增加非专业人士的知识、增强人们应对困难和窘迫环境的能力、使人们能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有更大控制能力的一种专业;社区工作者激励和支持社区的个人和群体努力改善自己社区生活的条件,鼓励居民互助、自主和解决问题,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培养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增加居民信心、技术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环境,实现社会公正。
具体特征
1.以社区为对象;
2.结构导向的分析视角;
3.广泛的介入;
4.强调居民参与;
5.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
6.运用社会资源;
7.政治性的特点。
工作程序
社区工作程序社区工作以一定的社区为对象,帮助社区居民了解与认识社区存在的问题,动员与调配社区的可用资源,配合外力的协助,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改善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整个工作过程是纵向的社会网络开展社区组织工作,从纵向开展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工作。纵横结合,相辅相成,促进社区变迁。
社区工作的具体步骤或程序一般是:①研究、了解社区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有目的地制订行动计划与程序;
③协调团体和社会成员的力量,使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与冲突,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④建立组织机构;
⑤筹集和管理资金,制订财务计划;
⑥实施行政管理和社会成员自治管理,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工作的行动实践;
⑦邀请有关专家,集思广益,咨询社区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⑧帮助社区成员了解社区中的社会问题,调动其积极性,促成其应有的行动;
⑨社区组织以平等、民主协商办法达成决议;
⑩进行档案的积累运用,使社区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过程有合理的连续性;
综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国家方针政策的规定、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运用社区工作支持和维护社区成员的权益,实现社区工作的目标;?进行社区工作成效评估,衡量实现预期效果的程度,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开展社区工作的建议。
工作模式
一、社区发展模式(一)社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社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社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该模式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之后被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工作借鉴,成为世界上促进社区发展和开发的主要模式。
2、该模式对社区硬件环境建设和社区中的人的发展双重目标并重,而且认为社区发展中人的能力提高、公德意识培养、社区归属和认同感的培养比简单的物质环境的建设更重要。
3、该模式所用的工作思路基本上是引导居民参与、和各级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协作来解决社区问题,尽量化解矛盾,不太注重冲突和抗争。
4、该模式因为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开展工作起来难度较高,不如简单的社区物质环境建设,只要有钱就可以。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工作成效才会更加持久,也才会更有利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培养。
(三)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中国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倡的基本思想是和社区发展模式相一致的。比如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2000年23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大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中国社会有着和谐共识的传统文化基础,注重乡土意识和邻里互助,又加上新中国政府对基层社区高度重视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这些都是适合社区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当然,因为我国传统的高度统一的单位制组织结构还未转化为功能分化的多元组织结构,政府部门习惯于对基层社区下命令,实行行政领导,又加上市场经济机制的扩大侵对影响居民关心参与社区公共发展。
二、社会策划模式
(一)社会策划模式的定义:社会计划模式是指借助专家和外界权威机构对社区进行科学和理性的调查研究,选出一个最优的工作计划,通过自上而下的安排组织执行计划来解决社区的问题和满足居民需求。
(二)社会计划模式的特点:
1、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规划,忽视社区发展中的居民的深度参与和能力开发;
2、视社区的发展为一个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认识不足;
3、采有的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向,权威和专家对社区居民是一个主体和控制的关系;
4、用的工作的方式多是行政安排和组织的工作的方式,避免自发冲突;
5、关注社区的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建设,忽视社区中居民个体的能动性。
(三)社会计划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当代中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未来义市场经济关于市场和计划的论述是市场是基础机制,计划是宏观调控机制,计划引导市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仍然是比较强调计划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和社会计划模式向一致的一个社会特点。另外中国社会的转型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仍然保留乃至强化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领导,这也和社会计划模式下的工作方向和方法相一致。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财力的下降导致的政府调控力度降低不能为社会计划模式的运用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这正式中国社区服务提出的靠营利性服务养福利性服务的发展方式原社会背景。也是中国强调在社区建设中强调社区为本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建的社会基础。
三、社会行动模式(一)社会行动模式的定义:社会行动模式是指发动社区居民组织起来,针对社区中存在的社会问题,采取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和行动方向,通过抗争的策略来维护弱者的利益,改变社会结构和制度,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民主和正义。
(二)社会行动模式的特点:
1、关注社会公平、民主和正义等价值理念,反对功能和谐论的社会观念以及适者生存社会达尔文主义
2、虽然是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和行动方向,但是却采取的是冲突和斗争的马克思主义行动策略;
3、把矛盾和冲突理解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把结构平衡理解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4、认为个人问题是社会结构和制度造成的,避免谴责个人。
(三)社会行动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
中国社会正处在结构转型和制度转轨的大变革时期,所以必然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所以结构主义的分析视角在中国比较贴切的。但是中国的基本大局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社会政策基础,要求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大局。加上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正在由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向社区为本的管理体制转变,把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强化管理都反对社会冲突和矛盾引发。但是也要求以社区为本来解决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作到二者的平衡是中国社区工作者的挑战。
西方社区
西方国家的社区工作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
①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以都市的邻里等为对象,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通过合作方法解决社区问题。
②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责开始由志愿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公共福利大量引用“社区组织过程”的方法。但其基本职责的转移仅属开始,与政府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志愿团体和个人,仍负主要责任。小城镇中社区组织的整个工作仍由志愿人员负责,社区组织的形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
③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福利方面处于主动、领导地位。社区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成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和观念等渐趋统一。
④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专业得到了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倡导和推进社区发展工作,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1955年以后,在进一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许多增进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如社会福利服务、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康乐服务等有较大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
中国社区
中国的社区工作北宋时期(960~1127)产生的乡约制度,是古代社区组织的创始。历代相传的乡约,均自发地组织教化,结合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条件促进社区的福利和提高道德风尚,其内容和做法与现代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的要求有相通之处。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特别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政府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依靠社会基层组织,做了大量的社区工作。50年代初期,社区工作的具体任务,主要由居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负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性的社会基层组织,由基层政权组织进行经常性指导与支持,上下联系密切,成为基层社区组织。这种组织由当地众望所归的离休、退休人员和其他志愿人士组成。任务是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公益事业和基层民政工作。不同的社区还分别制订“街规民约”或“村规民约”,赋予社区成员认同的内容与目标,体现共同意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遍及全国,基层社区工作形成网络。
中国的社区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动和组织社区内的成员开展社会服务、互助活动,解决本社区内的社会问题。目的是协调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50年代,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了照顾老人、孤儿、残疾人和贫困户,挽救失足青少年等社会工作,把一些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1987年以后,普遍开展了适应公共福利社会化要求的社区服务,建立了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市、县(市)、区分别成立了社区服务领导委员会;县镇、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直接推动居民组织及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中国的社区服务体系,大体可以概括为8类服务系列:
①老年人服务系列。包括敬老院(老年人公寓、分散包护组)、托老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或活动站(室);老年人法律咨询和婚姻介绍所;老年人学校。
②残疾人服务系列。包括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精神病人工疗站;弱智儿童寄托所或启智班;残疾人活动站(室);残疾人婚姻介绍所;精神病人看护组。
③拥军优属服务系列。包括拥军优属服务小分队;拥军优属“一条龙”服务网;智力拥军、优属培训基地;扶持优抚对象勤劳致富服务站;烈军属包户组。
④幼少儿服务系列。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校外辅导班;儿童食堂、少年之家;帮教小组。
⑤婚丧服务系列。包括红白事理事会;婚前教育学校;婚、丧事服务组。
⑥康复医疗服务系列。包括康复医疗、咨询站;楼院医务点。
⑦救济、保险系列。包括扶持社会救济对象生产自救和贫困户勤劳致富;残疾人保险服务等。
⑧便民服务系列。包括生活服务网点;家庭劳务服务;安全防范服务。此外,还开展了为双职工和较高层次人员提供的家庭服务,以及文化生活、心理咨询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的生活服务等。
中国社区发展基金
中国社区发展基金(全称为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是由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发起成立的基金,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的国家3A等级资质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宗旨: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区,服务居民、发展社区。
主要任务:开展十大服务进社区;资助和开展社区教育培训、社区创业就业、社区贫困救助、社区养老优抚、社区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扶植等相关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发展项目;褒奖为社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基金的运作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的基本原则。
基金主要工作
1.中国社区服务发展论坛
2.两岸四地社区工作实务论坛
3.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社区公益行系列活动
4.十大服务进社区
社区发展基金标识释义
标识中心为人物或树木的图形。作为人物时三人成众,代表了中国典型的家庭结构,和“以人为本、服务社区”的基本思想;作为树木时三木成森,寓示着社区工作者汇成森林,服务社区。绿色主体意在突出环境保护;金黄色圆形背景犹如灿烂的阳光,温暖社区。环形中英文“社区发展基金”则再次强调了主题。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念
具体要求
知识基础
沟通技巧
组织能力
职业伦理
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
具体特征
工作程序
工作模式
西方社区
中国社区
中国社区发展基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