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湖北武汉市公办中学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原名“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创始于1911年,坐落在武汉市江汉区马场路91号,是由意大利天主教武汉教区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意大利人)创办的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
创办初期,学校实际上只是一所女子小学,分设初小、高小两部,后来开设中学部。1918年,学校更名汉口圣约瑟高等女校,分设初小、高小两部。1928年,增设高中部,使学校成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及幼稚园五部俱全的一条龙完全女子学校。1935年,经汉口市长吴国桢签署训令,准予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约瑟女子中学”。解放后收归国有,曾先后更名为武汉四女中、武汉十九女中,1966年男女合校,改名红宇中学,1968年学校定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学校在2001年被评为“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201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
学校简介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位于汉口自治街242号。
这幢大楼是建筑师沙西设计的,他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基本元素全部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因而圣诺瑟女子中学堪称武汉文艺复兴建筑的典型建筑整个建筑平面呈“U”字型,两侧对称凸出。楼房立面采用三段式构图,正面入口三开间设多立克柱式的门斗,上设4根通贯二、三楼层的多立克式壁柱,中部窄条的窗形与两侧大窗相对,使建筑更加活泼。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窗户的上下粉白色,红白相间,坡屋顶上覆盖红瓦。进大楼居中的主入口,进门的上方装饰有带宗教色彩的彩绘玻璃,给人一种神秘的沧桑感。
这幢建筑内部设计特别重视教学功能这一特点,过道很宽,最宽处超过4米,全部都是水磨工艺。楼梯宽阔并带有转角平台,扶手栏杆均饰有雕刻,尤其是每层楼梯的首根水磨石棱型立柱,十分粗犷气派。内廊两边均是教室。高大空旷的空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教室高4米以上,而且楼板都是夹三层,在天花板和楼板之间夹沙灰层,用于隔音。
木地板全漆成红色,玻璃门窗外还另安装了百叶窗板。所有的门窗、地板、勒线、天花板饰线都是用的上等木料,且细部装饰均独具匠心。虽经百年使用,大部分仍保持完好。原来一二楼教室的活动板壁加门,壁门底下有轴轮卡在铁槽上,可以调整教室的大小以适应班级学生多少,现在已改成固定墙壁了。学校开办之初为女子小学,后增设高小班。学校自设课程,除安排语文、数学、史地、物理化学各课外,增加英文、手工、图画、音乐各课。
历史沿革
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中国女性的风采,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张扬。回想100多年前,她们却是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女性地位的取得,最初体现于教育地位的确认。中原地区数千年封建社会从来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么从何时起,女子才可以进学堂接受新式教育,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呢?在春暖花开的“国际妇女节”前后,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拭去岁月的尘土,追寻武汉早期女子学校的踪迹。武汉女子教育始创于19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受封建体制的禁和约束,广大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目不识丁者十占八九。汉口开埠后,西学东渐,外国教会开始在武汉兴办女子学校,武汉的近代教育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教会及所属传教士开办的女子教育成为武汉近代最早的女子学校的发端。据初步统计,到解放前为止,武汉共开设有布伦女校、训女中学、懿训女中、圣罗以女子中学和圣若瑟女子中学等十多所各类女子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办客观上促使了武汉妇女有机会较早地接受近代科学文化知识。
女校培养了具有近现代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新知识女性,冲击和瓦解了封建体制对女性的梏,成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为了更真实地触摸武汉女中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记者们踏上了寻访之路。建筑精美、气势恢宏的圣若瑟女子中学在汉口自治街,还没到校门口,就已远远望见一座红白相间的醒目校舍。她就是圣若瑟女子中学,现在是武汉市第十九中学。学校大楼为文艺复兴建筑,气势恢宏。进门的上方装饰有带宗教色彩的彩绘玻璃,表明其和教会有着一定的联系。拾级而上,两边墙上悬挂着以办学宗旨和育人教育为内容的巨大展牌,学校的走廊上贴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联接起来就是一幅百年名校历史沿革的风情画卷。在这所原为教会学校的女中,现在每一教室的讲台上方都挂有一面“五星红旗”,熏陶着学生的爱国情操,这和昔日的教会学校单纯培养“有用的女基督徒”有着本质的区别。天津市第十一中学创始于1911年,在汉口天主教堂斜对面,意大利嘉诺撒仁爱会修女院(即原汉口英租界特三区,现在的鄱阳街21号)仁慈堂内,由罗马梵蒂冈公教武汉教区天主教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修女(意大利人)创办了“圣若瑟学校”。创办初期,她实际上只是一所女子小学,分设初小、高小两部。后来开设中学部。
1918年,更名汉口圣约瑟高等女校,分设初小、高小两部。同年,院长柏1928年,增设高中部,使学校成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及幼稚园五部俱全的一条龙完全女子学校。1935年,经汉口市长吴国桢签署训令,准予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约瑟女子中学”。这幢教学大楼已有近百年历史了,被定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为了保护好这栋大楼,武汉市十九中这几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了整旧如旧的维修。原来的地下层,漏水特别厉害,长年积水,对大楼地基带来隐患,他们为此投入了七十多万元,把地下层改成学校的体育活动中心,这样既彻底解决了漏水的问题,又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活动场所。
中原地区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之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叩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方面是被迫的,而且是痛苦的。但开埠又是一种契机,这意味着中国封闭结构的终结,中西文化得以直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教育从此开始影响武汉,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首办文华书院,随后,各国传教士相继创办教会学校。
1923年,学校在今汉口自治街242号选定校址,由中国教友集资修建新校。迁入新址后,学校定名为圣若瑟女子中学。1925年学校设立幼稚园,192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拥有高中、初中、初小及幼儿园五部俱全的完全女子中学。1953年,圣若瑟女子中学被政府接管。
民国教育部立案书
1925年设立幼稚园,1928年增设高中部,学校成为高中、初中、高小、初小、幼稚园五部俱全的一条龙女子学校。柏博爱还计划把学校扩充为中国女子大学,作为本校毕业生的升学之地。
随着中学部的开设,前来求学的中国女青年越来越多,校方即计划发展学校的规模,柏博爱趁回国之机,游历欧洲、考察教育,并在意大利筹集资金,邀集意国修女担任教师。1923年在汉口府北一路长墩子(今汉口自治街242号)选定校址,聘请著名建筑师沙西设计,历时两年,耗资30多万银元,建成一座五层教学大楼,使用至今。1925年,学校迁入新址,定名为圣若瑟女子中学。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1932年校方商议设立董事会,开始呈报政府为学校立案。1935年教育部派员视察学校,认为“与部长无不相合”,遂准予立案。1935年7月13日汉口市市长吴国签署政府训令,准予学校立案,学校全称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1938年武汉沦陷,全校师生“痛民族之国耻,感匹夫之有责,竭尽全力以国难”。教职人员严守校舍,保全教具。然沦陷区青少年不甘接受日寇的奴化教育而相继失学,为此,经社会人士敦促,学校忍辱复校,虽经空袭战火,授课不辍。
抗战胜利后,武汉教育几濒于破产,惟本校校舍巍然,图书设备完好。成为当时武汉最好的学校之一。从建校之初,到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圣若瑟女子中学”凡四十年,“每季招生投者恒逾千人”,教学成果社会自有公论。“卒业诸生,有服务于社会机关者,有升入武汉及平津沪各大学者,有游学欧美学成回国而为沪上大学之教授者”。真可谓,风雨四十载,桃李满庭芳。
学校规模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有高中三个年级,27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116人,其中特级教师1 人,高级教师32人,省先进2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21人,区优秀青年教师9人,教师队伍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合理。
武汉十九中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建有塑胶跑道和塑胶的篮排球场,理、化、生实验室的设备一流,计算机校园网的信息点、闭路电视和监控设备进入各个教室,教师、学生可全天上网学习、浏览,学校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全部采取计算机管理,教学楼的每一层楼都安装了直饮水设施,校园内绿树红墙、四季花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办学理念
武汉十九中在办学过程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主动发展”为教育模式,以“做诚信有为的人”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办学特色
古人云:“人无德不立”,十九中一贯认为培育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生是教育的第一要义,必须先成人,后成才。学校坚持严格的学生管理,教育引导学生讲诚信,讲规范,讲包容。学校推行全员德育管理模式,实行“导师制”,让每个老师都主动走近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关爱。在十九中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有无尽潜力的,学校每年都要奖励优秀生,激励后进生,补助困难生,对进步最快的学生还专门设立奖项。这种“诚信有为,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影响着、教育着一届又一届的十九中学生。学校环境优美,举止文明,校风严谨,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家长们常常用最朴实的话语说道:“十九中校风好,孩子在这里我们放心”。
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十九中极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名师工程”、青年教师拜师、外派培训等各种形式的教师培养工作,使得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为省、市、区各级学科骨干。2005年学校推行学科首席教师制,更是开创武汉市中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之先河。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和市管专家5人,江汉区首席教师2名,区学科带头28人,市、区优秀青年老师20人,所有教师均达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十多名教师已经通过或正在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这是一支年青化、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一支传承“身正、博学、严谨”。
教学成果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一个大飞跃,合格率、优秀率居武汉市同类学校领先 水平,年年都被江汉区教委授予高中教育教学立功奖。2000年高考上省线人数134人,文、理科最高分居江汉区第二,五个单科最高分居全区第一,其中政治单科最高分居全省第一。2001年高考再创辉煌,上重点线66人,本科线169人,第三批线324人,江汉区文科一、二名、理科第一名,均出自我校,理科第一名胡雅琴以674分录取北京大学。2002年和2003年我校的高考成绩又受到区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高中教育教学特殊贡献奖”和“高中教育教学立功奖”。学校领导因此多次应邀在全市高中工作会上作大会发言。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是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中华营”(CAMP CHINA)在武汉市唯一的项目学校,学校承担了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青春期教育既\u003c现代少年\u003e课程研究》和中美合作WCS环境教育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是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武汉市“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2004年学校高三毕业8个班,高一招生8个班,没有盲目的扩招,从而保证了师资的质量和办学的质量。2004年高一的这批教师曾在2001年高考中建奇功(上重点线66人,本科线169人,第三批线324人,江汉区文科一、二名、理科第一名,均出自我校,理科第一名胡雅琴以674的高分被北京大学录取),今年这支队伍所带的高三年级,根据教育权威部门提纲的资料预测,有望再次实现“低进高出”,取得突破性成果。由于规模小等客观原因,使得我们争创省级示范学校暂时受到限制,但是参加武汉市部分骨干校长赴美学习刚从美国归来的李东明校长却雄心勃勃,武汉十九中将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用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靠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诚信办学,稳扎稳打,赶超省级示范学校,精心打造一所精品高中
历任领导
1、欧阳德胜,女,解放前曾任武汉十九中前身—“汉口私立圣若瑟女子中学”校长。
2、晁栋,男,山东荷泽人,1925年生,南下干部。1952年—1959年任武汉十九中校长。
3、刘光华,女,1951—1952年任武汉十九中前身—“武汉第四女子中学”副校长。
4、彭泽富,男,1953年—1968年,在武汉十九中先后担任副校长、书记、校长等职务。
5、余正名,男,1969年—1979年任武汉市十九中校长。
6、曾昭绵,男,1969年—1984年任武汉十九中书记。
7、陈芳伟,男,1980年-1984年任武汉十九中校长兼副书记。
8、黄宗泽,男,福建福洲人,1933年生,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1977年—1994年任武汉十九中校长。
9、刘俊,男,1984年—1995年任武汉十九中书记。
10、胡崇德,男,1995年—2000年任武汉十九中书记。
获得荣誉
从1995开始,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每年都被江汉区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立功单位”的称号。2003年又被武汉市教育局批准为“比照重点中学”。同时还先后荣获:武汉市“文明单位”、江汉区“文明单位”、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德育“六有”实体建设示范学校、武汉市教育战线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等称号。连续10年获江汉区初中教学质量最高奖立功奖,及所有应考学科单科奖。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就是该校91届毕业生。
2022年1月,入选2021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拟认定名单。
2023年2月,入选“2021—2022年度武汉市文明单位(校园)”候选名单。
学校活动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语文社成立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构建学生精英团队,学校从第四届“精神家园”杯作文大赛的获奖学生中选拔产生了语文社成员,并向他们颁发聘书。李东明校长在语文社成立仪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殷切希望语文社成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举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
2007年11月3日至5日,学校07年教育教学工作会在汉阳海滨城隆重举行。本次会议以“明确职责,改进方法,狠抓落实——再谈‘质量是生命线’”为主题。大会围绕目前学校面临的形势,就教育教学中的质量落实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大会3日上午在初中部多功能礼堂拉开帷幕,进行大会主题发言。午餐后移师海滨城举行分组讨论。4日下午在大会分组总结交流后胜利结束。会议期间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教师娱乐活动和教师趣味运动会。
原市委副书记张代重来校做报告
原市委副书记张代重同志受我校领导的邀请,来学校参观指导,并发表精彩的演讲。张书记分别从“人生思考”“教育是艺术”“学校是艺术的殿堂”“艺术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向我校教师讲述了人的情商和智商对人生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向全体教师呼吁:教师应做人类灵魂的艺术家,学校应成为艺术的殿堂,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书,更应该懂得如何育人。用“一根扁担两个筐”的形象比喻,说明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最后,张书记勉励全校教师,克服眼前的暂时困难,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大事记
1、1911年意大利天主教武汉教区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意大利人)创办武汉十九中前身--“圣若瑟学校”。
2、193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对学校立案,正式定名为“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3、1949年武汉解放后仍为私立学校,改名为“汉口若瑟女子中学”。
4、1952年1952年8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正式接管“汉口若瑟女子中学”,定名为“武汉市第四女子中学”。
5、1956年学校更名为“武汉市第十九女子中学”。
6、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改名为“红宇中学”。
7、1968年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正式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九中学”沿用至今。
8、2000年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学校初中部单独成立武汉市第十九初中。
9、2012年经教育局审查通过,被评为省示范性高中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学校规模
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
师资队伍
教学成果
历任领导
获得荣誉
学校活动
大事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