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山村位于
江西省景德镇
浮梁县洪源镇,与九景高速公路毗邻。下辖9个自然村,统计到2008年人口1302人。进入新世纪,鸣山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利用地域优势,在发展村级经济的同时,规划建设新农村,村民生产、生活变得丰富有序。另有
浙江省宁波市浒山街道鸣山村、安徽省
太湖县新仓镇鸣山村等同名村。
在鸣山村人的记忆里,2000年以前,他们是那样的贫穷,以至于穷得连想修一条村级
水泥路的钱都无法凑齐。2000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鸣山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先后引进了瓷厂、电子厂等8家外来企业,数百名农民变成了半产业工人。与此同时,该村打破传统的种田方式,大力发展郊区农业与养殖业,并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创办了股份制大米
加工厂,集体年增纯收入2.4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200元,飙升至现在的3150元。
富裕起来的鸣山村人没有忘记建设自己的家园,从2001年开始,该村先后筹资兴建了村卫生所、老年活动娱乐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并按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绿化的原则,组织村民兴建别墅式楼房150余幢。好的建设还必须有好的管理,近年来,鸣山村以“文明新风进万家”为载体,积极开展“新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活动。一个舒适、卫生、和谐的新农村尽展风流。
10米宽、1.5公里长的大道两旁,崭新的楼房鳞次栉比,路旁的一排排桂花树,吐露着淡淡的清香;幸福洋溢在人们的脸上。作为
浮梁县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的鸣山村,到处散发着新农村的无限魅力。而在建村初始,当挖土机掘下第一铲土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
1998年的洪水,将洪源镇大洲、
佛塔、佛塔三个地势低洼的村小组沦为泽国。灾后,为了安置灾民,重建家园,新的鸣山村诞生在一个叫
栎属下的地方,230多户灾民将新家建在了这里。
建村伊始,鸣山道路泥泞,设施落后,村民收入渠道单一,经济极为薄弱,而且大多数村民因建新房而负债在身。为改变落后面貌,鸣山村首先打通了通往外界的道路,陆续完善了新村街面和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开通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引进了公交车,鸣山村逐渐变得生机勃勃。
基础设施的完善,加上地处城郊的优势,鸣山村开始为投资商所青睐。到2005年,已有8家外来企业落户鸣山,其中以中新瓷厂规模最大,仅此一家就解决了160多名村民的就业,村民完成了由农民向工人的角色转变。
利用城郊优势,鸣山村还发展了蔬菜、
甘蔗等经济作物,村里还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大米
加工厂和油坊,另外还有60多户成为养殖专业户,农民收入的渠道丰富起来,年人均纯收入也由原来的不足1200元,增加到如今的3150元。
口袋逐渐鼓起来的村民对生活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村里因势利导,围绕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把完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有机结合在一起,先后建有村卫生所3个,公共厕所1座,垃圾池10口。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敬老院、健身房、农贸市场应有尽有,和城市社区相比并不逊色。他们还和城市人一样,积极开展“新村是我家,卫生靠大家”活动,对门前屋后实行“三包”,街面卫生有专人清扫,每周进行一次卫生检查,不留垃圾死角,村民普遍养成了公共卫生人人管的良好风气。
前不久,鸣山村召开了群众大会,全体村民在新农村建设征求意见书上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以100%的支持率通过了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鸣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邹海明在描述鸣山明天时,表示要把鸣山建设成新农村的样板,让鸣山成为全省的名村、全国的名村。
县民政局局长殷书林告诉记者:撤村并村是中央、省、市政策要求,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各村撤村并村工作实践证明,村级规模大一点,有利于整合资源,凝聚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有利于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兴办公益事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增强村级班子整体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巩固基层政权;有利于降低
行政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殷书林局长反复强调,本着便民利民、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村级区划调整后村级规模扩大和农村取消农业税征收等实际情况,将在全县增设若干个便民服务网点,逐步出台一系列加强村级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村级干部队伍管理等一系列便民利民的政策措施,并着力在强化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增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上下功夫,从而为最终实现整合优势资源,凝心聚力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