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何渡村位于
浙江省宁波市石街道,2004年4月由车何村和北渡村合并而成。曾以“一猪一树”闻名市、区的车何村,加上北渡村历史悠久的渡口,于是,“一猪一树一渡口”成了车何渡村曾经有过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风景和亮点。
随着行政村的区划调整,车何、北渡合并为一个村,定名“车何渡”。目前,全村面积2.65平方公里,拥有常住人口2115人,流动人口1050人,耕地面积1810亩,辖区内拥有各类大小企业42家。车何村的“一猪一树”吧。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车何村村民响应上级号召,开始大规模种树养猪。种什么树好呢?村里组织人到临海更楼大队参观,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种
苦楝树好。一是因为苦树生命力强、成活率高;二是因为苦楝树实用价值高,树干用来做箱子胜过樟树,树的果子还可用于做肥皂等。很快,大队就发动每家每户种树,要求每户种树100棵,房前屋后、河塘旁、宅基地,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都要种上。车何村是个地多人少的村庄,那时,村里1000左右的人口,却有着近2000亩的耕地。当村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以后,苦楝树就在这个村遍地开花了,最多的一年,全村大大小小共种了1万多棵。因为种的多,车何村的
苦楝树不仅构成了农村特有的风景,还吸引了周边各镇乡、各村前来参观学习,县里还在车何村召开植树现场会。车何村一时成了先进典型。可惜的是,现在走遍车何村,却已难觅苦楝树的踪迹。几乎与种苦楝树同一时间,车何村的养猪业也红火起来了。那时,村里一边宣传毛泽东主席“一头猪就是一座小型的有机化肥工厂”等指示,一边采用家家户户养猪和各生产队办畜牧场并举的方法,硬是把养猪任务落实了下去。1969年,车何村的养猪量达到了929头,1973年发展到1894头,1974年达到了1940头,村里平均每人养猪1.54头,平均每户6.38头,实现了“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目标。为此,车何村被当时宁波专署评为地区级养猪先进单位,宁波专署还在车何村开过养猪现场会呢。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养猪人家纷纷转行,但仍有一些人钟情于养猪,现在,这个村仍然有六七个养猪大户。因“一猪一树”出名的车何村,其历史可追溯到宋代。据村民介绍,车何村姓车、姓何的比例占了全村人口数的90%。而据家谱记载,车氏原出田氏,因田氏田千耿为
刘彻之子
刘据辩明冤屈有功,在他年高时,特许他坐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因此,其子孙改姓氏为“车”。到宋代时,其后裔迁往江南一带,其中一支就定居在车何村。
何姓也是宋代从奉化日岭迁入的。据传,在元、明时,天台括苍山一带已有何姓人氏,后迁移到
奉化区。车何村人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偌大的耕地上种水稻、种
灯芯草、种大小麦、种油菜,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小日子过得较为舒坦。特别是在
改革开放以后,车何村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2003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7181元,村级可用资金达到20余万元。而让北渡村人引以为豪的则是这个村沿
奉化江而修筑的渡口。这个渡口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村民们还真说不清楚,只是说,至少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那时,交通不便,从
方桥一带来州的人,大多乘渡船过来,因为乘渡船的人多,江面上一直有两只渡船来回往返着。现在,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乘渡船的人少了,但仍有一只渡船在渡口守候着,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车何渡人仍将与时俱进,凭借便捷的交通条件,在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