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蓉蓉(英文名:Hu Rongrong)女,1929年2月18日出生于
上海市,毕业于震旦文理学院,中国现代舞蹈演员、编导、教师。
1940年上海沦陷,胡蓉蓉向索科尔斯基学习
芭蕾舞,并在《葛蓓莉亚》《白雪皇后》《伊戈尔王子》中担任女主角,17岁时她还在
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个人芭蕾独舞晚会。1950年,胡蓉蓉进入
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担任舞蹈教学工作。1960年,上海市舞蹈学校成立,胡蓉蓉担任副校长,1964年,胡蓉蓉与舞校教师将
歌剧《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白毛女》。1979年上海芭蕾舞团成立,胡蓉蓉担任团长。1980年,胡蓉蓉应邀担任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国际
芭蕾舞比赛”国际评委,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被国家文化部派出的国际芭蕾评委。1982年,胡蓉蓉担任在美国杰克逊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芭蕾比赛”评委。1990年起,胡蓉蓉担任第一届至第十九届
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1995年,胡蓉蓉担任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芭蕾比赛”评委。2007年,晚年的胡蓉蓉同志担任了
上海戏剧学院本科教学督导专家。2012年3月30日,胡蓉蓉因病于0时10分在沪去世,享年83岁。同年4月3日下午十四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舞蹈艺术家、著名舞蹈教育家、著名
舞蹈编导胡蓉蓉同志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胡蓉蓉自幼学习
芭蕾舞,小学读书时就到侨居
上海市的
俄罗斯芭蕾舞教师索科尔斯基芭蕾舞学校学习芭蕾舞。六岁时在电影《父母子女》中担任角色,后来她连续拍摄了 《
压岁钱》《哥儿救母记》《小侠女》,在这些电影中,穿插了许多
踢踏舞表演。
1940年上海沦陷,胡蓉蓉继续向索科尔斯基学习芭蕾,并在《葛蓓莉亚》、《白雪皇后》、《伊戈尔王子》中担任女主角,17岁时她还在
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个人芭蕾独舞晚会。
1950年,胡蓉蓉同志进入
上海戏剧学院前身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担任舞蹈教学工作,是上戏最早的舞蹈教师。
1960年,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成立,胡蓉蓉担任副校长,并亲自带班教授
芭蕾舞课和排练课。她以瓦加诺娃教学法为基础,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心得,因材施教,在脚尖训练课上创造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和方法。她训练的学生脚尖基本功扎实。为了巩固学生的基本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实习训练课,1964年,她与舞校教师将
歌剧《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白毛女》。该舞剧采用古典芭蕾为主,结合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毯子功、武术、戏曲等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喜儿”、“王大春”、“黄世仁”、“穆仁智”等人物形象。《
白毛女》先后共演出了两千余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声誉。
1980年,胡蓉蓉应邀担任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芭蕾比赛”国际评委,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被国家文化部派出的国际芭蕾评委。次年,胡蓉蓉将
曹禺的《
雷雨》改编为芭蕾舞剧。该剧仅有八个人物,无群众场面,主要通过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八人舞等形式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在北京的演出获得了舞蹈界和音乐界的好评。
1982年,胡蓉蓉担任在美国杰克逊举行的“第二届国际
芭蕾舞比赛”评委。1990年起,胡蓉蓉担任第一届至第十九届
上海市“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1995年,胡蓉蓉担任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国际芭蕾比赛”评委。
2012年3月30日,胡蓉蓉因病于0时10分在沪去世,享年83岁。同年4月3日下午十四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舞蹈艺术家、著名舞蹈教育家、著名
舞蹈编导胡蓉蓉同志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胡蓉蓉是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
芭蕾舞民族化的奠基者。幼年时因舞艺和表演风格被称为“东方
秀兰·邓波儿”。为人谦和低调,教学态度严格,深受学生爱戴。(
中国新闻网评)
胡蓉蓉对
上海市舞蹈教学和编导有重要贡献,她结合传统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元素探索芭蕾民族化,培养了多位知名舞蹈家。她领导的
上海市舞蹈家协会通过“上海之春”活动推广新作品,支持中国芭蕾舞发展。她参与编导的《白毛女》在“上海之春”后走向全国。胡蓉蓉致力于舞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创作民族芭蕾舞剧,并在晚年持续关注舞蹈事业,体现了
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她的成就和精神具有激励作用。(
上海戏剧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