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大葱,是
山西省的著名特产,因产于山西省晋城市郊
巴公镇而得名。这种大葱个大、香浓、辣烈、肉厚心实、质地细密、耐贮存,营养成分和
杀菌素也比一般大葱高,其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也高。被群众形象地呼为“扁担葱”。相传
慈禧西逃时路经
晋城市时,对巴公大葱连连夸奖,故而声名远播。先后被山西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委员会认定为“山西名牌农产品”,被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著名商标”。
历史渊源
泽州县巴公镇的“巴公大葱”是山西省早期四大著名土特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路经晋城,当地官员设宴款待,上菜时发现少了一道菜,急的人们满头冒汗,厨师临时急中生智用大葱及
肉丝烧了一道菜,取名烧大萄,慈禧吃后连连夸奖,这道菜便流传了下来。巴公大葱即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并成为了传统的种植农产品。
产地环境
巴公大葱主栽区为泽州县
巴公镇、
大阳镇、下村乡等乡镇。巴公大葱之所以品质优良,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适宜,栽培技术独特。如种巴公大葱最出名的坡头村,地处岭岗,属红粘土壤,空气干燥,适应大葱喜凉爽的生长习性,极宜种植。
种植技术
巴公大葱其种植技术,主要包括精心选种、实时栽培、认真管理3条。选种是秋后收葱时在地里单株选择。标准是植株健壮,管叶葱绿,葱白肥大,组织充实,外皮白色,符合巴公大葱杆粗、长相、疙瘩等典型形状。选好的葱种植精心保存,土地解冻后将葱种栽下,五六月收葱籽。种子只采收中间一枝,不才周围分枝,以保证籽粒饱满、壮实。播种、压秧都必须适时。在巴公镇,
白露种麦是同时种葱籽,来年农历五月再压葱秧,大葱就长不好。所谓“五月葱,空疙筒”就是群众的实践经验。
精心管理是巴公葱出名的关键环节。春天小葱返青时要施肥、浇水。压葱定植时要多施土杂肥并剪掉部分葱叶和须根以加速成活。因为大葱的食用主要是葱白茎,所以巴公葱主要在培植的白茎上下工夫。夏秋时间,每下一场雨,群众都要及时施一次肥,培一次土,保证充足的水、肥土条件,使大葱的白茎长得长、粗实、不分瓣。一直到“
寒露”收葱时,葱仍然不塌架,葱叶不黄苗,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品质特点
“巴公大葱”是巴公镇的一种地产名产,据传用其烧制的
小菜曾受到
慈禧的赞赏。“巴公大葱”是巴公镇广大农民长期选育的品种独特的地方品种,植株高、白颈长、根颈肥、产量高。其主要特点是个大、味浓、崩花多、耐贮存。
个大。这种葱每株重300--500克左右,收获时株高近1米,葱白60公分,头部的根茎有拳头大,人称“扁担葱”或“拳头葱”。
味浓。巴公大葱所含的营养成份和杀菌辣素均比一般的葱比例高,香味、辣味都很浓烈。烧制的大葱香味特别浓郁。因此,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较高,为葱中之冠。
崩花多。其他地方的葱用刀切不易碎,即使先用刀面一拍,切后也难免出现块状。把一株巴公大葱放在案上,只须用刀面一拍,层层鳞茎便自动崩开,小片葱白似满案飞花,用其烹、炒、调、炸时抢火候效果好味道美。
耐贮存。葱白肉厚心实,组织结构严密。单株独茎不分辨。收获3天后葱叶方才渐渐由绿变黄。叶干后放于阴凉干燥处保存一冬一春,葱白仅干外表一层皮,其葱不腐烂、不干枯、不跑味。
生产情况
巴公大葱的真正种植发源地是巴公镇的坡头村。巴公大葱在历史上种植面积曾达2000多亩,总产量200多公斤,每年外销60万公斤。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巴公大萄一度受煤炭经济的影响使得种植面积锐减。在20世纪90年代,泽州葱通过建立大葱基地,发展种植,运销
河南省、
山东省、
河北省、
陕西省等地,受到省内外客商的赞誉。
从2000年开始,巴公镇党委、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品种,在全镇范围内重新开发巴公大葱
种植业,镇政府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为种植的村和户给予资金补贴等。巴公一村、庄头村、郭庄村等有条件的村,纷纷响应,开发种植该产品,巴公一村还成立了双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专门设立了双丰园农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通过选育传统的优良品种、合理种植方式,还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开发大葱深加工项目,投资1200万元,新上了大葱低温冻干脱水生产线,并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规程进行种植和操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