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史
卫匡国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中国上古史》是作者卫匡国的编年体历史著作,1658年首版于慕尼黑,4开本,共362页。第二年又以拉丁文在阿姆斯特丹再版。书的全名为《中国历史初编十卷,从人类诞生到基督降世的远方亚洲,或中华大帝国周邻记事》。这部书上自远古,下至公元前一年,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是一部断代史。
作者简介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1661),意大利人。卫匡国是中国明清战争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是继马可·波罗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卫匡国成为大汉学家,当然不是因为他用汉文撰写了几部宣教、伦理的书籍,而是因为他在欧洲游说期间,用拉丁文撰写了4部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著作。这4部书是《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鞑战纪》和《中国文法》,《鞑靼战纪》已有中译本,收录在杜文凯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清季西人闻见录》中。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为:首卷介绍了中国的神话和中国人的世界起源观,如“混沌说”所谓“两仪未开,其气混沌如鸡子,盘古氏出,则天地之道,达阴阳之理”。还提到了伏羲、神农、黄帝等三皇五帝;第2卷为夏代史,自禹至桀;第3卷为商代卷,自汤至纣;第4、第5卷为周代史,包括西周东周,自公元前122年的姬发周郝王亡国(公元前255年);第6卷为秦代史,自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至子婴降刘(公元前206年);第7、8、9、10卷均为西汉史,自高祖刘邦(公元前206年)到刘欣刘欣(公元前1年)。
卫匡国还在这部历史著作中,介绍了中国的文字。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中国文字的发明者是伏羲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仓颉,伏羲之所以要创造文字,是为了代替麻烦不便的结绳记事;二是中国字在利用形态表意方面,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似,所以有象形文字的特点。为了证明他的论点,卫匡国还在书中附上一图,图中一边是山、日、龙、主、鸟、鸡的图形,另一边是根据这些图形衍变出来的对应文字。
作品影响
卫匡国想把传统的中国历史引入到欧洲历史学体系中去,引入到\u003c圣经\u003e的编年史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成份,也有宗教的动机,两者调和在一起,产生了卫匡国本不想看到的结果,这就是由于他确认中国远古皇帝伏羲即位的年代较之《旧约圣经》所记述的挪亚洪水发生时间早了600年,从而引发了欧洲思想界对于《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和中国纪年的长期争论,使欧洲奉为经典的《圣经》创世说陷于窘态之中,动摇了《圣经》和基督教的权威,并直接为欧洲启蒙思想家进行历史批判提供了依据。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最早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周易风水》及其卦图。
关于《易经》西传之始,中国学者过去认为,最早向西方介绍《易经》的应推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但实际上,早在柏应理之前的29年,即1658年,卫匡国就在慕尼黑出版《中国上古史》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最早经书《易经》。他根据中国“河图洛书”的传说,介绍伏羲是第一个看到龙负卦图出于水的人,因而能据此作易卦。卫匡国认为,既然伏羲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所以中国的第一门科学就是数学,因为易卦是反映天人之间的一种数学模式。卦图中最基本的符号是“阴”和“阳”,“阴”代表着隐蔽的、不完全的事物;“阳”代表着公开的、完全的事物,两者相生相灭,可以组成8种卦图,分别代表着天、地、水、火、雷、山、泽、风8种自然现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