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战争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天命三年),
后金(清)进攻
抚顺市、清河开始,到康熙元年(1662年,
永历十六年)清军俘获
朱由榔为止。
战争经过分可为三个阶段。战争前期,开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1618年)至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是后金在
辽东的战略进攻时期。包括
抚清之战、
萨尔浒之战、辽沈大战,
广宁之战、
宁远之战。战争中期,开始于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
皇太极元年)至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
崇德八年)双方战略对峙阶段。包括
宁锦之战、后金入塞之战、
大凌河之战、
松锦之战。战争后期,开始于清
顺治元年(1644年)到
康熙元年(1662年)清军对南明政权的总攻阶段。包括山海关之战,
清代消灭
弘光、鲁王、
隆武、
绍武、永历政权。至此,明清战争结束。清朝最终统一
中原地区,建立最后一个
封建王朝。
清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给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同时,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了中国各民族间的联系。使得边疆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
宗教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战争背景
明朝方面
女真部发展
明代是满洲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分为三大部:
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及
海西女真。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强北方兵力,打击蒙古贵族骚扰的同时对黑龙江流域也同时加紧经营,并于永乐七年(1409年)六月设立奴儿干都司,来招抚当地的女真各族。同时对前来献供的女真各部酋长授以指挥使、指挥同知等职,并给其凭证、官印、官服。并凭官印、凭证即可管辖辖区属民和与明贸易。努尔哈赤其祖父觉昌安就担任
建州左卫都指挥,经常前往
抚顺市与汉民贸易。
正统七年(1442年)明廷分建州左卫,增设建州右卫。从此
建州女真设置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合称
建州三卫。由于蒙古和
野人女真的侵扰,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不断向南迁徙。建州女真在
朱祁镇正统年间稳定在抚顺以东
苏子河流域;海西女真在明世宗嘉靖时期分布在
开原市东北部地区,并且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
叶赫那拉氏、辉发、哈达、乌拉四部,称为海西四部。
对满(女真)策略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
后金两部的南迁使得其离明朝更近,获得了
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明朝来说是一种威胁。明廷除了军事力量控制外,同时采用“分而治之、互相牵制、互相削弱”的办法使女真各部落各自牵制,各自为雄。当其中任何一个部落强大后,便采取与军事手段加以牵制平衡。
明廷的这种策略使得没有一个女真部落能强大到统一各部,反而被分割成更多部落。并且各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相互残杀,倚强凌弱使女真人民遭受巨大苦难。随着明朝
政治腐败,边防废弛,这种局面也渐渐发生改变。
明朝内政
明世宗时期,世宗
朱厚熜迷信方士,追求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使朝政废弛,经济政治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到万历时期,明神宗
朱翊钧做法更甚。政治方面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之后神宗就深居简出,几十年不上朝,官员出现空缺也不增补。此举严重影响政务处理,使得
明朝政治环境更加腐败。
经济方面,一方面是神宗挥霍无度,即位之初主管皇帝伙食的光禄寺有结余银两110多万。万历十五年(1587年)底,就仅剩下四万四千余两。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光禄寺为供应皇帝膳食,已经到了向其他部门借款的程度。 除此之外,皇室宫殿、坟墓、大婚、赏赐等都耗费颇多,使得财政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间,
朱翊钧针对边疆的问题,发动了万历三大征。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间,明延为平定宁夏叛乱,耗费财政二百余万两白银;东征援朝,耗费七百余万两银;平定播州叛乱耗银约二三百万两,接连征战使得明朝耗费大量帑银。 就在明朝政治日趋败坏之时,努尔哈赤在
辽东却在悄悄崛起,从此拉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
满清(后金)方面
复仇起兵
万历十一年(1583年),当时明朝政府积极扶持苏克苏浒部图伦城主
尼堪外兰,企图以他来控制
建州女真各部。尼堪外兰引导明军进攻古勒寨阿台时,努尔哈赤得祖父和父亲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得知后,责问明朝官员。明廷为安抚努尔哈赤,归还其祖父、父亲遗体,并任命其为
建州左卫指挥使。努尔哈赤对明廷做法虽然不满,但又无力抗衡,只能将父祖之死归罪于尼堪外兰。同年五月,努尔哈赤以其父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
统一女真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十三副遗甲起兵后,先经过三年征战统一了自己所在的苏克苏浒部。万历十四年(1586年),杀死尼堪外兰后威势大振,不少建州部族前来归附。
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逐渐统一
后金各部,势力不断壮大。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于努尔哈赤日益强大使得海西四部深感不安,随即联合蒙古三部和长白山二部,九部之兵三万人共伐建州。努尔哈赤以“乌合之众,其志不一,败其前军,军必反走”方略。斩杀叶赫布斋,俘虏乌拉布占泰,赢得此役大胜。此役后海西四部不敢再主动进攻建州,努尔哈赤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后统一哈达、辉发、乌拉。
分设八旗
八旗制度起源于
女真族社会狩猎生产组织。牛录真额原是狩猎时十人的首领。随后演变成官名。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中,努尔哈赤的军事实力日益扩大,于是在牛录组织上有了“旗”(固山)的建制。八旗制度是全民皆兵,兵民一体。既是
军事组织,又是行政组织。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八旗最小单位为牛录,设牛录额真一名,下辖300人;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最初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
八旗。努尔哈赤为八旗的最高统帅,亲自统领两黄旗,其他各旗分别有其子孙亲侄担任旗主。八旗对战争所得战利品进行均分,努尔哈赤通过八旗制度将女真各部严密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和战争。
建立后金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年号
天命,
国号金(史称后金)。东自
东海,西与明边接壤,北自蒙古、
嫩江市,南至朝鲜
鸭绿江,修筑
首都赫图阿拉故城(今
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又称兴京。
战争起因
政治方面
明朝对
辽东各部的统治实行的是“分而制之”的策略,使各部落各自牵制,人自为雄,而不能使之统一。在建州和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部之间制造矛盾,支持乌拉侵犯建州,怂
叶赫那拉氏与努尔哈赤为敌。同时,努尔哈赤已经征服近邻,海西四部已灭三部,只有叶赫部仰仗明朝势力不肯臣服。努尔哈赤要想在
东北地区建立统一的王国,必须先击败明军,才能征服叶赫。
经济方面
并且明廷还对女真进行经济封锁,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停止建州
朝贡,次年又关闭马市使建州在经济上遭受极大损失。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廷又向建州强取世代耕种的柴河等地,并且不许他们收获已种的庄稼。
明朝的这些做法使得女真人民愤恨之情由生,努尔哈赤利用女真人民的这种情绪掀起了反明战争。
战争过程
战争前期
抚清之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1618年)一月,努尔哈赤对众大臣宣布今年必定征明。同年4月13日,以
七大恨祭天,历数明廷对其罪状,率步骑兵二万,分两路征明。一路攻占东州(承德县东南一百余里)、吗哈丹(赫图阿拉城西南二百余里)二堡;努尔哈赤亲率一路军攻打抚顺,抚顺守将
李永芳投降。明朝
辽东巡抚李维翰急派总兵
张承荫率军一万救援,遇
后金埋伏,全军覆没。七月,努尔哈赤又从鸦鹘关攻打清河堡,明将邹储贤战死。后金在
辽东的节节胜利,使得全辽震惊,也使得明廷震惊。因此,
朱翊钧决定打一场胜仗来挽回辽东颓势。
萨尔浒之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天命三年)抚顺战役后,明廷启用
李如柏镇守辽东,
杨镐为辽东经略,随即征全国大军,征伐后金。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天命四年)二月,明军集结十万大军在
沈阳市集结并誓师,杨镐将兵马分为四路,约定同月二十五日出发,限令明军四路兵马于农历三月初二会攻
赫图阿拉故城。同时,杨镐派遣一名
后金逃兵带书信给努尔哈赤,声称已集结四十七万大军,并告知发兵日期,企图恐吓努尔哈赤罢兵。
努尔哈赤得知明军进攻消息,决定后金全军出动,每旗7500人左右,
八旗作战人数约6万。 西南两路明军出动之时,已被后金侦察兵发现。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后,认为明军南路道险路远,不能即至,宜先败其西路,南路由此前留守的500人进行防御。二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派一万五千名役夫前往界藩修筑城池并派400骑兵保护,以拒西路之军。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初一,杜松军率兵在萨尔浒谷口。得知
后金正在修筑界藩城(铁背山城),便将兵分为两部分,以两万人驻萨尔浒附近,自己率一万人进攻吉林崖(铁背山主峰)。 此时
爱新觉罗·代善、
爱新觉罗·皇太极带领的两旗援兵已经到了。代善命一千人支援吉林崖,剩下的部队分成两队,一面挡住萨尔浒的明军,一面夹击吉林崖。
随后,努尔哈赤率领六旗兵赶到,决定先解决萨尔浒的明军。此时天色已晚,萨尔浒的明军出兵列阵,后金军进行仰射。因后金军人数比明军多,努尔哈赤随即攻占萨尔浒明军营垒。杜军得知萨尔浒兵败后军心大挫,此时吉林崖上的金兵从上往下攻击杜松军,支援吉林崖的金兵从后夹击,杜松军经不住两面夹击,随即兵败。
杜松与王宣、赵梦麟全部战死。明西路军全军覆没。
三月一日夜,马林北路军得知西路军战败,急忙据守尚间崖(距萨尔浒大约三四十里),监军潘宗颜另率一万人前往斐芬山;又有龚念遂(西路军将领,杜松部下,因浑河水深未能渡河)率领万余人在斡珲鄂谟,各距尚间崖数里,互为犄角。
努尔哈赤得知马林已在尚间崖扎营便率军北上,途中与龚念遂军相遇。双方激战后明军大败,龚念遂战死。随后又以骑兵冲击列阵不稳的马林部,明军再败。副将麻岩战死,马林率亲随逃回
开原市。努尔哈赤最后进攻斐芬山,后金军下马仰攻,乘胜突入,
潘宗颜部大败,全军覆没。
叶赫那拉氏的军队约定来给潘宗颜助战,听说马林战败,便逃回去了。至此,北路军战败。三月二日夜,努尔哈赤率军返回
赫图阿拉故城休整
努尔哈赤歼灭西北二路明军后,立即回师对付东路刘綎军。努尔哈赤派细作伪装
杜松军,拿着杜松令箭告知
刘綎杜松已胜,催促其快点进军。刘綎不知西北二路军已败,担心杜松独享军功,自率精锐进入阿布达里冈(距赫图阿拉约五十里)。后金军率先登上此冈居高临下,分两队夹击明军。明军支撑不住随即战败,刘綎与其子力战而死。后金军乘胜攻击刘綎军余部,再次得胜。康应乾仅率百名骑兵逃脱,朝鲜军投降,乔一琦跳崖自杀。至此东路军也败。
杨镐得知西北二路兵马已败时,急命刘綎、李如柏军回师,此时刘綎军已深入300里,命令还没到刘綎就战败了。
李如柏接到命令下令回军,
后金哨兵二十人发现后,登山鸣锣,佯装大军追击。李如柏军大惊,混乱踩踏,伤亡一千余人。明四路大军仅南路军没有全军覆没。
辽沈之战
萨尔浒之战之后,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天命四年)六月攻克
开原市,斩杀
马林等;同年七月攻克铁岭 明廷感到
辽东问题严重,派
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当时明军在辽东的军队士气颓丧,人民为避战乱纷纷逃离。熊廷弼于八月到达
辽阳市后大整军纪,斩杀逃跑将领,督造器械,在辽十个月采取积极防御的政策使
后金不敢贸然进犯。 此时明廷内部党争严重,
熊廷弼的做法遭到廷臣攻击,说其胆小畏敌,不敢出战,因此遭到罢免,辽东经略由
袁应泰接任。袁应泰上任后一改熊廷弼防守策略,并大量收降蒙古饥民,其中掺杂后金奸细,同时积极组织兵力试图反攻后金。
天启元年(1621年,
天命六年)二月,努尔哈赤抓住明廷换帅之际,率领全国兵力攻陷沈阳屏障奉集堡(今沈阳东南)和虎皮驿(今辽宁沈阳市南六十里十里河镇)。三月十二日,后金军兵至沈阳,总兵
贺世贤和
尤世功在此驻守。贺世贤出城迎战,兵败身死,尤世功前往救援同样战死。袁应泰招降的蒙古人为
后金做内应,沈阳城破。
沈阳市攻克后,努尔哈赤又乘胜进军
辽阳市。
袁应泰得知后,将奉集、威宁的明军撤到辽阳加强防守;同时引
太子河区水灌注
壕沟,沿壕沟架设
火器。三月十九日,努尔哈赤率军到达辽阳城外,袁应泰督明军在城外迎战。双方经过激战,明军败退。次日,明军三万人在城东门列阵拒敌,利用火器防御。后金军掘闸放水,壕沟水逐渐干涸,后金军乘势越过壕沟。明军阵型被打乱,退回城内。后金登城作战,明军举火御敌,双方大战至天亮。三月二十一日,
后金加强攻势,明军抵挡不住。经略袁应泰自杀,
辽阳市失守。 后金攻克辽阳后,努尔哈赤又乘胜攻下其河东之三河、静远、新安、宽奠等大小七十余城,官民俱削发降。
广宁之战
辽沈相继失陷,使明廷朝野震动,于是又重新起用
熊廷弼为
辽东经略,同时任命
王化贞为
辽东巡抚。二人刚一上任就意见不和,熊廷弼坚持此前防守为主的策略,集中兵力于广宁(今辽宁北宁市),在山东登莱建立水师袭扰辽东沿海,经略驻守
山海关,指挥全局;而王化贞则一味主张进攻,意图收复辽沈。
阉党成员的
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王化贞沆一气,偏袒王化贞。熊廷弼名为经略,实权却在
巡抚王化贞手中。王化贞在广宁
佣兵十四万,而熊廷弼手中只有五千人。
天启二年(1622年,
天命七年)正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领五万后金军直至西平堡。
王化贞派总兵刘渠、
祁秉忠率军前去救援,并以心腹
孙得功率广宁兵为前锋,此时孙得功已蓄意投降
后金。二十二日,明军在平阳桥与后金军相遇,双方刚刚接触,孙得功率兵先逃,并大呼兵败,明军不战自溃。孙得功逃回广宁后,扬言后金军已到,城内军民惊慌失措,四处溃逃。王化贞也狼狈出逃,与
熊廷弼退守山海关。广宁随即失陷,其周边四十余座城堡不战而降尽为后金所得。
宁远之战
明军在
辽东一败再败,
广宁之战后熊王二人全部下狱。
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时任礼部右侍郎
孙承宗自请前往辽东督师。孙承宗到达边关后命令制定军制、修筑炮台、训练火器骑兵,并且不断收失地。利用四年的时间前后修复大城九座、堡垒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建立十二个
车营、五个水营、二个火营、八个前锋后劲营,造军事器具等装备设施合计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孙承宗在关期间清(
后金)未敢侵犯。同时,明廷意式到火炮的威力,熹宗派人前往澳门聘请炮师购买到22门英制
红夷大炮,其中的11门
火炮被运送到
山海关区和宁远。
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因
孙承宗不愿与阉党魏忠贤交好,魏宗贤便怀疑孙承宗拥兵数万想清君侧,命其党羽上疏攻击孙承宗。随后孙承宗遭到罢免,明廷派遣
高第为
辽东经略。
高第上任后,认为关外一定守不住便命令军队全部撤出
锦州市等地,并将锦州等地军民尽数撤离,丢弃米粟十余万。
袁崇焕不认可高第的做法,只得独守孤城
宁远县。努尔哈赤得知明廷更换辽东经略,率大军六万征明。
此时,宁远守军只有一万多人,袁崇焕得知清(
后金)军来攻,采用坚壁清野的策略并将守城器械运至城内,在四面城墙上架设西洋大炮。同时抓捕城内奸细,清空街道行人,并向
山海关区发檄文,如有将士逃至全部斩首,将城内人心安定。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
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军到达宁远,次日,努尔哈赤命士兵进行攻城。
袁崇焕利用
火炮进行防御,炮弹打中的地方可出现数里的大坑。 经过两日的激战,清军(后金)损失惨重。由于伤亡过多,努尔哈赤无奈退兵。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得知明军粮草在宁远南十六里的
觉华岛(菊花岛,今辽宁省兴城东南10余千米一岛屿),遂命蒙古八旗前去攻打。岛上明军全军覆没,船只粮草被焚毁。二十九日,率大军返回
沈阳市。
宁远之战是明朝自
抚清之战后第一次重创
后金进攻,双方由此进入战略对峙阶段。
战争中期
宁锦之战
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愤恨而回,同年八月便因病去世。
皇太极继承大汗之位。 此时的后金(清)处在蒙古、朝鲜、大明三面包围之下。皇太极为了解决对明作战的后顾之忧出征朝鲜,明军守将袁崇焕为了修筑宁锦防线,双方进行了短暂的议和。 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后金已与朝鲜签订盟约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得知袁崇焕在关外修筑防线,于是以
袁崇焕私自筑城,没有和谈诚意为由,亲率五万大军发动了宁锦之战。
天启七年(1627年,
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兵直至
锦州市,将其包围。 锦州守将
赵率教率领三万明军用大炮进行防御,后金伤亡惨重,随后后撤五里扎营等待
沈阳市援兵。 随后数日,
皇太极先是引诱赵率教出城野战,后又以书信招降,赵率教死守城池坚决不出。此时,皇太极获得
袁崇焕送往锦州的书信一封,得知明军援军和锦州军备等情况。随即改变目标,转而选择进攻宁远。
在之前战役中袁崇焕清楚的认识到明军不善于野战,只有凭借城池坚固,并运用
火炮才能与
后金抗衡。所以此次后金(清)进攻依然以坚壁清野为主,伺机出战为辅的方针五月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到达宁远城北岗。 袁崇焕率领城内将士登墙防守,明军挖掘战壕,架设大炮进行攻击。此时
满桂与
祖大寿率兵皆在城外,
皇太极面城列阵,但明军靠近城墙太近在大炮射程之内,后金不敢上前进攻。 皇太极假装后撤想引诱明军出战,明军皆按兵不动。皇太极因其父努尔哈赤就未能攻破此城,心怀怨气,想强行进攻,众贝勒力劝无果,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强攻。 后金军顶着明军的
火器攻城,伤亡数千,尸横满地。明将满桂、祖大寿等也率领步骑冲杀上来,双方战斗更为激烈,明军兵士同样损失惨重,满桂也身中数箭。城上
袁崇焕指挥
红夷大炮轰击
后金,后金多位将领皆受重伤。
皇太极亲自督战,到傍晚因伤亡太大,于是撤军至双树铺(今辽宁兴城市双树乡)驻营。二十九日,皇太极害怕处在
宁远县、
锦州市之间腹背受敌,遂放弃攻打宁远率军北上。
六月初三,皇太极命
八旗整理攻城器具,于次日早晨再次攻打锦州。守将
赵率教用
火炮和各种
火器射击,迫使后金兵无法接近城墙。皇太极临阵督战,发动多次强攻,皆为明军火炮击退,战斗一直进行到傍晚,后金兵伤亡惨重,加上天气炎热,士气低落。皇太极随即下令停止进攻,决定撤军。
六月初五,
后金撤退,在途中拆毁大、
小凌河二城。至此,
宁锦之战以后金死伤甚多,
皇太极无功而返结束。明朝称此役为“宁锦大捷”。
己巳之变
宁锦之战后,皇太极吸取宁远、宁锦之败的教训,不再正面强攻宁、锦,而是绕过宁锦防线,从蒙古入关,攻击明朝防守薄弱的城池。
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由于明朝重兵皆在宁、锦一带,山海关以西边防废弛,后金一路直抵遵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军救援战死于遵化城。
后金一路势如破竹直至京师。
此时
袁崇焕尚在关外,急忙率兵前去救援。因一路急行军,人困马乏,袁崇焕请求进城休息,崇祯帝不同意;后又请求在城外驻扎,也没得到批准。都城突然遭到兵祸,都说是袁崇焕纵敌拥兵。与袁崇焕不和的朝中大臣也诬陷袁崇焕之前与
皇太极议和是叛国。并且此前袁崇焕私斩
毛文龙让崇祯帝心里已经有所猜疑,这时皇太极使用“反间计”使崇祯帝坚信袁崇焕已经反叛投敌。十二月一日召见袁崇焕时,将其逮捕入狱。袁崇焕被捕后,崇祯帝以大同总兵
满桂统帅入援军队,并催促出战。但最终寡不敌众,战死于安定门。
后金在关内大肆劫掠,但因宁锦防线的存在后金害怕后路被截断,所以不敢在关内久留并且也不能长久控制关内城池。 同年年底,皇太极率军返回,沿途占领
遵化市、永平、
滦州市、
迁安市四城,派部分军队驻守,其余部队返回
沈阳市。次年八月,
袁崇焕以“擅自议和,私斩大帅”二罪被下令处死。
大凌河之战
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天聪五年)七月,
皇太极探知明军在兴筑大凌城,害怕大凌城再次成为宁远、锦州一样的城池,随即出兵十万,并征调蒙古军一同进攻大凌河城。
八月初,后金军与蒙古军在
辽河会师。皇太极鉴于宁远、宁锦战败的教训改变以往战术,采用
围点打援的方式,分兵两万占据
锦州市与
大凌河之间,来阻挡锦州增援部队。 自己则亲率大军前往大凌城,命
佟养性率领的火炮营在锦州大路扎营,并围绕大凌城建造隔离墙并挖掘三道
壕沟,使大凌城完全与外界隔绝。 后金军突然到来明军并无防备, 此时大凌城中有总兵
祖大寿及副将八员,马步军各七千人,夫役商人约一万余人。祖大寿所部虽然都是精锐部队并且配有
火炮,但城中缺少粮食。并且大凌城修建时间较短,齿墙仅修完一半。
从八月初到九月中旬,大凌河城中明军先后进行四次突围均被击退,但清(后金)军同时损失不小。
皇太极见一时无法直接攻下
大凌河城随即命人用红衣大炮攻击大凌城周围墩台,招降两处,毁坏两处。后金毁坏大凌城周围墩台使大凌城失去策应能力。 同时在八月期间,明军三次共派出一万五千人军队前往大凌城救援,双方互有损伤,但明军援军都未能前往大凌城。此时城中粮食仅有一百余石,城内将士以马鞍为柴,煮马肉为食。
九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兵两万人与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
吴襄、宋伟等率领的四万余援军在长山口(锦州府城东南,距城十五里)大战。
皇太极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率领两翼骑兵冲入明军,击溃明军阵型。 随后,皇太极又命
后金炮兵攻击明营,并派精兵埋伏在明军退路。总兵吴襄、宋伟等畏战怕死,率先逃走。明军溃败。 此后明军再无援军可派。
到十月初,大凌城内已经没有可以再果腹的东西了,城中军士饥饿至极,甚至以人肉为食。此时
祖大寿虽然仍不愿投降,但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又无法突围的情况下也开始动摇。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命人杀死不愿投降的副将何可纲,率领城内其他将领三十八人投降后金。 祖大寿投降后,向
皇太极谏言愿做内应夺取锦州,皇太极随后同意,放祖大寿及其随从几人去往锦州,但祖大寿进入锦州后并没按约定行事。十一月九日,皇太极下令摧毁
大凌河城,班师回朝。至此大凌河战役以后金大获全胜而归。
入塞之战
丙子之役
崇祯九年(1636年,天聪十年)四月初五,皇太极在满、蒙、汉众大臣的劝进下率领文武百官等在盛京举行典礼,共上尊号。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改元
崇德,
国号大清。
崇祯九年(1636年,崇德元年)五月,
皇太极即位皇帝的庆典刚结束,便派武英郡王
爱新觉罗·阿济格和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率兵十万再次入犯明边。此次清军犯边仍然是进行军事骚扰和掠夺财物、人口。六月二十七日,清军从
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县北)分三路进入明边,大掠赤城、
云州乡等地,并攻下距离北京仅九十里的
昌平区。此次入边,清军在京师周围攻城掠地,共克城十二座,掠夺人畜近十八万。明
兵部尚书张凤翼、
宣大总督梁廷栋只是跟在清军后面尾随,不敢进攻。九月初一,清军从建昌路冷口关出边,满载而归。
戊寅之役
崇祯十一年(1638年,
崇德三年)九月,
皇太极命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贝勒岳托两路人马分别从墙子岭和青山关入关。清军一路进犯明朝腹地,明廷内部却战和不一。兵部尚书
杨嗣昌和太监
高起力主议和;宣大总督卢象昇极力主战。崇祯帝先主和后主战。但卢象昇处处受
杨嗣昌牵制,手中只有两万兵马,经过几次战斗损耗和其他方面抽调,最后仅剩疲卒五千人。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在无援无粮无饷的情况下在蒿水桥(今河北
巨鹿县南贾庄附近)与清军相遇,大战两日,卢象昇身中四箭三刀身亡,明军全军覆没。高起得知卢象昇战死后,不战而逃。清军便乘势深入
河北省南部,攻陷多城。杨嗣昌派兵移师德州防守,但此法使得
济南市空虚。清军绕过德州,奔袭济南。次年正月,
济南市被攻占,清军顺势转战
山东省其他州县,直至
兖州区。到三月从青山口出塞,返回
辽东。此次清军在关内半年之久,席卷京、
河北省、
山东省,攻克七十余城。
松锦之战
皇太极从以往清军几次入关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要想夺取中原,必须先夺
山海关区,要想夺取山海关,必须先夺
锦州市。
崇祯十二年(1639,
崇德四年)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松山无果,便于次年派兵前往离锦州九十里处的义州城(今
义县)筑城屯田将锦州包围。 并且不断收割锦州周围庄稼及清除锦州周围墩台,不断孤立锦州。
与此同时,明廷派遣三边总督
洪承畴为辽总督,主管
辽东军务。 洪承畴到达辽东后,从各营抽调士兵进行训练。并利用清军包围锦州不严的间隙不断向锦州输送粮食。到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崇德五年)九月,运送到
锦州市的粮食可足支到明年三月,松山粮食也足支到明年二月。 同年年底,
皇太极发现清军围城不严的情况,于次年三月派遣四万余骑兵加强对锦州的围困,同时策反锦州城内的蒙古兵,并成功夺取锦州外城。锦州守将
祖大寿向明廷求援,崇祯帝得知锦州告急后,命洪承畴支援锦州。 洪承畴随即征调兵马十三万人驻守宁远,认为应“且战且守,步步为营”并没有贸然救援锦州, 而明廷以援军众多,劳师糜饷要求洪承畴速战速决。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
崇德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洪承畴无奈出兵,两天后率领明军到达乳峰山(距
锦州市城南约六里)。此时清军驻扎在乳峰山东西两面阻止明援军进入锦州 到八月初,双方几次激战,清军难以招架,并且被锦州明军和乳峰山援军夹在中间无奈被迫向后退六十里,分守关隘,上疏请援。
八月十四日,
皇太极接到
爱新觉罗·多尔衮求援,亲率十八余万大军星夜兼程赶往前线。 八月十九日,洪承畴将十三万兵马布置在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间,粮草则屯集在杏山与松山之间的笔架山(今辽宁凌海市南),随军仅带几天口粮。 皇太极发现明军前队集结甚众,后队则相对较弱。随即将部队放置在松山与杏山之间,横在大路中间切断松山与杏山的联系,截断明军粮道,切断明军退路。 又派精兵埋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各条主要道路。将松山和洪承畴军严密包围,使锦州、松山、宁远三座城池孤立,无法配合作战。
八月二十日黎明,明军率先发起进攻失败,退至塔山。清军击退明军的同时还劫取了明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并且挖
壕沟断绝松山到杏山的道路。洪承畴将兵力收缩至松山城下,做突围准备。 次日,
皇太极加紧对松山围困。明军粮食不足,而松山存粮不够大军分食。 当天夜里,洪承畴留下三分之一的兵马驻守松山,其余人马合力突围。但明军军心涣散,多位总兵未按计划行事率先逃跑,致使明军大乱,自相踩踏,丢盔弃甲。皇太极已命诸将扼守松山至宁远、塔山、杏山的道路。明军看到逃往至宁远的陆路已经被清军截断,于是奔向海口。但适逢
涨潮,大部分明军都被淹死,逃脱的仅有二百余人。总兵
曹变蛟与总兵
王廷臣得知各路已被清军截断,随即返回松山与洪承畴和
辽东巡抚邱民仰继续坚守松山。
八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九日这段时间里,松山上的明军再无力出兵作战,被围困在松山的明军也仅剩不到一万余人。
皇太极命人清除松山周围四座墩台,加紧对松山包围。并在各路设伏,继续清剿溃逃的明军。十天时间里,清军共斩杀明军五万三千七百余人,获得骆驼、马匹七千五百余匹,
甲胄九千三百余副。明军被淹死者也数以万计。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
崇德六年)九月开始,
洪承畴等人继续在此坚守,并向明廷求援。但此时明廷已派不出援兵了,崇祯只能命令其死守。洪承畴多次进行突围也都相继失败。 到年底,松山粮食已经严重不足,从先前的每天二碗米到现在只能每天一碗。粮食吃光后又以战马充饥,甚至人吃人的境地。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崇德七年)二月,
松山城副将夏成德派向清军投降,约做内应。二月十八日夜,清军按照约定从城南面进入城内,生擒洪承畴、
曹变蛟、邱民仰等。曹变蛟、邱民仰等不愿降清,与一百多名各级将领和三千多名士兵被杀。 夏成德及所部一千二百四十多人降清,清军缴获
甲胄军械一万五千多件,各种
火器三千二百七十多件。
洪承畴等被押送
沈阳市,随后降清。
松山陷落后,
锦州市军心瓦解。此时锦州已经被围一年多,城内早已粮尽,又得知松山陷落。同年三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
祖大寿打开城门率领七千余官兵向清军投降。 到四月,清军相继攻陷塔山、杏山。至此历时三年的
松锦之战结束,此战后明军关外仅剩
宁远县一座孤城。
议和与壬午之役
松山之败后,
洪承畴请求明廷救援。但此时的明朝深陷农民起义军困扰,人力物力严重不足,明朝无力两线作战。崇祯帝权衡利弊后,认为起义军是心腹之患,所以集中力量镇压起义军,对清进行议和。 此次议和是崇祯帝秘密进行的,朝中大臣只有少数几人知道。但派去议和的官员不慎将此事泄露,崇祯帝为保全自己将议和归罪他人,明清议和也以失败告终。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
崇德七年)十一月,
皇太极再次派兵侵入明朝内地,明廷虽然在边境布置了大量防备但士气低落,无济于事。清军在关内半年,纵横
山东省、直隶、
河南省,克三府十八州,掠夺金银、人口、牲畜及其他财物无数。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崇德八年)五月才陆续出关。
战争后期
山海关之战
崇祯十七年(1644年,
顺治元年),在起义军的攻势下明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三月初,崇祯帝下令
辽东总兵
吴三桂放弃
山海关区外土地,入京勤王。
吴三桂接到命令后三月十六日才到达山海关,而仅仅三天后,
李自成就攻破北京。
崇祯也在三月十九日自缢而死,明朝的北京中央政权覆灭。
明朝的北京中央政权覆灭后,吴三桂先是接受了李自成招降。后得知爱妾被李自成部将掠去,随即掉头向东,并击败李自成派来的守将。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变卦的消息,决定亲大军前往。吴三桂随即向清军求援,
爱新觉罗·多尔衮得知后答应吴三桂的要求,并向山海关开进。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到达
山海关区,与吴军大战。清军也于当日夜到达山海关,次日将李自成击退至永平。四月二十六日,
李自成率军退回北京。清军一路穷追不舍,五月初二到达北京,此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经撤回
陕西省。多尔衮遂即上疏
顺治帝建议
迁都北京的,为统一全国做下一步准备。
南明与清之战
弘光政权
清顺治元年(1644年),北京城被起义军攻占,
崇祯自缢的消息传到
南京后,南京文武大臣永立
朱翊钧之孙
弘光帝朱由为帝。同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此时的全国形势是满清、起义军、南明三方势力。清军占据北京后将起义军视为主要目标,对弘光政权采取诱降政策。因弘光政权怀恨起义军推翻明朝北京政权,随即提出“联清灭顺”的方针,并派大臣前往北京与
清议和。
弘光政权的条件是山海关以外归清,并每年给岁币十万。但此时
清代意图统一全国,根本无意和谈。
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在
陕西省击败
李自成后,向南进军进攻
弘光政权。此时的弘光政权内部又发生矛盾,清军如入无人之境,四月十七日,到达
扬州市城郊。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此时的
弘光帝还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五月初清军渡江后,弘光帝就和近侍千余骑率先逃命。五月十五日多铎率军进入南京,在南京的文武大臣皆出城迎降。不久弘光帝也被清军俘获,五月二十四日被带回南京,次年五月被清廷杀死。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朱元璋九世孙唐王
朱聿键在批文官武将的支持下,在
福建省称帝,年号隆武。除直接下辖福建省之外,两广、
江西省、云贵、
四川等地的原明朝官员及
江南等地抗清首领都承认其政权领导。
朱聿键在
南明诸帝中是一个比较有抱负和眼光的皇帝。其以抗击
清代为主,并且提出消除万历以来的党争问题;同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朱聿键自身也比较洁身自好,并且喜欢读书。但其作为依然有限,其实权大部分掌握在
郑芝龙和其弟
郑鸿逵手中。郑芝龙只是顾忌自身利益,对朱聿键抗清兴明并不认可。
朱聿键为摆脱郑氏控制,于
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派兵出征。因兵力不足,粮饷缺乏在同年十二月兵败。同年年底,朱聿键率军亲征。次年六月,清军进入
浙东地区之后,郑芝龙接受清廷王爵之位招降将闽浙交界军队撤走,致使入闽门户打开。八月底,朱聿键被清军俘虏,
福建省被清军占据。
鲁王政权
与
隆武政权同时,顺治二年(1645年)闰六月,由于
清代强行令
汉人剃发,使得浙东抗清武装纷纷出现。
朱元璋十世孙鲁王
朱以海于闰六月二十一日起兵并称
监国,随后受到浙东抗清武装的拥戴,并在
绍兴市指挥浙东抗清。鲁王政权当时控制区域仅限于浙东,浙西地区则是在满清控制之下,中间仅有
钱塘江之隔。其政权虽然在
浙东地区一度占据优势,但地域狭小无法支撑其过多军队;并且军成分杂乱无法统一管理;鲁王本人也贪图享乐,并且因自身地位与同时期的隆武政权交恶,为防止隆武政权进攻还分兵防御,所以其政权十分脆弱。
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抽调兵力进攻浙东。六月初一突破钱塘江防线,进入绍兴。鲁王出逃,流亡海上。其政权所属抗清武装也就此瓦解或被清军消灭。
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隆武政权覆灭后,
朱聿键之弟于十一月初一在
广州市称
监国,初五日即位称帝,改元绍武。而同月十八日,
朱翊钧之孙桂王朱由榔经拥戴在
肇庆市也即帝位,改元永历,两个政权水火不容。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趁其相互攻伐之时,率兵进入
广州市,绍武帝出逃被俘,其政权仅仅存在四十多天就灭亡了。
永历政权
永历政权是
南明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其政权据有两广、湖广、
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江西省等地,其主要地盘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清军攻下广州后于次年正月二十六日攻取肇庆,二十九日攻取
梧州市。永历帝一路逃命,四月中旬逃至湖广武冈。
湖南时期
在
湖南省地区,坚决抗清的是原明朝官员
何腾蛟、
堵胤锡等人,他们统帅的是原明朝军队,但军队多被军阀控制,内部矛盾严重。何腾蛟等人接受永历政权领导后并没能带来丝毫帮助,反而使清军加强这一地区的兵力。
顺治四年(1647年,
永历元年)三月,平南大将军
孔有德等人率领的清军由
岳州进兵
长沙市,明督师何腾蛟、恢抚章旷与总兵
王进才等闻风而逃,
浏阳市总兵董英以城投降。由于战局不利,驻守在
武冈市的守将
刘承胤于八月降清,永历帝仓皇出逃至
桂林市。九月,清军占领
永州市。至此,永历政权丧失对
湖南省的控制 。
两广时期
清军占领长沙等地后,于顺治四年(1647年,永历元年)十一月全力进攻
全州县,全州位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角是湖南进入广西的要道。由于湖南被清军占领多地抗清武装相继转移至桂林,使得此地抗清力量大增,全力阻击清军进攻。清军在此战中失败,统帅
耿仲明耿仲明仅只身逃走。但全州之役后,原明朝官将与抗清的农民起义军不和致使抗清力量分裂,其中部分将领向清军投降,致使清军占领进入广西的门户重地。
顺治五年(1648年,
永历二年),由于
桂林市形势危急,永历帝迁往
南宁市。
顺治五年(1648年,永历二年)正月到三月,帮助清廷攻取
江西省和
广东省的降清将领皆因清廷所受官职不满相继反清,并接受永历政权领导,此举使得永历政权的辖区大大扩展,永历帝也迁往
肇庆市。由于清军分兵江西作战,给永历政权创造条件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至
湖南省发动全面反攻。同年之内,相继攻克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湘潭市、
永州市(今湖南
祁阳市以南、
东安县以东
湘江及其支流
潇水流域)等地。到十一月,
清代在湖南主要据点仅剩
长沙市一城。 但由于内部再次争权夺利,内部矛盾日益加重,使得抗清力量再次削弱。
顺治六年(1649年,
永历三年)正月,
南昌市被清兵攻破,
何腾蛟在湘潭被俘,湖南境内的明军纷纷败退。同年八月,清军派二万人攻广西,一万人进攻
广东省。顺治七年(1650年,永历四年)正月,清军已经打通广东门户
南雄市,永历帝再次出逃
梧州市(今广西梧州市)。同年十一月,清军基本控制广东;进攻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清军也占领
桂林市。次年二月,梧州被清军占领。随后清军一路推进,永历帝一路逃窜。到顺治九年(1652年,永历六年)二月,逃至
大西军控制的贵州安隆所(后改名
安龙府)。
与大西军联合抗清
大西军是领导
张献忠牺牲后,其部下平东将军孙可望、安西将军
李定国、抚南将军刘文秀、定北将军艾能奇率领余部撤入川南。随后不断出兵攻占,到顺治六年(1649年,永历五年)底,其辖区包括
云贵高原两省及
四川省南部和北部地区。虽然在
张献忠牺牲后,其主要领导人也由反明转向扶明,但更多是考虑自身权势地位。大西军内部孙可望和李定国二人不和,永历政权迁至大西军辖区后也没能改善,并且不满孙可望的逼迫行为,积极拉拢
李定国,反对孙可望,此举正好给了清廷可乘之机。
顺治九年(1652年,
永历六年)二月,清廷派
孔有德向
贵州省进军,
孙可望派出两路大军。一路由刘文秀率兵六万取
宜宾市、
重庆市;一路由
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出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刘文秀前期进攻顺利,但在十一月保宁一战中骄傲麻痹,差点全军覆没,随即退回贵州。李定国军在四月攻克
黎平县,五月连下四城,六月又全歼
全州县清军,孔有德得知后亲自前往
桂林市坐镇。七月初,因清军兵力不及,孔有德城破自杀。随后,李定国挥师北上,出兵七个月,收复二州十六郡。
桂林之役后,清廷派和硕敬瑾亲王尼堪统兵征湖南、
贵州省。
顺治九年(1652年,
永历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到达
湘潭市;二十二日进至距离
衡州府(今
衡阳市)三十余里处。
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不堪一击,星夜兼追击,不料进入了李定国在衡州所设埋伏圈,尼堪战死。清军主帅虽然战死,但因
孙可望对李定国的猜忌,使其破坏李定国用兵计划,致使
李定国未能完胜清军,退至宝庆。随后,与清军作战中几经辗转退至
南宁市云南时期
顺治十二年(1655年,永历九年),李定国退守南宁后所率仅有六千人,孙可望乘机派兵进攻。李定国率军星夜兼程,偷袭孙可望所派军队并收降其众。并于次年正月二十二日前往
安龙县,将永历帝留在自己营中,迁至云南。永历帝入滇后封
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并派人去招孙可望入滇,孙可望对此事极为恼怒,但因家眷在滇,未敢轻动。
顺治十四年(1657年,
永历十一年)五月,李定国让永历帝出面将
孙可望家属送往
贵州省,以此缓和矛盾。但前去护送的人因对永历帝给自己的职位不满,到孙可望身边挑拨离间。同年八月,孙可望率十万兵向
云南省进攻。此时李定国兵马不足三万,但孙可望的做法不被部下所容,临阵倒戈者多,最后兵败逃走,随行仅剩二十余人。十月逃至贵阳时,孙军留守贵阳的将领
冯双礼知其兵败已经易帜
李定国,孙可望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清五省经略
洪承畴投降。
早在
孔有德和尼堪相继殒命之后,清廷就派洪承畴经略湖广、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
贵州省五省。孙可望降清后,清廷于
顺治十四年(1657年,
永历十一年)十二月,命洪承畴和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平息大将军
吴三桂、征南将军赵布泰分三路大军进攻贵州,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永历十二年),清军已经占领贵州大部分目标。
同年九月,宁远靖寇大将军多尼带领的增援大军由
湖南省进入贵州。十月初五日,清军在平越州(今福泉县)东南的杨老堡召开会议,决定分兵三路大举进攻
黔西市、
云南省。除了留下罗托和
洪承畴带领部分军队暂住贵阳,镇守新定地方并料理粮饷外,
爱新觉罗·多尼出中路经关岭铁索桥至云南省城;吴三桂自
遵义市经
七星关区入滇;赵布泰自
贵州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出安隆所黄草坝入滇。十一月十四日,针对云南的进攻就此开始
明廷方面,
李定国虽然率领主要将领出兵抵抗,但此时清军大兵聚集已经不是其对手。李定国连吃败仗后撤,十二月十三日撤到云南省城。得知前线失利,
永历于十五日开始出逃,
顺治帝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正月到达
永昌。同年正月初三,
吴三桂部进入
云南省城。闰正月初二,清军向永昌进发,十五日时在大理玉龙关击败守将
白文选。永历帝得知后再次出逃,三日后到达
腾越街道。李定国亲自率军磨盘山(潞江以西二十里)设伏待敌,但叛徒告密致使兵败。永历帝逃至腾越后继续向西,二月初一逃至缅甸境内。吴三桂在追击一段路程后,于闰正月二十四日攻取腾越,三十日班师返回。
最终覆灭
顺治十六年(1659年,
永历十三年),清军占领
缅甸后并没有继续消灭永历政权,但奉命镇守云南的
吴三桂急于立功,上疏请战。次年,清廷批准后派派
舒穆禄·爱星阿为
定西市将军,率领禁军会合吴三桂南征。随后,吴三桂传檄缅甸,要求其交出永历帝。
此前永历帝入缅时,缅甸王不同意其部队入缅,但其部队纷纷前来。当时清方要求其交出永历帝时,缅甸王考虑留有永历帝可用其退明军,为便于控制还不许永历帝与其部来往。缅甸此种态度,引起永历帝部下不满。
李定国和
白文选都因此入缅作战过。此次接到吴三桂檄文,缅甸王答应只要击败李定国就将永历帝献出。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永历十五年)九月,
吴三桂与
舒穆禄·爱星阿等督兵攻
大理白族自治州,出腾越,道南甸、
陇川县至猛卯。分兵两万取姚关、
镇康县、孟定。十二月,吴三桂率军到达晚坡(距缅甸都城六十里),缅甸王将永历帝及其母亲、其子送至吴三桂军中,白文选以数千人向清军投降,清兵随即班师。
康熙帝元年(1662年,永历十六年)三月,永历帝到达
云南省城,次月被吴三桂杀死。至此,永历政权灭亡。同年五月,
李定国患病。得知永历帝被害后,病情加重,随后病死。其子
李嗣兴在无所依靠下降清。
战争影响
积极影响
边疆治理
清兵入关及建立
清代,结束了长期战乱的局面,实现了统一。在康、雍、乾时代,平定了“三蕃之乱”(1681年),迫使台湾郑克填降清(1683年),三次击败噶尔丹(1690一1697年),统一漠北,进军西藏,最后平定新疆叛乱(1795),加强了中国各民族间的联系。 中国今日疆域虽然是元代基本奠定下来的,但清朝之前的王朝对边疆地区基本统而不治。清朝对边疆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经济发展
清朝的统一也给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稳安定的环境。
清代统治者也不断调整政策,提高各民族生产积极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中都比前代有了更大发展。并且随着
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也在慢慢发展起来。
军事影响
此次战争中,明清双方多次发生大规模炮击对射的情况,给火炮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并因此引起战术改变。明朝方面,利用大炮城坚在宁远、
宁锦之战中阻挡了
后金(清)进攻。随后,
皇太极认识到了火炮的重要性,一改
八旗以往靠骑兵快速突入的战术,但凡出兵必带
火炮,并成立专门的炮兵部队。
在军事思想上,也出现了在作战指导思想上突出发挥
火器杀敌作用与各兵种协同战术以及如何制造火器、建筑统台工事的军事著作。
孙承宗等著《 车营扣答合编 》、
茅元仪著《 武备志》
孙元化著《西法神机》、张泰、
孙学诗著《西洋火攻图》、
汤若望著《火攻要》以及徐光启,
李之藻等人的文著。这批著作在军事思想上都突破了
古代兵器时代战略战术范畴,成为热兵器时代技战原则与军事艺术的先导。
消极影响
清兵入关后,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采用剃发、圈地及掠人为奴等一系列措施,加深了
汉族人民的灾难。同时,明清战乱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使明中叶后出现的
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严重挫折。
战争评价
赵德贵在《论明清战争之研究》中对明清战争评价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1618年,努尔哈赤征明开始到
萨尔浒之战胜利。1618年之前,明廷对女真实行的政策严重破坏了女真人民的社会生产力,努尔哈赤起兵是反抗明廷压迫的正义之战。②第二阶段是1619年进攻开原、
铁岭市到1644年入关之前。此阶段,每次战争都是清(
后金)主动发起,并大肆劫掠人口财物,非正义战争暴露无遗。③第三阶段是1644年清军入
山海关区至1662年永历政权灭亡。在这一时期,清廷统治者进行圈地等活动为满洲确定特权;逼迫
汉族剃发对汉族人民进行压迫;攻城略地的同时大肆屠杀。这些行为都是残暴的非正义行为。
郑天挺在《
清史》中评:①明清战乱,给社会生产力带来严重破坏,从而使明中叶后出现的
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严重挫折。②清兵入关后,当时的
清代统治者采用剃发、圈地及掠人为奴等一系列措施,加深了汉族人民的灾难。③明清战乱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使明中叶后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严重挫折。④清朝对边疆地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方面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