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
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高阳(今河北保定高阳)人。明末军事家、教育家、学者和诗人。
孙承宗最初为县学生员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第二名,被任命为编修中允大夫。朱由校皇帝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对他特别看重。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被提升为少詹事。在这一年(1621年),东边的战局很是不稳定,他又被任命去巡行辽东。回到朝廷后,他继续侍奉皇帝讲席。天启二年(1622年)任过礼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没过多久,清兵入侵,孙承宗又去统帅山海关区的部队。魏忠贤等人见拉拢不过来他就诬陷他,孙承宗就请求辞职。同年,清兵攻入内地,孙承宗被召回去替代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孙承宗与袁崇焕议重点建立宁远、右屯、锦州市、大凌四城,缮城驻守。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清兵向山海关进军,此后明廷在两方交战中节节败退,刚被修筑好的大凌河又一次被清军平毁。于是群臣就上疏弹劾孙承宗。孙承宗上疏称病回乡,皇帝批准。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深入内地并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家族人抵抗。之后清兵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高阳城在第二天被攻陷,孙承宗率族人抵抗,城破自缢,终年七十六岁,其族人亦皆战死。但掌权的杨嗣昌等人暗中压制,只是恢复了他的原官职,给予祭奠下葬而已,到了弘光帝时,孙承宗才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清朝乾隆,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追谥孙承宗“忠定”。 
学者余三乐认为孙承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鲁迅先生称为“中国人的脊梁”的人物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一员。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二十五日(2月17日)(另一说:正月初八即1月31日)。万历七年(1579年),孙承宗赴科试,登第一;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顺天乡试,名居第五。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万历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边境教书时,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和边关老兵和低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进士第二名,被任命为编修,同年,被提拔为中允大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梃击案”发生, 大学生吴道南咨询孙承宗的意见。孙承宗给了一个处理意见:“这件事关系到东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宫,不能追查的太彻底。庞保、刘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庞保、刘成上面的人物牵扯太多,应当适可而止。”吴道南于是按孙承宗所说的去做,将此事平息了下来。针对这起宫廷大案孙承宗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之后孙承宗就被迅速提拔。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孙承宗被派出主持应天府乡试,在他发出的试题中有的触犯了那些拉帮结派的人的忌讳,准备利用考核外地官员的机会把他派往外地,学士刘一燝保护他,才得以避免。他在此期间曾历任太子谕德、洗马等职。
颇受看重
天启元年(1621年),朱由校皇帝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课,都很受到启发,所以对他特别看重。天启元年(1621年),他被提升为少詹事。当时沈阳市辽阳市相继失守,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让孙承宗代替他。朝臣推举他为兵部新增设的侍郎,去主持东边的战局。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二次上疏都不同意。天启二年(1622年),他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协助管理詹事府。之后,大清兵进逼广宁县,皇帝就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朝办事。过了几天,又命令他以阁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务。广宁被占领后,天启二年(1622年)三月,以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镇、天津市、登、莱。皇帝特赐蟒玉、衣带和尚方宝剑。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提出“抚虏、堵隘”及扩军备、固守山海关区之方略。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赴山海关,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以担当此任,八月改王在晋为南兵部尚书。
统帅部队
王在晋离职后,孙承宗请求去统帅部队,皇上下诏通知各边防,让孙承宗以原官职统领山海关和蓟、辽、天津、登、莱各地的军事事务,并且不受朝中节制。到达山海关后,便着手整顿军务,他开始巡行边塞。当时袁崇焕向孙承宗请示在宁远县驻扎五千兵力,然后派遣将领带兵去救援十三山,并且也不能放弃救那十万难民。于是孙承宗与总督王象乾商议,王象乾认为驻扎关上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士气沮丧,不如调动插部护关的军队三千人前往宁远,孙承宗同意后一方面调兵前往宁远,一方面去救难民,但是最后救援失败,十万难民只救回六千人。此后,清代兵弃广宁县离去。等到魏忠贤专权过后,派他的党羽到山海关区侦察军队的情况,孙承宗就上疏皇帝认为这是不合理的,皇帝也立马下旨答复他。当初,孙承宪举荐阎鸣泰出任巡抚,后面知道他没有实际才能,于是皇帝罢免了阎鸣泰,让张凤翼代替他。但是张凤翼胆小,又主张防守山海关,孙承宗主张防守宁远,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再次出关巡视。他自请为督师,还让蓟、辽等原来的将领监管各处,见机行事时不必受到其他人的限制。孙承宗用阎鸣泰为辽东巡抚,又用鹿善继、王则古为赞画,并请求从国库带走八十万钱。此后,孙承宗担心掌管欠款的人阻挠自己的权力,就向皇帝请求罢免自己,如果不行,就不推举总督。于是皇帝命令停止总督推荐,张凤翼因此十分怀恨孙承宗。后面,张凤翼与同乡万有孚等人一起阻挠孙承宗出关的计划。孙承宗很气愤,上疏陈述防守御敌的对策,并且揭发万有孚等人相互勾结的情形。此时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一切防守工作都已齐备。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修复,关外的守备器械也已建造完毕,孙承宗上书朱由校请求发军饷二十四万,这样就可以大举进攻了,但兵部和工部却横加阻挠,向朱由校进谗不能给钱,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孙承宗大军因此没有出征。
小人诬陷
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更加擅权,还企图扩张权利。他见到孙承宗功劳非常高,就想要攀附,但是孙承宗不理睬魏忠贤等人,魏忠贤因此恨他。后魏忠贤的党徒李蕃、崔呈秀徐大化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于是孙承宗闭门谢客,请求辞职。天启五年(1625)四月,给事中郭兴治请求朝廷讨论孙承宗的去留。九月,柳河战役失败,死亡四百多人,马世龙被弹劾,并且孙承宗当时也被提到。当时送上的有数十道奏疏。孙承宗请求辞职更加坚决,十月皇帝批准了孙承宗的请求,皇帝还加封孙承宗为光禄大夫,并荫庇他的儿子为中书舍人,赐给孙承宗蟒服、银币,在行人的保护下回家,而用兵部尚书高第代替他做经略。当初,高第极力压制孙承宗,请求撤除关外兵来防守关内。孙承宗反驳他,高第很不满意。第二年,宁远被包围,谈论这事的人更加以为是孙承宗的罪过。庄烈帝即位过后,王在晋进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对孙承宗痛恨不已,坚持说马世龙茅元仪迷惑中枢机构,败坏了边关事,又唆使谏官等交口诋毁孙承宗,来阻止他出来做官。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大清兵进入大安口,攻取遵化市,将迫近北京城。朝臣争相请求召回孙承宗。皇帝下诏以孙承宗原官职兼兵部尚书防守通州区,仍旧进入朝廷朝见皇帝。
内外平乱
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祖大寿发生兵变,祖大寿是辽东的前锋总兵官,跟袁崇焕一起进入卫所。看到袁崇焕下狱,害怕受到惩罚,于是跟副将何可纲等人率领所属的一万五千人向东逃散,远近的人都受到很大的震动。孙承宗听说,急忙派遣都司贾登科携带秘书的亲笔信去劝慰祖大寿。此后,在孙承宗的建议下立即上奏章陈述错误,并且率领部队立功赎罪,皇帝很宽厚地答复了他。在这之后,皇帝命令孙承宗迁到关门驻守,祖大寿在此时集合士兵等待孙承宗的命令,归附孙承宗。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清兵攻占永平、迁安市以及滦州,后清兵向山海关区进军。孙承宗告诫山海关各城严加防守,又派遣将领驻守开平市,收复建昌,声援部队始相连接。此后孙承宗亲自到抚宁区督战。五月,清廷防守永平的部队,全部撤出回到北边,孙承宗于是进入永平。四座城市都收复了。皇帝为此在郊庙里告谢,并大加赏赐,加封孙承宗为太傅,赐给蟒服、白金,世代继承锦衣卫指挥事。孙承宗极力推辞不接受太傅的封号,并多次上疏称病乞求退休,皇上下诏安慰他,并且不同意他的请求。同年,朵颜束不的反叛,孙承宗命令大将王威打败了他,又赏赐给他银币。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孙承宗出关东巡,抵达松山、锦州市,回到山海关区,又西巡,检阅部队后返回。五月因为考核期满,下诏加封太傅兼领尚书的俸禄,荫封尚宝司丞,赐给蟒服、银币、羊酒,孙承宗再次推辞不接受太傅。
弃官还乡
当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池,孙承宗已派兵驻守,后来高第来代替他,都撤走了部队,二城池于是被平毁。之后清兵将已经被修筑好的大凌河包围,孙承宗急忙赶到锦州,派吴襄、宋伟前往救援。但是宋伟跟吴襄的关系又不和睦,于是在长山被打得大败。到了十月,城中粮食吃完了而援军又毫无希望,守将祖大寿力量用尽出城投降,城池又一次被平毁。在城池被平毁之后,群臣追究修筑城池不是好计谋,纷纷上疏议论丘禾嘉和孙承宗。孙承宗又接连上疏称病。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皇帝批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大量银币。此后孙承宗又上书陈述边防计策的十六件事,但是皇帝没有答复。此后孙承宗在家居住七年,朝廷内外多次请求皇帝征召任用他,但是皇帝都没有批复。
壮烈殉国
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清兵将要离开,就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于是清兵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高阳城在第二天被攻陷,孙承宗被捉。他望着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
死后追谥
他的家族人员全都战死了,督师宦官高起潜报告了这事。皇帝叹息再三并追悼他,命令有关部门从优照顾。掌权的杨嗣昌薛国观等人暗中压制,只是恢复了他的原官职,给予祭奠下葬而已,到了弘光帝时,孙承宗才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清朝乾隆,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追谥孙承宗“忠定”。
主要成就
锦防线建设
孙承宗正式接手辽东防务之后,确定了以宁远为中心,山海关为后盾,锦州为前翼;以守关外蔽关内,然后逐步推进,最后恢复全辽的战略思想,并以此思想为基础,通过选将、练兵、筑城等一系列措施开始了关宁锦防线建设。
选将
选边将,重将权。孙承宗认为辽东战场屡战屡败的一个原因就是武将受到文官节制,事权不能集一,从而严重影响了武将职能作用的发挥。他选将的原则是反对徇私用人,且不拘泥于此人是否经历过战阵,是否担当过大将,亦不管其身份是文是武,只要是有才者就可以,在这样的用人原则下,他先后提拔了袁崇焕祖大寿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其中袁崇焕在孙承宗离开辽西地区之后坚守防线,并接连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之后接任辽东巡抚,成为关宁锦防线的核心将领;祖大寿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负责守备觉华岛,对两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之后入关参与了明京师保卫战,成为继袁崇焕之后关宁锦防线的另一位核心将领。
练兵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及时立练精兵。他首先将这些流民组织起来就地屯田,发放农具、种子等;并根据辽东的地理情况开发副业;然后把屯田辽民中的强壮者招募为兵。通过屯田和招兵,一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粮草和军饷,彻底改变了辽东明军缺粮缺钱的严峻局面;另一方面又解决了辽东难民的生存问题,并收获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立练精兵:选练精兵则是孙承宗另一强兵措施。孙承宗到任之后,一方面重新制定了军规军制,使将吏、兵卒各司其职;淘汰了那些无谋无略的将吏和惧怕战斗、不英勇作战以及冒领军饷的兵卒,并以辽民精壮者补充。另一方面,则加强对士兵的训练,特别强调练心、练气,以唤起士兵的忠勇之心。同时,他建立了多个兵种,并大胆使用了火、火炮、火箭、佛郎机等先进火器。他通过这些措施,使得士兵的战斗力不断加强,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从此“关外不苦无兵”。
筑城
因为后金骑兵擅长野战,而明朝步兵必须凭借坚城利炮才可以进行有效的防守和反击,因此筑城修堡十分重要。孙承宗按照以守关外蔽关内,然后逐步复辽的思想,首先出兵五千据宁远,并令祖大寿监督修筑宁远城;派遣袁崇焕满桂二人共守宁远,并在宁远城配置火器大炮,然后派祖大寿驻守宁远城外的觉华岛,与宁远城相互形成照应,依靠明军水师营的优势,更是可通过水陆两路支援宁远,使宁远成为当时辽东最为坚固的堡垒。因宁远前可援锦州,退可守山海关,从而作为关宁锦防线的核心来使用。孙承宗又派兵占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这使宁远成为内地,使得战线向北推进200里。然后又在防线南段(山海关至宁远)修南四城,防线北段(宁远至锦州)修北四城,共计修复大城9座、堡45座,相互连成一线。每个据点既可独自坚守,又可互相支援,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使得整个防线固若金汤又不失灵活,让后金没有一点可乘之机,关宁锦防线正式完成。
防御清兵
孙承宗得知清军的意图是北京后,他就积极部署全面战争,首先派三千骑兵赶往京城助战,当袁崇焕皇太极在广渠门杀到白热化时,三千骑兵及时赶到,造成两路加攻之势,直插敌军背腹,皇太极见八旗兵被明军伤的十分严重,只好撤兵逃跑。孙承宗还将保定市涿州市天津市密云区等地的守将都联系到一起。命令他们随时开往京城助战。
后来,再论起首站应该攻打何方,孙承宗则认为滦州是地理优势最为明显的地带。围城攻坚要做好长期准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陆地的哪个地方都离京城较远,除了州靠海较近,明军还有一部分军权在沿海附近的几个城市,从海陆获取给养,最为方便。孙承宗坚持首站还滦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以关门打狗,全歼敌军。现在明军的军事情况和清朝比起,实在是难以全面去打败对方。孙承宗主张,如果攻下了滦州,再从东南向西北压进,设其埋伏,不仅可以减少明军的灭亡,还可痛击对方。崇祯听了孙承宗的这些战略部署,十分满意他随即让他开始实施。孙承宗在得到许可后、一鼓作气、对清军瓮中捉鳖,将清军击退,守卫住了京城。
主要作品
《高阳县志》
《高阳县志》目录上列了十四卷,分舆地、建置、兵政、食货、职官、名宦、选举、人物、侯籍、氏望、遗文等。从万历十八年,孙承宗二十八岁那年开始,到天启四年,经历了三十四年漫长的岁月,他终于将十四卷《高阳县志》定稿了。目前流传下来的残本虽然仅七卷,但保存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
《高阳诗文集》
孙承宗于崇祯四年归乡,在高阳县居住,将自己所作的诗赋收录编成《高阳诗文集》。
《车营百八扣》
天启四年(1624年)成书。专论车战,共一百零八问,将古今车战得失利病区划无遗,精思妙理,百端并奏,寻绎无穷。自序于书之内容颇有阐述。可为研究古代兵制参考。
《燕幽英魂》
幽燕英魂》是一部构思巧妙情节生动的历史小说。小说叙述了明末退职宰相孙承宗率五百军民在高阳城抵抗数万清兵的故事,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孙承宗的艺术形象,歌颂了高阳军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物评价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孙承宗是汉朝的孔明,唐朝裴度
民国学者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明末抗清大臣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
清朝杰出政治家张廷玉:孙承宗虽然不能恢复明朝失去的疆土,但信任他,把权利交给他,明朝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
民国历史学家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
学者余三乐:孙承宗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鲁迅先生称为“中国人的脊梁”的人物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一员。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误失状元
孙承宗曾在参加廷试时与祖某(实为杨守勤)争夺状元,皇帝命二人同时书写三千字,以完成的先后来定名次。他老老实实地奋笔疾书三千个字,而祖某只提笔写了“三千字”三个大字,便首先交卷,巧取了第一名。时人为此赋诗曰:“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后来在高阳县城十字街西侧为他修建的楠木牌坊——“榜眼坊”的柱子上就书刻了这两句诗。
粗对崇祯
孙承宗曾在己巳之变期间向崇祯帝面奏兵饷事,并说:“肚子里饱可战。”崇祯帝一向对谈吐言辞很重视,因此嫌弃他粗鲁。后来崇祯帝在他引病辞职时也用大白话传旨:”好,出来了!”
善用大寿
祖大寿在收复遵永四城后率关宁军驻扎永平府城中。永平府民畏惧他们不敢入城,即使入城的人也很不适。永平道方一藻向孙承宗询问对策,他准备让广宁军离开永平,但又不想让关宁军觉得是在驱赶他们,便对祖大寿说:“你的军队驻扎永平,一旦后金军来了才抵御吗?还是在长城关隘上抵御呢?你应该分兵布防,不应安坐在永平府城里。万一朝廷议论你离长城太远,驱赶你们去,难道不是太迟了吗?”祖大寿听从,分兵把守建昌等口。不久,遵化防兵就因为巡抚驱赶他们而哗变,朝廷也责备防兵不守边,祖大寿由此佩服他的计策,人们也都纷纷称赞他善用祖大寿。
后裔灭清
孙承宗的后裔是民国将领孙岳,孙岳早年加入同盟会,并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岳随冯玉祥发动辛酉政变,并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赶出紫禁城。不过孙岳的传承世系已不明。
人物争议
孙承宗曾因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新城一事去巡视辽东,就蓟辽防御事与王在晋展开了激烈辩论,但辩论过程却有两个版本。据《明史》记载,辩论结果是王在晋无言以对;但据王在晋自己编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所收录的孙承宗的奏疏,则是孙承宗最终无言以对。
后世纪念
孙承宗墓
孙承宗墓,在高阳县西北二里处,现已被毁,现存墓碑是孙承宗十二代孙为其所立,位置在县城内一小区内。
孙承宗塑像
孙承宗塑像由孙承宗后裔孙树林筹集正建设在高阳县西庄小学。
研究书目
明实录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明史》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2023-09-04
孙承宗.保定地方志.2023-09-04
高阳诗文集.中华典藏.2023-09-04
幽燕英魂.豆瓣读书.2023-09-04
棗林雜俎.豆瓣读书.2024-11-23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全30册).豆瓣读书.2024-11-23
明实录.豆瓣读书.2024-11-29
崇祯长编.微信读书.2024-11-29
四库禁毁书丛刊.豆瓣读书.2024-11-29
明史.微信读书.2024-11-29
明末风云.猫眼电影.2024-11-23
横行天下 袁崇焕传.猫眼电影.2024-11-23
袁崇焕(2018).新浪娱乐.2024-11-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颇受看重
统帅部队
小人诬陷
内外平乱
弃官还乡
壮烈殉国
死后追谥
主要成就
锦防线建设
选将
练兵
筑城
防御清兵
主要作品
《高阳县志》
《高阳诗文集》
《车营百八扣》
《燕幽英魂》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误失状元
粗对崇祯
善用大寿
后裔灭清
人物争议
后世纪念
孙承宗墓
孙承宗塑像
研究书目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