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郎机(英文名:Breech-loading swivel gun)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后装火炮,1517年,明朝官员在与
葡萄牙帝国使臣打交道时,首次看见了安装在来华舰只上的佛郎机炮。1522年,明朝缴获了
葡萄牙殖民者的佛郎机,并开始仿制,在抗击
日本倭寇、平定
西北边患和万历时期的抗日援朝战争中不断使用。清朝时期在佛郎机的基础上仿制了“
子母炮”。
佛郎机炮来源于15世纪的鹰炮(Falconetto),“佛郎机”是明朝人对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称谓,由于该炮是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明代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
佛郎机使用子母设计,母铳为炮筒,子铳为小火铳,每门母铳可以配4~9个子铳,能连续开火。管壁厚,能承受较大的膛压,保证了发射时的安全。安装了
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并较好的解决了闭气问题,保证了发射的威力。
命名
“佛郎机”是明朝人对
葡萄牙和
西班牙的称谓,由于该炮是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明代就将此炮命名为“佛郎机炮”。
在欧洲国家,佛郎机炮有多种名字,英语名有"Murderer", "Base", "Sling", "Port-Piece", "Serpentine", "
长管炮", "Pierrier", "Stock Fowler", and "Patterero"等,
法语名为“Pierrier à boîte”,
西班牙语名为“Verso”。
发展历史
中国发明的
发射药与创制的
火器,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前期经阿拉伯西传至
欧洲后,被欧洲人仿制和改制成管形射击火器手持枪(hand gun),又经过欧洲火器研制者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和改进,把手持枪用点火棒点火发射的方式,改成用发火机夹钳火绳点火发射的方式,制成了在构造和性能上,都比明朝前期用火捻点火发射的火铳优越的火炮。
“
铜发熕”最早出现在14世纪末的西欧,
葡萄牙帝国皇室利用
地理大发现的贸易所得,不遗余力地在欧洲各地采购最佳舰船炮,约在1410年左右改进成常见的“佛郎机炮”。新航路开辟后,出于对掠夺的需要,“佛郎机炮”成为西欧殖民者重要的舰载
火器,他们凭借这种先进火器,大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1522年,一批
葡萄牙殖民者在军官阿丰索的率领下,进犯
新会区西草湾海域,
广东水师将领
汪鋐率领水师抗击来犯的侵略者,并取得的胜利。在此次战争中,
明朝水师缴获20多门“佛郎机炮”,汪鋐将其进献给朝廷,并在奏疏中陈述“佛郎机炮”的威力,建议广泛仿制推广。嘉靖九年(1530年),明朝政府采纳汪鋐建议,仿照“佛郎机”样式,批量制造。
明朝工匠不仅仅简单仿制葡萄牙的“佛郎机炮”,而是按照不同战场的需要,制造样式多样的“佛郎机炮”。这些“佛郎机”包括“舰载佛郎机”“马上佛郎机”“千胜佛郎机”及“佛郎机
流星炮”等,它们适用于各种战场,成为破敌利器。此外,
戚继光等明朝将领在技术层面上,也对“佛郎机炮”加以改进。戚继光将“佛郎机炮”的木马子改为铅子,以提高弹丸和铳管的配合精度;鉴于炮膛、弹丸制作精度差等缺点,使用辅助性工具送安装弹丸;使用铁闩,防止子铳后坐作用产生误伤。
在仿制的过程中,中国工匠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完善改进了佛郎机的制造,生产了大佛郎机和铅锡铳的小佛郎机等。次年就制成大样佛郎机32副,发各边试用。嘉靖七年又造4000门中样佛郎机,说明当时的生产能力已经十分惊人,嘉靖二十二年又将手把铜铳、碗口铳改制为小佛郎机。二十三年造马上佛郎机1000支。四十三年又造出铁质佛郎机,至此佛郎机已成为明军主要装备之一。
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各种规格齐全,明朝时的佛郎机制造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境地,为改善明军装备创造了前提条件。 明军以这些佛郎机为基础,创建了新型的水兵营和由车炮营,骑兵营、步兵营,
辎重营组成的合成军,并建立了长城的火炮防御体系。明朝后期
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大量使用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3:1,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
天启元年(1621),三年中因辽战发往
广宁县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
火炮18154门,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
发射药类1773658斤,大小
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清代的
子母炮仿制自佛郎机炮。
康熙二十九年曾铸造子母炮23位,《清朝文献通考·兵十六》卷记载,其中一门子母炮,长183厘米,内径3厘米,外径9厘米,炮管后部开膛,子炮即从此装入,即为后膛,子炮长25厘米,口径3厘米,子炮内空,以填
发射药铁弹。《
皇朝礼器图式》上记载,每门炮配五个子炮,每门子炮重八斤,装药二两二钱。点燃子炮火门引线,弹从子炮迸出,再经母体飞出,弹发后,取出子炮,再装上另一子炮,发炮时间间隔与前膛炮相比,大大缩短,且重量轻,一般在百斤以下,行军时可驮在马背的炮鞍上。
基本设计
佛郎机的炮管较长、射程较远;有较大的敞口装弹室,可以安放事先装好弹药的子铳,射速快,威力大;炮管前后安有
瞄准装置,命中率较高,明朝仿制的佛郎机有大、中、小十多种型号,最大的长3米、重250
千克,最小的长70厘米、重56千克。
技术特点
优点
佛郎机是采用了母铳衔扣子铳的结构,母铳为炮筒,子铳为小火铳,每门母铳可以配4~9个子铳,这样可以保持连续射击状态。其次,“佛郎机炮”管壁厚,能承受较大的膛压,保证了发射时的安全。再次,“佛郎机炮”安装了
瞄准具,增大了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最后,“佛郎机炮”较好的解决了闭气问题,保证了发射的威力。
在明代嘉靖年间,明朝仿制的佛郎机火炮相较于明军原有的火炮,展现出了多样的优势。首先,这种火炮配备了瞄准器和两侧的炮耳,而且炮身的壁厚有所增加。第二,它采用了子铳预装弹药的设计,无需临战时现场装填,这显著提高了发射的
速率。子铳(数量从四到九个不等)实际上是较“母铳”稍细的炮管,它们与母铳结合形成了复合式的多重炮管结构。作为内部的重炮管,子铳能够随时从母铳上拆卸或安装,这样不仅可以提前将弹药装填其中,起到类似铁质药包的作用,也不至于发生炸裂。第三点优势是散热迅速。由于后装式火炮前后贯通,空气对流通畅,加之炮管较薄,有助于快速散热。这一特点不仅增强了火炮持续射击的能力,还降低了
发射药自燃的风险。该火炮克服了中国传统火炮的一些缺陷,因而一经引进和仿制,便迅速取代了明军的神机枪炮。
缺点
佛朗机炮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它是后装式设计,闭气性能较差。炮弹在真正离开炮管之前,无法在炮管内积累更多的火药气体,因此获得的推力不足,导致射程较短。此外,由于炮管长度有限、装填的弹药量较少,且炮口直径较小,炮身与炮口的比例并不合理,所以其杀伤力和破坏力都受到了限制。随着明末战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剧,这种火炮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实战运用
抗击倭寇
“
铜发熕”最早是被应用在海战中的,明代中后期,倭寇大举进犯中国沿海地区。面对严重的倭患,
戚继光、
俞大猷、谭伦等将领积极进行
火器更新,“佛郎机炮”作为当时最为先进的火炮,自然成为他们首要选择。据戚继光的《
纪效新书》记载可知,明代福船载6门“佛郎机炮”、海沧船载4门“佛郎机炮”、苍山船载2门“佛郎机炮”、
蜈蚣船载多门“佛郎机炮”。这些火器与
海船成为抗倭明军主要海战武器装备,为荡平倭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嘉靖时期巩固西北边防
嘉靖时期西方边防问题日益严重,常年受到鞑部小王子的侵扰。但随着王琼、刘天和、
翁万达等官员加强边防建设,提高
火器等措施,使得
西北边防逐渐完善,北边部族难以进攻。佛郎机铳在北部边防的部署与运用,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部边防自明中期后,一直处于守御的状态,佛郎机铳的出现,使得原本的防御功能出现了巨大的攻击能力。尤其是面对北方擅长于骑射的游牧部族,大型火器的攻击使得骑兵四分五散,不敢靠近,增加了北边边防的战斗力。同时迫使北部边防的战车等武装设备进行改革,如为配合更多火器装备的“全胜战车”,以及重筑防御墙,使其能够安置大型火器,使得北方防御与火器最大效率的结合。而佛郎机铳在西北边防的运用和部署的成功,也为其在嘉靖后期乃至整个明朝后期
东北地区边防的运用和部署提供了经验。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二十年(1592年)3月,日本太阁
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9个军团共20万人渡海至朝鲜,以
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官,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鲜的战争。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
李昖,朝鲜向明朝求援,明朝集结
辽东及三千
戚家军约4万人,由
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李如松在指挥围攻
平壤的战斗中,明朝军队发动进攻,各种型号的佛郎机炮百炮齐发,平壤城烈火冲天。据《朝鲜宣祖实录》记载,明军攻取平壤时使用大量
火器,“俄而发
大炮一号,各阵继而齐发,响如万雷,山岳震摇,乱放火箭,烟焰弥数十里,咫尺不分”。日军虽有
铁炮火绳枪(
火绳枪),但在明军的重火器面前却显得逐渐力不能支。正月初九,李如松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平壤城,这也是战争爆发以来,中朝联军阵营取得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捷。这一战,明军各种型号的佛郎机炮在战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日军的火枪系火器“铁炮”虽然优于明军,但在明军的火炮系火器佛郎机的碾压下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只得退出
平壤。
参考资料
西方火器的东来.chiculture.org.hk.2024-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