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点打援,是
徐向前在1928年发明并实践成功的,指围住一个城镇的敌人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增援,其真正目的是打增援的敌人并达到歼灭援敌的战役目的。
围点打援的重心在打援,所以兵力部署的重点是打援的力量,围城的是辅助力量。但根据辩证法的思想,如果围点攻击力度不够,敌人主力就不会增援,打援力量就派不上用场。
所以围点打援有时和攻城打援很容易混淆,因为二者很接近,只是攻城打援要达到两个目的,既要攻下城池也要歼灭援敌,而围点打援只有一个目的,不包含攻下城镇。围点打援的注意点与变化很多,和很多战术都能兼容是很大的特点。
战术背景
围点打援是运动战的一种典型样式,是
徐向前发明的战术之一,也是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运动战、歼灭战的具体体现,在
解放战争时期臻于完善,代表作有
杨得志指挥的
清风店战役和
粟裕指挥的
豫东战役。破围点打援和攻城打援的战例也很多,代表作有傅作义击败解放军的
大同市战役,以奔袭方式直扑
张家口市,围魏救赵解了大同之围;第三次
四平保卫战,解放军的攻城打援也被
廖耀湘强大的援兵击溃。1979年
对越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场的
许世友在指挥谅山战役时也企图实施围点打援,但越军熟悉解放军战术没有上当,没有增援谅山,最后演变成强攻。
所以围点打援虽然是国共双方都很熟悉的解放军战术,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成功涉及很多因素,包括双方兵力火力对比,围点与打援兵力分配,时机的掌握,指挥员的经验和意志都会影响到战役的成败。破围点打援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是守城指挥官的决心,增援部队的兵力和机动速度,奔袭战术的运用。
相关战例
鄂豫皖苏区和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
中国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又着手筹划第三次"围剿"。至1931年11月,已在鄂豫皖苏区周围集结了15个师。但是,由于"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国民党营垒内部再度出现分裂局面,因而"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红军决定采取攻势作战川打破敌之"围剿"计划。
至1932年2月上旬
鄂豫皖区红军在黄安、
商潢战役胜利后,敌军仍继续处于守势。这时皖西之敌4个师2个旅共12个团,从六安城至霍山城沿
淠河东岸,以
苏埠镇为枢纽,构成一线防御,企图阻止
中国工农红军向东发展。具体部署是:
霍邱县,韩摆渡,马家庵,青山店各驻有1个团。另3个师(只1个旅)分驻
合肥市、潜山、
蚌埠市。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依据敌军上述布阵,认为敌军防区辽阔,兵力分散,淠河一线后方空隙很大,决定东出皖西,求歼苏家埠地区之敌。
1932年3月21日
方面军3个师由两河口渡过
淠河。22日,红73师和霍山独立进围青山店之敌;红10师击溃由苏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敌2个团后,进围苏家埠;红11师向韩摆渡、马家庵进逼,守军惧歼逃入六安城,
中国工农红军直逼城郊。23日,红11和红10师重创
六安市出援之敌2个团,残敌分别逃入
苏埠镇和韩摆渡。至此,红军将敌6个团分别包围苏家埠、韩摆渡和青山店,夺得了战役有利地位。
苏家埠位于
淠河东岸,是国民党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构有坚固的
防御工事,其北、东、西三面环绕一道三米多高的寨墙,墙外有一条深2米、底宽3米的寨壕。敌军在韩摆渡、青山店也构有坚固工事。
方面军总指挥部鉴于苏家埠等地寨高壕深,工事坚固,而红军又缺乏攻坚器材,强攻不易奏效,决定采取持久围困,消灭守敌;吸引六、霍之敌出援,在运动中加以歼灭。据此部署以第10师主力围困苏家埠之敌;第73师和
霍山县独立团围困青山店和打击霍山出援之敌;第11师1个团和六安独立团围困韩摆渡之敌;第11师主力配置在
六安市西南之平头岗、樊通桥一线,占领有利地形,准备打击六安援兵;第10师1个团为总
预备队。同时令六、霍两县赤卫军、游击队广泛游击,迷惑敌人。
中国工农红军担负围困任务的部队,在当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仅用一周时间,即完成了环绕敌人据点的
交通壕、盖沟、掩体等工事的构筑任务,困守之敌已成瓮中之鳖,而红军战士则在工事内练兵上课,养精蓄锐。在
苏埠镇、韩摆渡和青山店前线,每日上万支前
民工,歌声阵阵,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
人民战争图景。
1932年3月31日
六、霍两地的国民党军同时出援,企图南北夹击,解救被围部队。六安驻军4个团倾巢出援。当第1梯队2个团进至苏家埠以北桂家老坟地区时,遭到红10师1个团和红11师主力东西夹击,当即被歼1个团,另1个团逃入韩摆渡;其第2梯队仓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出援之知2个团进至十里铺时,被红73师击溃,逃回霍山。青山店乘机突围的1个团,大部被歼于途中,一部窜入
苏埠镇。
这时,
方面军总部鉴于被围据点只剩下苏家埠和韩摆渡,决定以一部兵力紧缩包围,并大力展开政治攻势,瓦解敌军;以
地方武装监视六、霍两城。同时判断六、霍两敌,遭此痛击,已无力再援;敌如再援,最大可能来自
合肥市方向。据此决定以主力在戚家桥、樊通桥以东陡拨档两岸地区准备战场,待机歼敌。
苏家埠、韩摆渡守军被围困月余,粮食极缺。
中国工农红军乘机大力展开政治攻势,并欢迎白军士兵来讨取食物。对来者热情招待,愿回者让其返回。守军一名团副哀叹:"外绝援军,内乏粮……共军则白来大肉,隔壕举碗相呼,军心沮丧"。皖西之敌,力竭智穷,频频向
蒋介石告急。
1932年4月下旬
蒋介石委派皖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指挥厉式鼎拼凑4个师1个旅共15个团约2万人,由
合肥市大举西援。
方面军总指挥认为援敌数量虽多,但建制杂乱,道远师疲,士气低落;红军兵力虽少,但有
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加之地形有利,预有准备,以逸待劳,士气旺盛,有着击破敌人援兵的可能。遂决定以第73师在樊通桥地区构筑工事,担任正面阻击,第10、第11师主力分置于第73师两翼向机迂回包抄,第73师1个营协同六安独立团进至陡拔河以东,诱敌西进。
1932年5月1日
中国工农红军诱敌分队同敌先头部队接触,边打边撤。2日拂晓,敌先头1个旅尾红军西进,渡过陡拔河,进至红73师阵前,其后续部队尚在河东。红军乘敌半渡之际,猛烈反击。敌先头部队仓皇后撤,其后续部队仍向前赶进,前退后拥,队形大乱,先头旅大部被歼。敌后续部队慌忙抢占老牛口、婆山岭高地,企图稳住阵脚。这时红11师主力已由六安城南之七里井、五里塘、大头岗向敌左侧后迂回;红10师主力也由戚家桥,庙岗头向敌左侧后包抄。红73师渡过陡拔河,向敌纵深猛插,一举摧毁了敌军总指挥部,活捉了厉式鼎。红11、红10师主力也一举攻下婆山岭、老牛口,将敌退路截断。敌军10多个团全被包围于陡拔河两岸,人马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在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和参战群众的配合下,多路向敌冲击,至17时,全歼敌军2万援兵。在红军打援期间,苏家埠,韩摆渡守军数次突围,均未得逞。5月8日,全部缴械投降,战役胜利结束。
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 长短枪1.6万余支,
机关枪250挺,各种炮44门,电台5部,击落飞机1架,占领了河以东广大地区。此战是鄂豫皖区
中国工农红军的空前大捷。苏家埠大捷连同黄安、商潢、潢光攻势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计划。这些胜利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区革命运动发展过到最高峰。
战术注释
这里只就此点进行补充,如
美国军队的纵深战术以其强大的战斗武器先牵制住敌人进行近身攻击,后续部队进攻的战术就是
伯纳德·蒙哥马利当年市场花园的强化版,用在结合围点打援上就是要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以打援目的的,也是有一点局限性的,如待天以困之,用利以诱之以敌人进入实施纵深战术的有利位置进行配合
空降部队的合围。第二:当然是以打围之敌为主,当年
粟裕就是指挥这种战术的成功典范,如让敌人不敢解围,以为是围点要打援但实际引离敌人援军,迅速攻下敌人被围。36计讲究单计难以成功需用多计以辅之,围点打援也可以,例如围点可以结合多路并进一起合围或者纵深分割各个围住,围点不一定就围一点,打援也可以多路援军一起打。方法数不胜数,总之奇正之变无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