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兵,是指装备高射炮
航空武器系统,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炮兵。分属空军、海军、陆军和
塞尔维亚空防军。具有密集、猛烈的火力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在昼、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持续地抗击高、中、低空目标。主要任务是:歼灭敌飞机,保障国家要地、军队集团和其它重要目标的安全,参加夺取制空权的斗争,必要时可用于射击地面和水面目标。
高射炮兵是随着飞机等空袭兵器的出现和更新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期间,高射炮兵有连、营建制,在 防空作战中已显示出其强大威力,击落的飞机约占被击落飞机总数的20%。期间,
高射炮兵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建立团和旅(师),装备有20~133毫米口径的各种高射炮,配有火力控制系统,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并有一套较完善的指挥系统和情报保障系统,在防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苏联高射炮兵击落
德军飞机2.3万余架,约占德军被击落飞机总数的30%;
英国高射炮兵在保卫伦敦的防空作战中,击落德军
德国V-1导弹导弹1800余枚,约占被击落V-1导弹总数的50%。战后,高射炮兵在作战指挥系统和装备自动化方面有新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
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和机动性已有提高,有些国家认为
高射炮的射击效果将下降,准备用
地空导弹部队取代高射炮兵部队。和中使用中、小口径高射炮大量击落飞机的事实证明,在现代防空作战中,高射炮仍然有用,而且与结合使用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许多国家在发展地空导弹的同时,继续在高射炮兵中发展多管速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小口径高射炮,并逐步减少大、中口径高射炮。1982年,90多个国家有高射炮兵,多数编有团、营、连。单一的高射炮兵师(旅)已不多见,通常以高射炮兵部队、分队和地空导弹部队、分队混合编成。有些国家的
高射炮兵部队、分队,以高射炮为主,配备一些打低空目标的
地空导弹,这标志着高射炮兵正在由装备单一身管武器的部队体制向着导弹火炮结合的部队体制演变。
高射炮兵遂行防空作战任务的兵种或部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国家
政治经济学中心、军事要地、交通枢 纽、军队集团以及其他重要目标,参加争夺制空权的斗争。通常与
地空导弹兵共同遂行作战任务,也可单独进行防空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射炮兵多以连为单位,靠近被掩护目标配置,与
歼击航空兵部队按空域组织协同,并建立对空监视、报知系统和专门的指挥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经过总结要地防空作战经验,形成了空军
高射炮兵战斗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混合使用各种不同口径的高射炮,构成环形的纵深梯次配置,与歼击航空兵密切协同,实施统一的集中指挥,保持常备不懈,适时实施机动等。
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对空防御作战中,集中1000多门高射炮和其他防空兵器,在莫斯科周围200多公里纵深内梯次配置,构成多层环形火力配系,并与
歼击航空兵配合,粉碎了
德军的空中进攻。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军高射炮兵和
地空导弹兵配合使用,使空军高射炮兵战术增加了新内容。
高射炮兵一个或数个火力单位对空中目标实施有效射击的空间。是高射炮兵射击能力的主要体现和射击指 挥的重要依据。一个火力单位的有效射击空间,是以其有效射击距离为半径所形成的半球形。它的水平断面称为有效射击平面区域。该区域的半径称作有效射击半径。数个火力单位的有效射击空间,是各个火力单位的有效射击空间的综合。其有效射击平面区域通常是一个多圆弧形。有效射击平面区域是高射炮兵火力范围的标志,在实际运用时,常把它算作高射炮兵火力范围。火力范围用平方千米来表示。可以在预制的火力范围表中查出,也可用计算火力范围的公式计算。高射炮兵火力范围是由火炮的有效射击半径、配置间隔、配置样式和目标高度决定的。火炮有效射击半径大,火力范围则大。各火力单位配置间隔增大,火力范围则随之增大。在配置间隔和有效射击半径不变的条件下,线形配置时的一层火力范围和二层火力范围比集团配置时大,三层火力范围比集团配置时小。目标高度越高,火力范围越小。为使
高射炮兵能适时抗击来袭的空中目标,在确定高射炮营、团、群的掩护任务和战斗队形之后即应求出火力范围,并标绘或显示在有关的作战文书及射击指挥器材上。在战斗实施中,当敌方飞机进至火力范围边界前一定的距离时,指挥员即下达射击任务,以保障高炮火力在火力范围边界上开始迎击来袭飞机。
高射炮兵作战准备程度的区分。目的是使高射炮兵能适时转入等级战备状态,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迅速而有秩序地转入作战行动,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和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高射炮兵作战准备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对人员和武器、设备所处状态及完成射击准备的时限有不同的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射炮兵作战准备的等级,分为指挥所作战准备等级和部队作战准备等级。这两种作战准备等级又各自分为几个等级,并按等级规定指挥所、指挥员、指挥设施应处的工作状态和部队、武器、设备做好射击准备的程度。作战准备等级及其转进的时限通常由上级依据敌情、任务、部队战斗素质和需要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