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奥逊·威尔斯
2009年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电影
《我和奥逊·威尔斯》是一部根据罗伯特卡帕罗的同名小说改编,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扎克·埃夫隆、克里斯蒂安·麦凯和克莱尔·丹尼斯主演的剧情,于2008年9月5日上映。
电影讲述了17岁的理查德·萨缪尔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重新回到学校,并打算以后当一名编剧而不是演员的故事。
剧情简介
在1937年的纽约,17岁的理查德·萨缪尔一心想当演员,十分厌烦学校的生活。一个巧合的机会,他遇到了舞台导演奥森·威尔士,并加入了威尔斯导演的莎士比亚舞台剧《尤利乌斯·恺撒》的排演。在剧组,他遇到了同样对舞台充满渴望的桑妮亚。理查德爱上了桑妮亚,但当向她表白时,桑妮亚却表示她愿意跟威尔斯在一起。他终于察觉桑妮亚为了实现她的舞台梦想而愿意与威尔斯进行性交易。理查德与威尔斯大吵了一架,并被驱逐出剧团。
突然有一天,威尔斯向他道歉,并邀请他重新加入剧团。在《尤利乌斯·恺撒》首演成功之夜,理查德·艾欧阿德明白了威尔斯的道歉只是为了保证首演的顺利进行,一个新的演员已经找到,并随时准备替换他。理查德再次离开剧团,他告之父母是由于薪水太少。理查德重新回到学校,并打算以后当一名编剧而不是演员。
幕后制作
重现1937年的纽约
纽约,作为全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今天的纽约,和1937年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那么,摆在剧组演职人员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重现1937年的纽约。制片人马克·萨缪森甚至把寻找外景地看做是影片最难以完成的部分。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说:"影片所需要的外景地根本找不到了。在剧院的原址上,矗立着一栋办公楼。我们在整个城市里瞎逛,希望找到一点1937年纽约的蛛丝马迹,但是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线索。无奈之下,我让我的美工去图书馆找老照片--既然没有实景让我们拍摄老纽约,那我们就重新造一个好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布景师和美工师开始仔细研究老纽约的建筑布局、装饰风格以及室内的陈设。在一段时间的精心打造之下,他们拿出了最终的结果:一条30、40年代风格的纽约街道和一栋剧院。
"我非常喜欢这个建筑",理查德·科林莱特说:"可是,他们做出来的这个布景有些过于奢华,过于富丽堂皇。穹顶上是教堂式的油画,剧院的柱子也过于精雕细刻。于是我让他们重新做了一遍天花板、柱子和室内的装修,把它们修改得低调许多,这样做是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的。整个剧院内部的布景和当年完全一样,舞台的大小、后台的布置、座位的数量和布局,都非常精确地再现了当年的场景。在这样的地方拍摄一部讲述奥森·威尔士故事的影片,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
有了漂亮的布景之后,还要有一个合格摄影师,用一种准确的色调和一个刁钻的角度去拍摄出一种"修旧如旧"的怀旧风格。这次,导演科林莱特找来了获得过奥斯卡提名的迪克·蒲波。科林莱特说:"蒲波和我臭味相投,我们都是那种精益求精的人,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个场景的拍摄争论上老半天。不过我们之间的默契还是多过分歧。在片场,有时候我还没有开口,就能看到他在朝我想象中理想的机位走去。使用什么镜头、用怎么样的镜头移动方式或者是什么样的拍摄技巧,这些基本都不用我来操心,蒲波会把一切都考虑周到,而且我们的想法出奇的一致。看起来,他似乎和我一样沉浸在1937年的纽约和威尔斯的戏剧世界里无法自拔。也难怪,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开创了影史上无数个第一次,尤其是在大景深摄影、广角镜头的使用和低角度拍摄上,威斯尔为无数的电影人留下了极多的财富。想必蒲波拍摄起这样的电影来也是非常激动的。"
小说剧本和演员
罗伯特·卡帕罗在前几年写了一本名为《我和奥逊·威尔斯》的小说,该小说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销售排行榜的首位。2008年,这本小说被曾经执导过《日出之前》和《摇滚校园》的独立电影理查德·林克莱特相中,并搬上银幕。谈及这部小说时,林克莱特说:"非常棒,简直令人欲罢不能。作者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演员,用自己的眼睛去看1937年的社会和年轻赫伯特·威尔斯,这样的想法就让我抓狂了。而且他写的故事还是一个事实,一起真实的,发生在戏剧史上的事件。在走上电影幕布之前,威尔斯是一个统治着美国戏剧舞台和广播剧人物。而小说里写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即将走向电影界,拍摄出《公民凯恩》的前夕。这是威尔斯生命力最传奇的转折点,他所展示出来的那种力量和激情,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了小说之后,理查德·林克莱特倾尽全力打造剧本,他去掉了原著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和对当时社会的描述,深化了原作中的爱情故事,并且把赫伯特·威尔斯描绘成了一个说一不二的"独裁官"。林克莱特说:"我这么处理威尔斯,其实是遵循基本史实的。大量的访谈和资料都显示出他是一个有些刚愎自用的家伙。火气很大,动不动就会迁怒他人。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威尔斯是一个才华卓越的艺术家。但凡是出众的艺术家都是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的。"既然已经确立了威尔斯的形象,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找出演威尔斯和与其配戏的演员了。
首先进入导演视线的是英俊小生扎克·埃夫隆,导演说:"其实我的选择很多,有不少男演员都能胜任这个角色。我选择埃夫隆的原因是,第一他很敬业,其次是他在《歌舞青春》里的表现的确活力四射,我们需要这么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而且,他在年轻影迷中很有票房号召力,有了他,我们基本就不用担心年轻一代不来影院看电影了。"对于埃夫隆来说,这个角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他说:"我不觉得我是扮演萨缪尔的最佳人选,我每天都要看大量的剧本,去揣摩话剧的优美。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挑战。"
有了埃夫隆之后,理查德·林克莱特便开始大范围地寻找他心中的奥逊·威尔斯,不过,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林克莱特面试了大量的美国本土演员,无一例外地,结果均不理想。就在导演一筹莫展的时候,小说作者向他推荐了一个活跃在话剧舞台的家伙:克里斯蒂安·麦凯。林克莱特说:"我第一眼就决定用他,无论是外型还是气质,他和威尔斯都如出一辙。我知道他是本片成败的关键,但是他精湛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尤其是他的嗓音和语气,他完全将威尔斯在舞台上和生活中嗓音上最细微的不同表现了出来。我给很多美国演员做了试镜,这是我获得美方投资的关键,但是我始终觉得威尔斯需要一个英国人来扮演,因为他出现在伦敦的舞台上,演出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剧。能找到克里斯蒂安·麦凯是我拍摄这个电影中最大的收获。"
幕后花絮
影片在爱尔兰马恩岛、伦敦和纽约拍摄。由于剧组只是短期造访纽约,有很多纽约的镜头还是在伦敦拍摄出来的,剧组使用了绿幕,用数码技术再造了1937年的纽约。
直到影片拍摄完毕,扎克·埃夫隆都不觉得自己是扮演理查德·萨缪尔的最佳人选。
影片根据罗伯特卡帕罗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
罗伯特·卡帕罗本人并没有看过奥森·威尔士执导的《凯撒》,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张简单的剧照。
扎克·埃夫隆,本片导演理查德·科林莱特和克里斯蒂安·麦凯一行三人来到白宫,为影片游说艺术资金。但是他们并没有见到巴拉克·奥巴马
为了使试镜的演员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理查德·科林莱特特意找来了几个当时的衣柜和一辆老式轿车,给前来试镜的演员找感觉。
在出演本片之前,克里斯蒂安·麦凯曾经在纽约的小剧场舞台上出演了独角戏《玫瑰花蕾:奥逊·威尔斯的人生》。
克里斯蒂安·麦凯不仅是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演员,而且还是一名专业钢琴演奏家。
作品评价
不仅是外表像极了奥森·威尔士,克里斯蒂安·麦凯在声音上也和当年的奥逊·威尔斯如出一辙。有了这样的主角,这部电影哪里还会有乏味的可能?--(《综艺》评)
影片的重心,依然是展示年轻的奥逊·威尔斯的才华。而克里斯蒂安·麦凯也用自己的表演尤其是自己的声音,把这个"少年天才"塑造得极为完美。--(《好莱坞报道》评)
影片透过一个旁观者的眼睛,展示了奥逊·威尔斯早年的一段戏剧生涯。很显然,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比一般的传记片要高明许多。--(《每日银幕》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Mtime时光网 —— 影片.时光网.2021-09-03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作品评价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